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台湾之子。
“将来长大我想当王永庆,做个有钱人。”一个时代的“主流”小学生志愿,大抵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取向。
1960年代的台湾,十个小学生的“我的志愿”作文里,有两个写总统,两个写老师,两个写警察,剩下四个,八九不离十会写王永庆。这四个人中起码有两个,眼下活跃于台湾商界,向儿时的偶像实践敬意。四个月前,福布斯公布王永庆身价68亿美元,位居台湾第二。
美国东部时间10月15日清晨,台塑集团创始人、有着“经营之神”美誉的著名企业家王永庆因心肌衰竭,在美国新泽西州安详去世,享年92岁。消息传到大洋彼岸,台湾岛内一片不舍与推崇之声。这位亲手缔造了台塑传奇的老人,以自己一生的辛劳,参与、见证了台湾乃至东亚经济大半个世纪起伏发展。
这个时代的台湾精神,定格在一个台北新县茶农的儿子身上。
16岁借贷以200元旧台币开创米店,38岁创立后来成为台湾最大民营企业、资产总值1.5亿新台币的台塑集团,92岁时弥留之前,仍在和子女及夫人视察台塑位于美国的厂房——从茶农成为商界巨子,王永庆的一生记录了台湾从农业社会向工商社会的转型,让重商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刻苦勤勉的人生态度成为几代台湾人潜移默化的精神喂养。
王永庆在每一个历史进程上,都踩到了准确的节点。
1916年出生于台北市乡间,正是日据台湾时代,生活艰辛的王永庆在15岁小学毕业之后,就开始打杂、做学徒工,一年后才开始了自己的经营之路:一家小米店。面对享有特殊保护的日资米店,和众多拥有固定客源的本土米店,王永庆以无微不至的服务成功闯出了自己的天地。在农业时代的台湾,王永庆以主动淘拣优质米、送米上门、甚至帮助擦洗米缸等一系列服务,生动体现了营销学的精粹,也奠定了自己一生的经营之道。有人说,王永庆终其一生,无论经营什么产业,都是在“卖大米”:始终把握客户需求,努力营销自己。在今天的工业化时代这或许并不特别,但在六七十年前的台湾,无疑是闪烁着智慧与财富光芒的行为。
1943年,二战后期。经济复苏创造了建筑业的良好势头。王永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抓住时机经营木材生意,成为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第一桶金”积累的财富以及政治资本,为后来王永庆进入他完全陌生的塑料行业奠定契机。
没有结束,就没有开始。当经营木材业的商家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时,王永庆毅然退出木材行业。1950年代,国民党政府启动台湾工业化的过程中,王永庆机缘巧合地投资塑料行业,成立了台塑公司。
此际台湾当局利用美援,开始推行第一次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工业局”推出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其中玻璃、纺织、塑料原料、水泥等行业列为重点支援行业,可获美国的工业援助资金。而让台塑集团诞生的,是一个兴建石化工业基本原料聚氯乙烯(PVC)的项目。
王永庆成立福懋塑料公司,生产PVC,完全是时势所需,因为“禁不住一位台湾当局官员的一再怂恿”。结果这个被王永庆五大误打误撞闯入的领域,给他个人以及台湾创造了传奇。虽然有着政府小额贷款的支持,王永庆仍旧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国内塑料消费匮乏、价格竞争不过国外产业巨头。1957年,福懋塑料公司开始生产,每天生产4吨PVC,随后更名为台湾塑料公司,简称台塑。但由于下游的塑料料加工业者对产品没有信心,曾经连1吨产品都卖不掉,庞大的库存几乎使王永庆破产。
1958年,当股东们退意萌生时,王永庆坚持扩张以降低成本,他背水一战,独力扛下福懋,并成立“南亚塑料公司”直接作为台塑产品的下游加工与销售者。
1960年,面对困难、自找生路的结果是台塑不仅在生产规模上占据了价格优势,更一举扩张成为石化行业的巨型航母。形势扭转。台塑每月总产量增加到1200吨,并开始外销。1978年,台塑的营收业绩破10亿美元。1993年,台塑成为全世界最大的PVC生产厂商。
