创业艰辛的句子 中国煎饼大王张兴冬的创业艰辛路



  中国煎饼大王的创业艰辛路!!!!

  下岗后,许多人都会想到摆个煎饼摊、包子铺或面条馆去谋生;甚至有许多人,也能把这种小门面经营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每月纯收个二三千元钱,全家吃喝不愁。可是,有谁想过,如何靠卖煎饼、包子或面条成为百万富翁的招吗?

  看到这样的问题,可能许多人都会当笑话。但我们已经给您找了个活生生的榜样——辽宁下岗工人张兴冬。他就靠卖煎饼成了百万富翁,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从温饱型的小贩到百万富翁之间,有时真的就只隔了一层纸,只要你找对了方法,并付诸于行动,拥有遭遇挫折时的那份坚韧,从小贩到百万富翁便不是梦!

  千里拜师:下岗汉成了煎饼专家

  张兴冬是辽宁省抚顺市人。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了抚顺市的一家国有企业上班。1997年底,年仅26岁的张兴冬不幸下岗了。下岗后,张兴冬在无助和失望中徘徊了很长时间,直到1998年6月,他才在妻子李芳的帮助下在石化小区的早市上摆了一个小摊,卖各种小百货。

  经过一年的拼搏,张兴冬赚了2万元钱。这时,不满足现状的他开始寻找更赚钱的买卖。

  张兴冬摆的小摊旁边,有一家冯氏煎饼铺,该铺卖的煎饼在市场上十分走俏,有时甚至要排长队才能买到。望着冯氏煎饼铺生意火爆的情景,张兴冬心里想:自己做小百货生意虽然也能赚钱,但仅能维持生活,根本就赚不了大钱。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如果学到一门手艺,不管将来市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能凭此养家糊口。想到这里,张兴冬做出了卖煎饼赚钱的决定。为了学会制作煎饼的方法,每天出摊时,张兴冬都要去冯氏煎饼铺帮忙,借机偷偷地学艺。

  然而,“看花容易绣花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张兴冬买来电磨、鏊子、平底锅和粮油进行实验。可是,他烙出的煎饼怎么都不成型,不但厚薄不均,而且口感也不好,没有一点韧性。但张兴冬并没有灰心,他每天晚上都坚持烙煎饼,常常练到后半夜。

  2个月过后,张兴冬烙煎饼的技术仍然没有半点长进。李芳看到张兴冬的眼睛都熬红了,非常心疼,便劝他放弃烙煎饼。但张兴冬不服气,他不相信自己真的就这么笨,只配做一些不动脑筋的活。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张兴冬觉得这种偷艺的方法行不通,必须名正言顺地拜师学习,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真正的本领。

  于是第二天,张兴冬提着礼物来找“冯氏煎饼”的师傅,想拜师学艺。然而,“冯氏煎饼”的师傅却怎么也不肯收他为徒,原因不言而喻,是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张兴冬虽然碰了钉子,但仍然没有死心。他知道山东省是煎饼的发源地,觉得那里会做煎饼的人一定很多,于是,他决定转让摊位,远赴山东拜师学艺。

  1998年10月,张兴冬来到了济南。他找到一家便宜的旅店住下后,便不知疲倦地在大街小巷里奔走。山东真不愧为煎饼的故乡,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小吃的地方,准有煎饼。张兴冬高兴极了。他一路走,一路品尝和比较各家的煎饼。他发现每一家煎饼的口感和味道都不尽相同,真是酸甜苦辣俱全,他这个“门外汉”根本品评不出优劣。而这时,张兴冬通过和煎饼老板聊天,得知煎饼的真正发源地不是济南,而是菏泽。于是,张兴冬又当即赶到了菏泽。在一位70多岁的老人那里,张兴冬了解到中国煎饼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古代最有名的便是“刘记”煎饼,始于宋朝,可现在已经失传。

  经过几番考察,张兴冬交了200元培训费,插班参加了当地举办的“六姐妹煎饼”培训班。经过1个月的培训后,张兴冬终于掌握了制作煎饼的全部技术……从菏泽回来后,张兴冬以每月360元钱的价格租了2间民房。随后,他拿出家里仅有的8000元钱,开始了新的创业。张兴冬把自己制作的煎饼定名为“刘记”煎饼,目的是想承接历史,把具有1000多年的“刘记”煎饼延续下去。

