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肇因于近代以来革命话语下的群众运动,“封建”时代的民变一直被作为底层民众抗争和争取权利重要方面,受到历史学界的关注。然而,既往的研究,采取阶级分析的方法,多限于“阶级-压迫”或“剥削-抗争”的意识形态的话语,或者侧重于其政治经济侧面,而对民变所反映出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地方政府治理策略,乃至群体心理趋向等等方面则多有忽略。

《激变良民》正是对以往民变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对明清城市民变的全新解读,它充分借鉴了西方新文化史、社会心理学以及历史社会学之集体行动理论,对明清时期城市民变进行了十分深入并且是多维视角的研究。
在明清城市民变中,政府其实一直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对之处理的方式,会极大程度地影响运动朝向不同的发展方向。政府或主管官员如何拿捏应对民变的时机与方式,如何实施正确的行动策略,实在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在城市民变中,群众的心态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其中富有解释力的概念是“预期心理”,根据该理论,政治与社会的安定与否,主要取决于民众的心理状态,若民众心理的期望和实际间差距较大时,人民就感受到挫折,反叛事件就可能发生。明清之际,米粮暴动的发生,并不全然是某地灾荒已到人民无法生活的地步,民变中一些要求开仓放粮和聚众闹赈的情况,其实是当地人民预期心理导致的。群众心态还有一个方面,即其“正统主义”,暴动时的群众心态并非是要反政府,在粮食暴动中,群众反对的是垄断和哄抬物价,而他们的集体抗争与暴动,反而是要保护传统的权力,他们相信政府会维护市场的公平交易。
此外,明末清初城市之特别,很大原因在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城市史上的特殊环境。城市不但是经济的重心,也是社会与文化的中心。城市不仅是城市居民的空间,而且也是被吸引而来的移入人口的空间,故城乡在此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城乡共同拥有这个空间,这也大大增加了城市民变的复杂性。城市民变的发生,正是以这种激烈的方式,展现出城市贫民、移民这类难以融入城市的“失根者”的窘迫处境。这些,也成为影响城市民变的深层次因素。
以上诸端,如果我们隐去书中的历史背景因素,几乎可以处处看到当代社会的影子,与其说这是历史的相似,毋宁说这正展现了融合多元理论的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才展现出如此强大的解释力。这样的研究,直面了“历史何用”的布洛赫难题,其重要的启示在于:不是要去用历史刻意地附会当下现实,而是需要在对历史情境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展示社会历史的真实逻辑,抽离出社会、人性中的共同因素。只要文化传统不变,社会环境不变,这样的研究就一定会显示对于当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