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7月,浪莎宣布不再接受沃尔玛的订单,5个月后浪莎恢复向沃尔玛提供产品,但价格颇有上升———这种较量日后肯定将一再发生。
今年7月,中国最大的袜业制造企业浪莎集团董事长翁荣弟宣布,月底交完最后一批货后,不再接受沃尔玛的订单。这家企业每年向沃尔玛提供500万美元的商品,然而因利润太薄,最终选择了放弃。
浪莎对沃尔玛说不,是个颇有点“做秀”意味的新闻,不过,其中展现出来的事实则表明,发力于1998年前后的“中国制造”在历经了10年的黄金成长期后,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分敏感的十字路口。至少有两个事实让未来的中国制造充满了变数。
一是中国制造商已不堪国际渠道商的压榨。在过去很多年里,低廉的中国商品为全球商品的物价平抑提供了巨大的支撑,而流通大公司成为其中最大的得益者,它们与中国制造工厂的利益战愈演愈烈。在绍兴、温州等地的工厂,人们看到这样的景象,在一条生产线上悬挂着不同的商标,有些是显赫的国际品牌,有些是国内制造商的品牌,尽管它们都从同样的生产线上制造出来,但是贴上不同的商标后,身家就会有一倍甚至数倍的差别。品牌的力量在这些车间里展现得残酷而让人感慨,而制造工厂却很少从这种差异中获益。
二是随着人民币升值及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第一次出现递减迹象。今年以来,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持续高企,由于中国是世界上很多产品的供应国,中国产品成本的提高会体现在全世界沃尔玛及其他大零售商的货架上。美国商务部表示在2007年的上半年,来自中国的进口品价格上涨了4.1%。这是自美国在2003年开始追踪中国进口品价格以来增长最快的,而且远高于美国2%的通胀率。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彩电2255万台,比去年同期下降48%,其原因,除了人民币升值、上游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外,还受到国外专利费上调的制约———由于中国企业欠缺核心专利技术,每出口一台电视机,需缴纳10美元左右的专利费。《时代周刊》在10月底的报道中分析说,“一些人在警告,低价中国产品帮助全世界维持异乎寻常稳定的物价的岁月已经到头了。”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在接受访问时认为,“中国出口品价格已经开始上涨,这将促进全球通胀的复苏。”
到12月,浪莎恢复向沃尔玛提供产品,据称后者采购浪莎的中档袜子,“价格颇有上升”。这种较量在日后肯定将一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