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让很多人失去了生命,而幸运生存下来的,面对着已成废墟的家园又心生叹息:地震属于不可抗力灾害,银行按揭不能不继续还,可房子……
这场地震灾难,让许多人心酸,也让很多人开始调整自己理财的观念: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财富具备抵抗灾难的防御能力?如何才能让灾难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本期,记者采访了相关的专业理财专家为你支招。
理财观念
如何理财才能抵御不可抗风险
有网友称,汶川地震后,他在重灾区的一亲戚损失很惨重,房子全塌了,家里值钱的东西也全都被压坏了,一场地震让他几乎是一贫如洗。看了这位网友的文章,大家都不由叹气,以前认为房产投资最保险,看来也靠不住。
那么,面对这场不可抗的意外灾害,我们的理财理念、理财方式是否应该做一些调整,让我们的家庭财务能抵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的意外风险?对此,记者采访了建行江门市分行的有关理财专家。
传统理财观念需调整
面对可能发生的不可抗风险,我们也需要反思自己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式是否能经得住“考验”。建设银行江门市分行理财师李建周表示,此次地震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们原有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式:
1、房地产:以往我们认为房产投资是最保险的,可地震在短时间内将几乎所有的固定资产基本上都“震”没了;
2、保险:很多人在此之前还是认为保险可有可无,没必要购买,现在在受灾地区,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已发挥到了极致;
3、银行存款:虽然抵御不了通货膨胀,可是在受灾地区,目前而言这应该是最安全的一种投资了;
4、股市:不论对灾区还是对非灾区,地震都给大盘带来了一定的变数;
5、债市:民间债,对受灾地区来说,风险可想而知,很多债主都不在了,债务找谁去要?
面对这次大地震,我们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式应该做一些调整,那么,调整主要表现在保险和房产投资两个方面:
一是保险。目前,有些市民认为保险是可有可无,或者把保险当成投资,盲目追求保险投资收益。实际上,保险在理财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保险最重要的功能是保障功能。其实,我们平时也总是向客户灌输一些风险意识。无论是生命、健康或者财产意外的发生,都会对家庭财务造成重大影响,打乱长期的理财规划,造成家庭资产的损失,而保险的保障功能就是“以小保大”,保障当前已经获得或者未来可能获得的资产。
所以,面对种种不可抗的意外灾害,我们需要三份保险:一份意外险、一份寿险、一份医疗险,这是因为人寿保险和意外伤害险一般是将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引起的意外伤害纳入了保险范畴,而个人意外医疗保险、旅游意外险等险种都也可以赔偿。
二是房产投资。一般人都认为:买房子是稳健的,并且在理财中,房产投资比例占比很高,投资不均衡。其实,买房子并不是万无一失的,比如这位网友亲戚的房子虽然全塌了,但如果是贷款购房,银行方面也会称地震属不可抗力,贷款不能免除。这再次印证了“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同时也说明做投资理财,合理的结构比例很重要,除了一定比例的固定资产,还要配备其他类型资产,比如存款、基金、国债、黄金、信托等等金融资产,均衡投资,分散风险,让投资方式金融化。这样,即使有大的天灾人祸,个人资产也不会全部损失。
为家庭建一堵“防震墙”
李建周表示,要加强家庭抵御不可抗风险的能力,将不可抗风险负面影响与后果降到最低,风险的保有必不可少,风险资金的储备、风险抵御措施和应对机制是家庭资产“防震墙”的重要内容。
首先,必要的风险应对策略必不可少。对于地震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风险管理,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风险的转移,也就是通过各种保险产品的购买减轻自己的财务损失,而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风险的保有,侧重于应对风险资金的储备,以及通过各种风险抵御措施和应对机制,加强对家庭财产的保护,尽可能地降低由于自然灾害给家庭财务造成的损失,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其次,在遇到紧急突发的情况下,有一笔充足的应急准备金显然也是不必可少的。随着金融支付手段的发展,人们手持现金的比例越来越低,但是在紧急情况下,现金仍然是当之无愧的流通之王。在可能发生的外在威胁之下,我们建议家庭和个人可以适当地加强对现金的配置,以保证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一般以3-6个月的生活费为宜。
再次,提高贵重资产的安全保障系数。一种途径是为家中的贵重资产购买一些特定的财产保险,另外一种方式则是寻觅更加安全的贵重资产保管途径。银行的保管箱是可以考虑的保管方式之一。
最后,给家庭资产记录做个备份。针对现在个人和家庭财务组成越来越复杂的特点,建议市民采用给家庭资产记录建立备份的方式,以抵御突发事件的风险。将家庭中主要资产的情况通过电子文档的方式进行记录,保存常用的银行账户信息到可以随身携带的工具中,如U盘、手机的内存卡等等,必要的情况下,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互联网邮件中建立备份。
而重要的存折、银行卡、身份证件等最好进行妥善的保管,确保遇到特殊情况时顺利进行转移。这些防范措施将获得金融补救时提供有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