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多盈少,卓越理财产品不“卓越”
主持人:
外资银行的理财神话正被越来越多的数据所打破。
今日沸点统计了汇丰银行中国官方网站的公开数据,到目前为止,汇丰卓越理财代客境外理财计划——海外基金挂钩结构性票据从去年开始在中国内地卖出的244个产品中,只有53个是盈利的;而霸菱香港中国基金挂钩(人民币款)、汇丰中国股票基金挂钩(美元款)等好几个品种的浮亏都超过了25%;其代客境外理财计划——开放式海外基金型的32个产品中,只有6个产品是盈利的,其中霸菱香港中国基金浮亏超过了20%。
当然,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汇丰在其卓越理财产品的网站上有大段文字清楚地告诉投资者必须承受所投资金回报较低甚至为零的风险,提示投资者要谨慎投资;而且,这些亏损至少到目前为止还只是浮亏,其他银行的产品也好不到哪去。
但问题是,发生如此大面积大幅度的亏损,“卓越”二字如何取信投资者?外资行理财素有的优势形象又如何体现?
大众评判台
曹中铭:令人失望
卓越理财产品不 “卓越”,无疑令人失望。诸多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时,总是夸大收益却淡漠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实有误导之嫌。中外资银行理财产品亏多盈少的事实说明,其理财能力与控制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孙鹏:空有其名
某些银行理财产品打着理财的旗号,其收益却抵不上CPI涨幅甚至产生亏损,可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葛涵:亏损也正常
既然是理财无论个人还是基金总会有输有赢,否则还有谁愿意把钱存在银行保值?汇丰理财在中国股市不景气的情况下出现亏损实属正常,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既然选择了委托理财,就要有承担亏损的觉悟。
励俊:话从两面说
看到过网友介绍,个别外资银行销售代表在卖产品的时候,总是花好桃好而对风险一笔带过,让购买者产生高收益的错觉和预期,而一旦发生亏损或问题,他们根本不管。外资行在飞速扩张之时,也应注意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真正为客户负责!
◆沸点特稿
银行得给个说法
赵文斌
外资行也是银行,不是神。
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并不比种植靠天吃饭的农作物强,因为两者都是“听天由命”。理论上,外资行在中国应该更具专业、优秀的理财能力,但实际数字已经戳破了外资行的神话。
抛开姓中姓外不论,我认为理财产品的问题普遍存在两大方面的不平等。
一方面是知识结构、专业程度上的不对等。专业的银行对非专业的投资者,再加上抽象得让人两眼发直的条款,力量对比显而易见。如果缺乏必要的对专业者的事前约束,那么非专业的投资者很可能只有 “被卖了还帮着数钱”的份。另一方面,表现为风险担责的不平等。风险的不对等瞎子也看得出,而风险的不对等必然导致责任承担的不平等。实践中,投资者几乎承担了所有风险,而银行几乎是“一身轻松”,除了固定的手续费旱涝保收外,风险只在于收多收少罢了。
这两大不平等加上银行的强势宣传、推介和销售,说实话,一般投资者想不被忽悠不被套都难。拿汇丰卓越理财来说,相信大多数参与者都是冲着其名头的,购买时也没有过多考虑——咱买的可是“汇丰”,可是“卓越”!同时,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肯定也有问题,比如汇丰卓越理财上标明有风险1和2,即为保守和稳健投资者分别设计,但现在都在亏损,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市道好的时候,理财产品内藏的种种不平等、矛盾都被一床锦被遮盖了,而一旦外部环境转恶,先天缺陷及后天不足的毛病就都暴露无遗。收益与风险是正相关的,不论对银行和投资者都应如此,换言之,只有当银行与投资者各自的风险和收益达到均衡状态时,理财产品才是理想的、有投资价值的。但就目前而言,这种均衡状态几乎都不存在,风险的天平多数时候都是一边倒——倒向普通投资者。
要规范理财产品,就必须厘清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关系。投资者必须能通过一定的渠道对银行进行监督,防止自己的血汗钱被不负责任的人拿着随便玩。大多数理财产品规定不到期不得提现,因而在此过程中,银行应将产品的财务情况以一定方式告知投资者;到期后,则应进行财务公开,防止暗箱操作及随意作为。
总之,尽管法律没有规定理财产品必须是盈利的,但当其实际收益明显低于预期预告收益时,产品的设计者和销售者都有责任给出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