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6日下午14∶30,上海漕河泾浦原开发区的巨人网络(NYSE.GA)总部2号楼大会议室,史玉柱和巨人的其他10多位高管又碰到一起,讨论项目制度改革以后一些细化的问题。
过去的三个月里,巨人网络“成立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改革”的思路,就在这个会议室里酝酿,并很快付诸行动。到如今,巨人网络的几乎所有研发人员,都已经参与到这项改革中。
“产权改革的思路是下面人提出的,但老板比所有人的胆子都要大,态度也更坚决。”巨人网络征途事业部总经理纪学锋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在巨人网络内部,身边的人都喜欢唤史玉柱“老板”。
购股热情高涨
针对这次改革,纪学锋在给自己团队做动员的时候曾表示,巨人网络的成功上市曾经造就了一批富翁。但对于上市之后进入公司的员工来说,已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了。这次项目公司制改革是巨人网络的第二次创业,项目运作成功的话,公司还会推动项目公司分拆上市,这对员工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刚开始在团队内部公布这项改革的思路时,纪学锋形容自己的团队成员在听到消息后多数“有点懵”。对于习惯了固定工资和奖金的研发人员,不清楚这样的改革对自己是利是弊,这也让当天的会议有些冷场的味道。
但到了第二天,就已经有员工带着自己的积蓄陆续找到纪学锋,要求入股新的公司。按照巨人网络的计划,旗下新设项目被分拆为新公司后,巨人网络和团队各占51%和49%的股份。
具体的方式是,各团队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一个新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团队成员根据比例自掏腰包,拿出占注册资金49%的钱购买自己的股份。游戏研发成功后,统一交给巨人网络运营。巨人网络再将游戏的营收,按一定比例返至项目公司。“返还的比例参照行业的标准。”
团队成员的创业激情被点燃后,新公司注册资金的额度开始让纪学锋头疼了。“如果按照兄弟们上报的实际资金量,已经比之前设想的额度要高一倍了。”纪学锋在对新公司增资几次后,决定暂停增资,将公司的注册资金控制在500万~600万元。对于员工来说,投入的资金越少,面临的投资风险也越少。
这种状况显然是始料不及的。史玉柱在会上的发言也开始由动员变成泼冷水。他不停地告诉前来要求增资的团队负责人,“你的项目是有风险的,不能盲目的投入这么多。”
激进推动者
对于公司的这项产权制度改革,史玉柱并不是最早想出策划的人,但却是这项改革最为“激进”的推动者。
2009年3月下旬,巨人网络的一次高层会议上,有人试探性的提出一个想法,问巨人能不能尝试性的给研发团队一些股权,以稳定研发队伍。史玉柱当场拍板叫好,说要做就力度再大些,成立项目公司,由研发人员持股。史玉柱最初提出的方案,是研发人员持股比例越大越好。他只有一个条件,就是游戏研发成功后,只能交由巨人网络运营。
这回轮到底下人坐不住了。如果任由研发团队持股,而没有49%的上限,等项目公司运营成熟后,很可能出现剥离出巨人网络的风险。各团队的负责人随后又碰了几次,决定无论如何巨人网络持股51%,保持控股权。
这种激励机制在史玉柱运营脑白金时也使用过,不过当时面临的激励对象是营销团队。当时巨人形成的一套考核体系中,设有考核销售额,投入产出比等复杂的考核指标。还有一套连环担保的考核机制,有些分公司经理几年做下来,业绩竟然是负数,倒欠公司钱。虽然形式不同,但同样体现出史玉柱的商业逻辑,团队不努力不行,不努力拿不到钱,还会倒欠公司钱,甚至会被公司淘汰。
对于巨人网络的员工来说,这次自己的投入同样存在风险,这点纪学锋也并不讳言。他表示,如果公司目前所有的新设项目最终都能成功,那巨人将毫无疑问成为国内网游行业的第一,但这不现实。公司的想法是,目前的新游戏中,最后能有二三个成功,公司就将受益。对于不成功的项目,公司会考虑做一些机制上的补偿,如一些可用之才可以转到巨人网络的其他岗位,但员工的投入肯定会存在风险。
改革的好处也显而易见。各游戏团队都在一起上班,项目成了自己的,别的团队还在加班,自己的团队怎么也不好意思下班。各团队在巨人网络整体机制下协同作战的同时,相互间竞争的意识也在增强。
团队成员考虑是如何将游戏做成功,自己得到丰厚的投资回报。而像纪学锋这样已经通过巨人上市被造就成“富人”的团队负责人来说,他们更多的是需要证明自己,独立操作一个项目同样能够获得成功。
纪学锋说,如果说以前公司的压力是由上而下逐级施加的,那么改革后,这种压力开始由下而上,创业的原动力来自于团队的每一个成员。这也是公司改革所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