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标准,就是掌控竞争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自第一夫人彭丽媛首站出访俄罗斯身着自主设计师品牌(品牌名称:无用、例外)服装,到王毅外长选配座驾红旗H7,再到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的成立以及中国制造业自主品牌价值的首次评价发布……有关自主品牌发展的重大积极讯号不胜枚举。2013年,或可由此被定义为“中国品牌元年”,此亦必将开创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新纪元。
无规矩不成方圆。是方是圆,都是规则标准既定下的结果。
包括部分老字号品牌的生机重现,中国品牌经历了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不过,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尴尬是,至今依然缺少足够过硬的国际性品牌。
这可以归结于中国品牌发展历程不长,也可以归结为中国制造中“创造”基因不够,甚至也可以说产品质量不过关的阻碍。不过,必须要指出的是,没有一套更为科学,更为系统,更为权威,与国际接轨的品牌培育和评价准则,中国自主品牌,尤其是制造业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将是一句空谈。
原因很简单,就是企业和企业的合作需要共同语言,没有相同的标准体系是难以对接的。即使是面对国外的消费者、终端用户,没有参照国际通行的标准,认知都是一个难题,更不要说认可了。
2013年中国制造业自主品牌价值的发布传递了一个积极而重要的信号,中国品牌的评价体系已经得到全球范围的认可。此前,中国、美国、德国就品牌价值评价达成了共识,即从有形资产、质量、技术创新、服务和无形资产5个方面测算企业的品牌价值。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 中国自主品牌新纪元](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9291727163229.jpeg)
更为难得的是,本次品牌价值评价的主体单位横跨了官、产、学、研、媒,包括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五家单位参与其中,从而保证了评价标准的客观、公正、权威。
正如学界专家所达成的共识:建立品牌评价体系,开展品牌价值评价,给了企业和公众发现我国自主品牌价值的机会,引领企业找到了一条正规的或者说是非常明确的品牌建设的路径,对于塑造一流的民族工业品牌,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全球普适的价值标准,以及与国际对接的评价体系来表达和描述中国的自主品牌,从而使得中国品牌和世界品牌至少可以有对标和参照的依据。
同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品牌价值评价体系对于中国品牌而言,也有助于其发现自身的不足与差距,有针对性地补差补缺,弥补短板,减少摸索时间,从而更快地赶超世界一流品牌。
实际上,在本次品牌价值评价中,一批行业领先企业,包括中国航天科工、中国建材、波司登、格力电器等已经开始向国际一流品牌迈进。这也足以验证这套品牌价值评价体系的国际性、科学性,依照这套标准,中国品牌将更有底气参与国际竞争,更有动力参与全球资源配置,释放中国影响力。
“建立品牌价值评价制度,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品牌价值评价体系”,这是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提出的具体目标与要求。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也由此提出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中国品牌在国际领域做大做强,参与世界各国品牌战略的竞争。
掌控标准的制定,就是掌控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对一个国家如此,对一个企业、一个品牌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