  1999年4月8日,“刘记”煎饼铺正式开张了。开张后,生意一直很红火,每天都能赚100多元钱。

  但张兴冬并没有满足“温饱”的现状,不安分的他又把眼光盯在了各大商场和超市上。他想,水饺、面条、馒头和包子都能进商场和超市,煎饼也一定能进去。

  很快,张兴冬就开始实施向超市进攻的行动。首先,他投入4000元制作了一批煎饼,分别投放到几个超市进行代销。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在家等到的不是各超市让他去结算的消息,竟是叫他把已变质的煎饼取走。原来,放在超市里的煎饼不过3天就发霉长毛了。他的心顿时凉了,心疼至极:那可是4000多元钱呀!

  张兴冬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那天晚上,他一个人坐在店里,看着一堆堆发霉长毛的煎饼发呆。可虽然心里很难过,他还是不想就此罢手,而是想换种方式,再闯一闯!

  此后,张兴冬停止了生产煎饼,开始四处取经。不久,通过朋友介绍,他结识了济南市很有名望的食品专家祁元初。祁老告诉他:“如果在煎饼里放添加剂(防腐剂),就可以延长保质期,最长可达到一年,但口感会大打折扣,且不属绿色食品;如果不放添加剂,就要研究原料的合理配比,因为每一种原料的酸碱度不同。找到了合理的配比,就能延长煎饼的保质期。”听了这番话,张兴冬茅塞顿开。他立即去上海和北京查资料。但是,在科技情报所和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后,他才发现,延长煎饼保质期的领域居然是一片空白。这使他非常失望。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他决定自己进行研究,并发誓把延长煎饼保质期的难关攻下来,填补这个领域的空白!

  1999年6月,张兴冬开始了延长煎饼保质期这一难题的研究。他买回瓷杯、滤纸、试纸等试验器具,把每一种配方的煎饼分门别类地装进袋里,并在袋上写清配比情况和日期。然后,他将它们分别放在潮湿的地方、太阳暴晒的地方和冰箱里……在做每一次试验时,他都做了详细的记录,然后进行对比,从中找到有规律的东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个多月的反复试验,张兴冬终于摸索出了延长煎饼保质期的方法。经验证,在不加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的情况下,他所烙出的煎饼的保质期能达到45天,开创了我国煎饼食品保鲜的纪录。不久,辽宁省技术监督局对张兴冬制作的煎饼进行了鉴定,认为他的煎饼口感好,韧性好,无泥沙,无异味,无添加剂,是新世纪的绿色食品。

  试验成功后,张兴冬士气大振。不久,他请人设计了商标,注册成立了抚顺市新抚刘记食品厂。然而,就在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场场灾难却接踵而至……1999年9月,张兴冬的一位叫吴守义的朋友要与他投资合作,并保证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刘记”煎饼打入全国各地的超市。有人投资,这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张兴冬几乎没有犹豫便同意了。吴守义以一辆“五十龄”货车和10万元入股,张兴冬也通过向银行贷款、向朋友借钱等办法,凑了20万元投了进去。随后,他们租了一个800多平方米的大厂房,购置了设备,招聘了工人,准备大规模生产煎饼。然而,由于摊子铺得过大,加上经验不足,工厂一投产,便出现了很多环节运转不畅的局面,几乎每天都要亏损。吴守义见势不妙,竟席卷了剩下的11万元钱,开车潜逃了……就这样,“刘记食品厂”倒闭了!此消息不胫而走。债主们听说后,纷纷跑到张兴冬的家里讨债,闹得鸡犬不宁。张兴冬的妻子和他的父母坚决反对他继续干下去。他那66岁的老父亲,甚至天天拄着拐杖到厂门口阻止员工进厂。无奈之下,张兴冬跪在父亲面前,流着泪请求父亲再给他一次机会。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父母才勉强同意。

