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沛:创两个甘肃第一带动全省乡镇企业发展
陈沛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曾经用“三年笑,三年累,三年哭,一年白了头”的话来形容创业的艰难与不易,因为他知道,股份公司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全体股东的,广大农民确实需要像桥坡农民股份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带动他们发展产业化农业,通过加工增值和外销增加农民收入。
---------武威市凉州区大柳乡桥坡村村民陈沛
中国甘肃网6月29日讯提起凉州区大柳乡桥坡村三队的陈沛,武威人都有耳闻。30年前,陈沛创出了两个甘肃第一:第一个电视村,第一个农民股份公司。陈沛和他创建的“桥坡模式”开启了农工副商综合经营的先河,影响和带动了全省乡镇企业的发展。他的事迹受到了当时省地县领导的高度赞扬,也引起地方和中央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
1979年3月,陈沛自荐当队长后带领全队65个全、半劳力,组织起了农业组、木工组、瓦工组、油漆组和采砂组,各项经营都实行严格的定额责任制。农业的田间管理和收割、拉运都搞小包工,责任到户到人。仅仅过了一年时间,全队各业兴旺,群众压抑已久的热情和创造力被催发出来,1979年的总收入比上年增加1.6倍,达7.8万元,群众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了1.5倍。
1981年12月18日,桥坡三队彩旗飘扬,锣鼓喧天,“甘肃省武威县大柳乡桥坡农民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了。从1981年到1986年这6年间,是桥坡农民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的辉煌时期,也是陈沛个人事业上的山巅峰阶段。陈沛抓企业管理,更新技术设备,淘汰落后技术、设备,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许多城市的青年也来公司上班,许多国营企业的“星期六”工程师也来这里施展才华。公司办起了腐竹、粉丝、罐头饮料、饲料加工等厂子,年产值480万元,职工450多人。1984年8月1日,桥坡农民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根据业务种类增加,业务范围扩大的新形势对新型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由陈沛发起,在原桥坡农民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武威天马联营公司。
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并不都是鲜花、掌声和喜悦,还有挫折、失败和辛酸的眼泪。1989年,人们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由于国家调整金融政策、紧缩银根,再加上公司管理不善、技术落后等原因,运行了近10年的桥坡农民股份公司难以为继,宣布停业了。
陈沛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曾经用“三年笑,三年累,三年哭,一年白了头”的话来形容创业的艰难与不易,因为他知道,股份公司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全体股东的,广大农民确实需要像桥坡农民股份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带动他们发展产业化农业,通过加工增值和外销增加农民收入。
“有我陈沛吃的肉,决不让大家喝汤!”这些话是他在全村群众大会上说的。如今大业未成,公司倒闭,这人丢不起,信失不得啊!于是,他离开武威,先后到上海、北京、天津、厦门等地考察学习办企业的经验。
考察学习的收获不仅仅是思想观念上的,还有经济信息和市场行情方面的。他了解到,广州、深圳的市场对内地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是巨大的,这里有市场,家乡有产品,只要签订了购销合同,解决了包装、保鲜和运输问题,就是一条生财之道,致富之路。陈沛的心中又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第二年春耕时节,陈沛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家乡即将春播的田野里。他的家乡大柳乡一带,是武威辣椒和反季节蔬菜的重点产区。他把从广东、深圳获得的农副产品的供求信息传达给乡亲们,在大柳乡、发放乡建立辣椒生产基地,后来随着“订单”的增加,他又把种植辣椒、茴香、大蒜的生产基地扩大到黄羊镇、吴家井、古浪县、民勤县等外乡外县,种植面积增加到10多万亩。并发起
成立了发放乡小路村辣椒协会。经过多年市场经济风浪的吹打,陈沛更加成熟了,更懂得按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办事了。他建立起了协会和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运作方式,做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降低了经营风险。同时根据蔬菜产品收购、加工季节性强的特点,集中使用资金,一年只做一次买卖,做一笔成一笔,人们又送给他一个“辣椒大王”的称谓。
1996年3月,陈沛被桥坡村群众推荐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陈沛施展才能、为群众谋利益的天地更广阔了,他动员全村群众捐资助学,修建了村小学校。看到村里的道路破损不堪,他拿出自己的8万元积蓄,为村上建成两公里油路……
如今,陈沛已经是68岁的老人了,儿女们再也不忍心看着他风里来雨里去地操劳了,都劝他清清静静安度晚年,陈沛欣然接受了儿女们的劝导,到城里买来“文房四宝”,每天临池不辍,还不时到文物市场“拣”上几个坛坛罐罐来把玩。时间一长,他的书房里成了文物古董的世界。他在同古人和古文化的对话中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儿女们都以为他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静静地安
度晚年了,谁知陈沛“鬓虽残,心未死”,每天他除了写字,读报,研究古玩,还在孙子的指导下学习电脑,从各种渠道掌握信息,帮助儿子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