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莎”的起步
20多年前,沿街叫卖是义乌人最主要的职业。1980年,翁荣弟兄弟仨也投入到这古老而传统的“贩卖行业”,和许多义乌老乡一样开始走南闯北,为的是改变原先贫苦的生活面貌。
翁荣弟还记得,在广州跑袜子那段日子里,千里迢迢为了拿到预定的货,必须使出吃奶的劲挤上南下的火车。由于当时的火车比较紧张、车票也比较贵,很多时候,为了省钱,他只好睡在硬座车厢的椅子下面,用报纸作为床垫。因为个头比较高,他常常把两只脚露在过道上,一不小心就会有被路过的人踩上一脚的危险。
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取得了一个广东品牌袜子的总代理权,开始了原始积累过程,用了5年时间建立了自己的全国性批发网络。
这样前前后后做了近10年袜子生意,有一天他们发现,在国内,西装、女装、衬衫、裤子、领带等都有了名牌,就袜子没有名牌,而袜子又是一种易耗品,市场需求量很大,于是打定主意开一家袜厂。就这样,1995年10月,翁荣弟三兄弟在义乌经济开发区创办了义乌浪莎针织有限公司。
做中国最好的袜子
翁荣弟说:“我们之所以投资了袜子这个产业,就是要做中国最好的袜子。”
一开始,他们就从意大利引进了1000多台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机器。做市场领导者的定位让“浪莎”高开高走,很快就把所有对手抛在了身后。
依托义乌小商品市场把产品销出去,“浪莎”70%的产品放在义乌市场销售。在当地生产,在当地销售,“浪莎”占尽了地利。市场高度集中,市场对企业的拉动,使“浪莎”积累的速度特别快。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翁荣弟已经在规划“袜业帝国”的蓝图。
翁荣弟说:“‘浪莎’入市时,国内袜业市场正经历一个断层期,市场上充斥着牌杂质次的低档袜,而高档袜市场则被日本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袜子占领。但我们发现这里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打开这个商机的“钥匙”,就是“品牌”。他们请来名设计师设计了“浪莎”商标,又全面导入CI形象策划,第一个成立袜子模特表演队;首期全部采用进口设备,到目前仅设备投入就花了1.2亿元。他们还从全国各地聘请了百余名设计、管理、营销方面的高级人才。
1996年,在一片反对声中,“浪莎”坚持花大价钱,在中央电视台打了袜业企业的第一个广告。很多业内人士不理解,小小的袜子有必要这么折腾吗?
“我就是要让消费者一想到袜子,便想到‘浪莎’!”翁荣弟这么说。时间证明了一切,之后,浪莎品牌的知名度迅速提高。
品质就是生命
品牌的核心内容就是品质保证。
翁荣弟的大哥翁荣金平时是个文质彬彬、说话和气的人,但一碰到质量问题就“六亲不认”。1996年底,正值销售旺季,可就在这节骨眼儿上,几十万双丝袜被发现跑了线筋。虽然这点小问题在别的厂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大哥知道后,立即下令将所有产品扣下。他召集起全厂职工,亲手点着了火把,将1万多双袜子付之一炬。余下的袜子,全部作次品处理,厂里损失了近70万元。从此,一条“铁规矩”也形成了——决不让一双不合格的袜子运出大门。
好质量带来的是好信誉。如今,许多客商来“浪莎”提货,连开箱验收都省了。
成为袜业大王
1997年,企业斥资300万元从意大利迅速引进了袜机,这几乎是企业所有的流动资金。面对竞争激烈的袜业市场,“浪莎”却反其道寻求扩张。不到3年,“浪莎”就登上了“中国袜业大王”的宝座。
品牌影响力逐渐提升让翁荣弟他们尝到了更大甜头,2004年宏观调控时,用“浪莎”这个品牌作为无形资产拿到了银行贷款。10年来,浪莎从来没有打过价格战。因此,那些当年和“浪莎”竞争的企业最终退出了市场,“浪莎”却还存在,并且越做越大。“很多外企来义乌考察投资袜业,但看了‘浪莎’后,就不敢登陆了。消费者信的是‘浪莎’这个品牌。”翁金弟话语中透露着自信与霸气。
如今,每天有80万双袜子从这里走向市场,平均每周推出一款新产品。
面向未来
创业难守业更难,翁荣弟心里很清楚。
“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让‘浪莎’成为百年品牌,这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翁荣弟说,“将‘浪莎’品牌进一步延伸、拓展?公司通盘考虑,最终决定对全球营销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建立涵盖各种产品为一体的终端集成模式——浪莎时尚生活体验馆,并提出了内装这一产品集成模型。消费者可在馆内享受到从袜品、内衣到家居、家纺等内装产品的一站式服务,使单一的袜子品牌不断延伸。而第一步就是启动‘浪莎’的内衣市场。”
为了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浪莎”和美国杜邦、法国罗纳等国际顶尖原料商一起合作,共同开发国际品牌。
2006年浪莎董事会提出在未来的3-5年时间实现销售100亿元的目标,这是摆在公司全体员工面前的重大课题。
“我最渴望的是,‘浪莎’有一天能屹立于世界袜业之巅,扛起中国民族工业的大旗。”拥有超常大局观的翁荣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