  在最困难的时刻,张兴冬决定缩小规模,主攻本市和沈阳两地的市常他东挪西凑又筹了3万元资金,准备继续生产。

  2000年春节前夕,在张兴冬和工人们的共同努力下,一车车满载着希望、饱含着辛勤汗水的“刘记”煎饼,被送进了抚顺和沈阳的各大超市里。张兴冬满怀信心地盼望能靠着这批煎饼大大地赚上一笔。但是,他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春节将至,家家都在置办年货,谁会去买他的煎饼呢?结果,“刘记”煎饼仍然少有人问津。虽然最后他亲自带着工人,冒着大雪走上街头,把煎饼以最低的价格卖出去了,但还是亏了近万元。

  屋漏偏逢连阴雨。不久,张兴冬的哥哥开车到黑山采购小米,那位与张兴冬合作了半年的老客户热情招待了张兴冬的哥哥,丝毫看不出有何异常,称重、装车、返回,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可张兴冬的哥哥回到工厂后,卸货时才发现,货车上层是新米,下层却是陈米。张兴冬当即找到那位老客户,要求退掉陈米,可那客户却百般不认账。为了保证煎饼的质量,他只好将这些小米低价卖掉。这次,他不仅亏了运费,而且赔上了差价,这样一来,他又赔了2万多元。接着,由于放松了戒备,张兴冬竟然又被手下的一个业务员骗走了3万元的货款……张兴冬怎么也想不到创业之路会这么艰难。受到接二连三的打击后,他病倒了,在病床上昏昏沉沉地躺了4天,直到这时,他才深刻地体会到了商场如战场,一步不慎就满盘皆输的道理。

  不断变阵:小煎饼终于敲开了国际大市场经历几次失败后,张兴冬虽然已经身无分文,还负债7万多元,但他仍没有认输,反而变得更加坚强了。因为他坚信,小煎饼这种深受欢迎的廉价小吃,一定能登上大雅之堂。

  在张兴冬最困难的时候,一些老客户纷纷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居然在短短2天的时间里筹到了8万元钱。手里拿着这些钱,张兴冬感动极了。他知道客户们能把钱借给自己,除了因为自己的信誉好外,更重要的是人们看到了他的煎饼生意是有前途的。于是,他更有信心了,开始把大超市当成球门,不停地变阵、进攻,希望尽快“射门”成功!

  2000年3月,张兴冬的煎饼厂重新恢复生产后,为了进一步提高煎饼的质量,张兴冬亲自到农村收购大米、黄豆、黑米、香米和芝麻等原料。

  2002年7月,辽宁省名优食品订货会在锦州召开。张兴冬心想,如果能在“订货会”上大力宣传自己,“刘记”煎饼起码能在辽宁省打出品牌。于是,他立即成立了广告部,并从有限的流动资金中抽出8万元,在辽宁省各主要媒体上做了广告。随后,张兴冬带着1000张煎饼参加了“订货会”。不出所料,“刘记”煎饼很快在省内火爆起来。2002年10月,得知全国糖酒产品展销会在深圳召开时,张兴冬当即亲率广告部人员赶赴深圳。然而,在那次全国糖酒产品展销会上,作为煎饼之乡的山东省依然大出风头,相比之下,张兴冬的“刘记”煎饼明显逊了一筹。通过这次的较量,张兴冬感触很深:做生意,不能光靠打广告,还要练好内功,要不断地创新,这样才能做到名副其实。

  回抚顺后,张兴冬开始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动脑筋了。他想: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传统的玉米面煎饼和小米面煎饼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必须开发一些新品种、新口味的煎饼;只有这样,“刘记”煎饼才能打进国内市常说干就干,他立即招聘了一些人才,成立了新产品开发部。在短短2个月的时间内,开发部便研制出了香米面煎饼、大米面煎饼、黑米面煎饼、高粱米面煎饼和糯米面煎饼等系列产品的配方,并在新产品中加进了价格很贵的芝麻等原料。这些产品投放辽宁省内市场后不久,就反馈回了好消息:新产品供不应求。

 创业艰辛的句子 中国煎饼大王张兴冬的创业艰辛路

  异常高兴的张兴冬把厂房后面的一大片空地和十几间民宅买了下来,又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设备,雇用了80多名下岗职工,开始大批量地生产煎饼了!