在很多台湾人的眼中,王永庆的形象不是首富,而是一个掌握了商界乃至人生秘道的“经营之神”,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与方式。在谈及这位从农民成长起来的一代商贾时,人们很少提到他管理智慧里与中国逻辑相关的部分。
早在1930年代,王永庆创办自己的米埔时,他的米就总是比别人的要干净。每担米他都仔细地挑选过,把里面的石子筛选出去;他率先提出送货上门,同时记下客户的地址、家里的人口,甚至还有发薪水的日期,如此便能准确地在客户需要米、又有钱的时候出现在他们面前——这样一个早期的数据库系统,使王永庆的米店生意蒸蒸日上。
同时他还提出了一斗米只赚一分钱、半夜两点也送米这样的措施。不久,王永庆的米店成为当地的佼佼者,连受到政策保护的日本米店都争不上他。
再看打下江山以后,王永庆如何处理爱子王文洋的婚外恋事件。
当时,王永庆之子发生婚外情,造成台塑集团股票不断下跌,而且打破了王永庆的接班布局。王永庆一怒之下,解除了王文洋在南亚公司的职务,王文洋被迫远走海外。将王文洋逐出台塑让王永庆非常伤心,他曾经对身边的人说:“我是无情无义的人。”但在他的逻辑中,认为建立制度才让台塑顺利发展。
在米店经营中表现出的现代服务意识,和驱逐爱子一事中表现的制度精神和公关意识,见证了普通农民出身的王永庆身上最朴素的儒家精神——对人的关怀,对社群的重视,以及对伦理秩序的理性尊崇。在台湾20年的经济起飞中,这些精神如何影响工商业实践,也许是一个更有趣的话题。
王永庆在工业时代铸就台塑辉煌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上世纪东亚经济腾飞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凭借低廉的劳动力与原材料优势,增强价格竞争力;一方面在获利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取得规模优势。台塑集团发展石化产业中遇到的环境污染、员工薪酬等等经营困境也是目前不少石化产业所正在经历的。但王永庆与同时代的企业有着一点不同,那就是他所具备的过人的经营才能。王永庆在台塑的经营中提出“王永庆法则”,认为每省下一块钱就意味着赢利一块钱,正是凭借着这样的经营模式,才使得台塑集团无论是处于经济荣景还是经济衰退,都能屹立不倒的秘诀。
王永庆经营的另一法宝,则是其“冰淇凌哲学”,或称为“瘦鹅理论”。所谓卖冰淇淋必须从冬天开始,因为冬天顾客少,会逼迫经营者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如果能在冬天的逆境中生存,就再也不会害怕夏天的竞争。王永庆的一生正是在不断地挑战经营的逆境,在产品苦无销路时,他一面开拓客源、一面节约成本来度过冬天,在1990年代末全球金融危机时,他又果断出手大笔盘下岛内地产;甚至在最近一波的金融危机刚刚开始时,台塑还大手笔地投资,在越南开始兴建数一数二的大型钢厂。这样的经营哲学,与股神巴菲特等人所提倡的“低买高卖”不谋而合,忍住困难,把握机会,在逆境中奠定成功的基础。对于身处新一轮经济危机的企业来说,王永庆的冰淇凌哲学有着更为丰富的意义。
即使是已步入古稀之年,王永庆的全球扩张步伐仍旧没有止息,台塑集团不仅在美国开设多家分厂,也在大陆开始兴建园区,王永庆也跻身世界富豪榜,一度成为台湾首富。之后的十数年,王永庆开始启动拓展台塑事业版图中的重要一环——进军大陆。从1980年代末大陆近乎无底线的优惠待遇,到后来李登辉“戒急用忍”的打压,再到后来大陆对外资和环评的重新审视,与民进党执政期间的两岸变数,王永庆的台塑大陆战略,从另一个侧面鲜活的展现出两岸经贸关系历史。
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全球化兴起,王永庆以他一贯敏锐的触觉,牢牢把握着时代的潮流。而他晚年投资建设长庚医院和长庚基金会、为聋哑少年等等,则体现出富者仁爱的形象。近年来,他更将名下股份全部捐给自己长庚基金会,用于慈善活动,仅在汶川大地震后,王永庆就捐款人民币一亿元。
年过九旬的王永庆平生坚持运动,自创毛巾操、提倡有机食品。此次之所以前往美国,是因为忧心全球金融危机对于台塑的影响,因而专程前往美国视察公司的生产线和产房,不料遽然病逝。所有人都知道他终将离开,但却没有想到到会是这样的方式。以经营始,以经营终,这样的结局对于这位经营之神来说,可能是最有意义的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