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内容越来越丰富的同时,观众的收视行为却变得没那么忠实了。也许时下对大多数人来讲,看不看电视还算不上是个问题,但怎么看电视已经是问题了。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广泛渗透,微博等社交媒体也正在成为看电视的问题。
![遇见社交软件 当电视遇见社交媒体](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9293818657520.jpeg)
最近看到一组来自爱立信2012年8月关于“当电视遇见社交媒体”的调查数据,此调查地区横跨欧美亚多个国家,也包括中国。调查结果显示,有62%的被访者过去一周有着看电视的同时浏览社交媒体的伴随行为,其中的25%更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谈论有关正在收看的电视节目。这组数据说明社交媒体已经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上影响观众对电视的收视,时间上具有施加影响的同时性,空间上则具有施加影响的共域性。
由此引发的社交媒体如何影响节目收视率的讨论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方向。一种意见认为电视与社交媒体相结合将促进节目收视率提升,因为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会诱使他们回到电视,看过节目才能够更好地参与讨论;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使用社交媒体讨论电视节目未必会影响收视率甚至也可能拉低节目后续的收视率,因为观众的兴趣点和行为因为使用社交媒体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对电视的偏移。为此有不少调查和研究机构将节目收视率数据与该节目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讨论的热度指标进行时间维度上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上述两种结论的都有。
回到爱立信的调查数据,其实已经说明两种情形并存的可能。“当电视遇见社交媒体”时,38%的观众不会有同时使用社交媒体的行为,37%会同时使用社交媒体但并不讨论相关电视节目,只有25%在使用社交媒体的同时谈论了相关节目。显然前两种行为不会产生因为使用社交媒体而同时促进节目收视率提升的效果,对节目收视率的后续影响也应该不会是积极的;后一种行为产生的收视率效果既有可能是正向的,即促进了收视率提升,也有可能是负向的,即导致观众从节目收视中流失。这两种可能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交媒体中关于节目的主流意见是推荐还是诋毁。推荐会促进收视,诋毁则可能失去观众。可见基于爱立信的调查数据,社交媒体对电视收视的影响多数情况下是无关或者负向的,只有少数情况可能带来促进。这就要求电视人如果使用社交媒体提升节目收视,必须积极主动地控制社交媒体对节目营销的引导方向,努力把节目营销变成社交媒体上的议程设置,放大节目影响,回笼和聚拢观众收视,而不是放任自流。
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对电视节目的讨论也可能引致观众在电脑或者移动终端上对节目视频的检索及收看,而未必重回电视,这就是社交电视的意义所在。在讨论电视节目的社交媒体用户群对节目视频进行分享,把对节目的收视延展至多个终端,同样是对节目收视和传播价值的提升。电视台发展多终端视频传播显然符合媒体互动化和社交化发展的大趋势。当下国内的电视媒体还倾向于把电视机上的电视与其他终端上的电视对立起来看,而电信和互联网行业则正努力让其平台和终端向电视视频融合。由于社交媒体的电视收视提升,其增量蛋糕反而被新媒体切分,这无疑让传统电视处境更显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