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银行产品从今年年初就爆出“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负面新闻,但老百姓对于银行产品还是热情不减。上海银监局日前发布的《2008年上半年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分析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量已超过去年全年
熊市改变理财布局
去年股市大牛,不少先期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的老百姓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又一个的牛股从自己眼前溜走,至年终结账,发现银行产品的收益远不及炒股,有的产品因为独特的计算方法,甚至还出现“零收益”甚至“负收益”。这显然让投资没找对地方的老百姓“恨得牙根痒痒”。这些老百姓暗下决心:今年的钞票一定要投到股市里。 今年把钱投到股市里的老百姓只开心了半个月,从1月中旬开始,沪深指数从高点下落,持续大跌。把钱投到股市里的老百姓又不得不把钱从股市里抽出来。“投向哪里”是个问题,琢磨了半天,只好又把钱投往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由此成全了银行理财市场的牛市行情。上海银监局发布的《2008年上半年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分析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量已超过去年全年,同比增长了1.89倍。 据统计,截至6月末,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余额比年初增长近20%,同比增长73.31%。《报告》指出,信托贷款类和票据类产品上半年成为市场的“绝对主角”。上半年信托类理财产品保持高增长态势,截至6月末,信托类理财产品余额为581.21亿元,占个人理财产品市场总量5成以上,募集资金767.64亿元,约占募集资金总量59.51%。此外,风险较低、趋保守的保证收益型产品正迅速崛起,上半年保证收益型产品募集量占比达77.74%。 结构产品成新爱 《报告》显示,上半年,外币理财业务增速大幅放缓,余额比年初下降22.25%,募资量不及去年全年一半。因擅长的外币理财萎缩严重,外资银行调整了主攻点,在结构性理财和QDII上大举抢占市场份额。《报告》披露,到6月末,外资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余额达131.95亿元,占上海市场结构性理财产品总量的49.53%。其中不少产品收获不小。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日前表示,该行6个月即期美元兑港元汇率挂钩人民币保本结构性投资产品,在现今全球金融市场面临股市不景气和债市动荡的情况下,到期获得9.45%年化收益率的优异成绩。分析人士指出,外资银行结构性产品的特点就是多元化,股票、商品、利率、汇率及其他类型的产品都成为挂钩对象,中资银行的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以挂钩利率、汇率类为主。
结构类产品,就这样成为那些从股市里逃出来的资金的新去向。 打新产品持续走低 分析人士指出,理财产品上半年热卖,主要是和股市走熊有关,并不代表理财市场就无风险。相反,如果上半年购买的是“打新”类理财产品,那么风险就很高。 2007年,在所有的银行理财产品中,“打新”类无疑是最受追捧的明星。在股市红火、新股频发的背景下,2007年商业银行“打新”类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接近20%。然而,今年股市由牛而熊,再加上“打新”机制的改变,曾经风光无限的“打新”类理财产品将很难再现昔日雄风。 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统计,今年1月至4月,银行“打新”类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7.15%、12.62%、12.21%和10.87%,呈现出整体下滑态势,而5月至7月这类产品发售量也急剧减少,近乎绝迹,面临退市尴尬。 收益下降,是“打新”产品卖不动的主要原因。不少银行开始琢磨在“打新”的队伍中添加其他元素,比如“基金+新股”或“蓝筹+新股”。不过,由于股市表现不佳,混合型的“打新”产品跌得更惨,日前某银行发出公告称,该行一款混合型“打新”产品截至7月31日的年化收益率为-11.97%,另一家银行的新股类理财计划截至7月31日的年化收益率只有-19.31%。 注意流动性风险 分析人士认为,购买理财产品,除了要甄别其是否符合当前行情外,还需要注意流动性。有的理财产品虽然看上去回报不错,但投资期限要锁定1年,甚至更久(很多结构性产品的投资期限为18个月),这样一来,投资者资产的流动性就很差,可能导致丧失其他更好的投资机会。 此外,受累于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大跌,与石油、黄金等挂钩的结构性产品,到期收益令人担忧。理财专家建议,近期投资者须回避挂钩大宗商品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