  经过仔细研究后,他决定改变以前的经销方式,实行“走出去”的推销方法,一步步将自己的产品向全国渗透。经过一段时间艰苦的努力,“刘记”煎饼终于敲开了国内市常到2003年5月,张兴冬已在全国10多个省和直辖市设立了代理商,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比重越来越大,利润也像滚雪球一样……但是,张兴冬由于这些年来把主要精力都投放在产品开发和打开市场销路上,因而对企业内部疏于管理。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人员的增多,企业内部管理的诸多漏洞渐渐显露出来,最为严重的是损失浪费的现象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工厂每天生产的废品就有400多斤,按照市场价格的平均值每个4.5元计算,每天就要白白扔掉1800元,按此推算,一年就要扔掉65.7万元,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震惊的数字啊!这时,有人劝张兴冬将这些废品回炉,可他坚决反对,不想因此砸掉了自己的牌子。他觉得出现这么多废品,绝不是“必不可免”,他相信只要让员工把工作当成自己家的事来做,废品率就一定能降下来!

  为了取信员工,张兴冬把月薪制改为周薪制。除此之外,他还废除了几项伤害员工感情的规章制度。这几项措施在员工中产生的反响极大,一时间,大家都为有这样一位好老板而感到庆幸,并把对张兴冬的感激之情化作了无形的动力。他们从此在工作中精心操作,废品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下降到每天30斤左右。废品率降下来了,工厂的效益也越来越好……2004年2月,张兴冬又投资60万元,在抚顺市郊区前甸镇购买了10亩土地,开始动工建造新厂区。

  如今,“刘记”煎饼已遍布全国,年销售收入达到了2000多万元,张兴冬成为了全国名副其实的煎饼大王。然而,张兴冬并没有就此满足,他的目标是:“在中国无论哪个地方,只要有商店和超市,就要有我的‘刘记’煎饼!”

  从1999年4月开始创业到现在,张兴冬经历了诸多磨难,终于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迅速崛起,创下了辉煌的业绩。虽然现在有很多人都在做煎饼生意,可唯独张兴冬成了全国有名的煎饼大王。他与常人的不同之处,是他有强烈的改变命运的愿望,坚信小煎饼一定能走进大超市,登上大雅之堂。正是凭藉这种强烈的自信,他敢闯敢拼,遇到挫折时决不气馁,而是不断地变阵,坚韧不懈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敲开了成功的大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90916.html

更多阅读

中国超级模特张莜雨高清组图 腾讯高清组图

2011-08-09 13:55:07|分类: 【美女帅哥】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中国超级模特张莜雨(高清组图)张筱雨,1985年6月6日出生于中国东北的黑龙江,2007年7月毕业于吉林北华大学。她在中国大陆为欧美人体摄影网站MET-ART推出“人体艺术”写真,200

余彭年:84岁的中国慈善大王

在谈话时,余彭年总是会盯着对方的眼睛,一字一句地把自己的想法清清楚楚地说出来。余彭年告诉记者,他现在仍旧每天工作16个小时,对于慈善事业总是亲力亲为,一点儿也不会马虎   记者第一次听说余彭年,是在今年胡润公布的中国慈善家排行榜

李学纯:破烂堆里的中国味精大王

李学纯:从破烂堆里“扒”出来的中国味精大王   胡军华  54岁的味精大王李学纯并不担心给人“王婆卖瓜”的印象,面对记者,李学纯不厌其烦地解释,与味精相比,鸡精大部分的成分还是味精。每当说到激动的地方,李学纯嘴里就会蹦出一连串

杜泽桦的创业之路:家具业巨子的传奇

  20年前,广东南海,一个小镇青年杜泽桦和他的5个伙伴,靠着几个烤藤用的烤灯,开始了他们的家具创业之路。  20年后,青年已成中年,这家资产原本不过万元的小作坊,如今已是中国中高档家具品牌中的第一企业,净资产已过亿元。  作为广

创业路上的艰辛感悟 中国煎饼大王的创业艰辛路

 中国煎饼大王的创业艰辛路!!!!     下岗后,许多人都会想到摆个煎饼摊、包子铺或面条馆去谋生;甚至有许多人,也能把这种小门面经营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每月纯收个二三千元钱,全家吃喝不愁。可是,有谁想过,如何靠卖煎饼、包子或面条成为

声明:《创业艰辛的句子 中国煎饼大王张兴冬的创业艰辛路》为网友等数载海棠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