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代都把水利建设作为富民兴国、巩固江山的头等大事,而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经济成果的今天,西南大旱并最终酿成大害的根源值得深思。
从古至今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命脉,营销更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三聚氢胺事件使整个食品行业对食品安全进行反思,金融危机使众多企业出现大旱,当企业出现大旱,企业是否能够沉稳的对待,进行抗旱救灾,减少损失值得企业深思。
“彩云之南”变成“黄土高坡”,是西南的变化,温家宝总理视察时表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设施不配套,山区人畜饮水困难,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此后,西南启动了抗旱找水应急方案。
当企业出现大旱时,企业领导到各地视察后,各地都会制定出应急方案,试图请总部支援改善现状,但企业是否要从战略角度出发,干旱的区域是否还有挽救的必要,是否要其他区域引水解旱,如果全国都资源有限,干旱区域的自救将成为思考的方向。
农村欠债的后果,“灾害的程度已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提,云南已经不考虑今年的农业生产问题了,而是考虑怎么样才不会渴死人,饿死人。”“即使有再多的马,再多的汽车送水,但水毕竟有限,不能种地我们明年吃什么?”“现在我们只能等老天爷下雨了”。
企业在面对大旱时,都会考虑未来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而制定改革措施,往往却忽略了如何将损失快速弥补。
例如:公司发现上季度业绩下滑,费用超标,主要原因是因为营销战术受公司预算制度及权限影响,反应迟缓,因此企业营销改革目的使区域战术灵活,而扩大授权,或者因为总部制定促销策略,区域促销效果不好,但总部促销费用已投放,而区域业绩未提升。因为总部立刻改革授权于区域,由区域自行提案执行,灵活操作。
3月27日,西南终于下雨了,在自然力量和人工力量的合力下,但雨水并不能缓解旱情,西南的干旱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从企业营销改革的表面看是改善了主要原因,但是上季度消费者流失,基础销量下滑,却没有改善措施进行弥补,只是给了区域审批权限,确未修订全年费用预算,等于下季度因受费用限制还将很难弥补上季度的损失。
领导在地方视察后发现问题,才提出改善方案进行挽救,有多少可以解决目前的现状,更多的应考虑长远的发展,但首先要解决燃眉之急。
“水库及各种水利设施基本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有些甚至修建于古代,往后就很少有投入和新建工程了,甚至对老的设施也缺乏维护甚至肆意破坏,全国所有农村的情况都差不多。“云南近年来也花费无数个亿进行各种“润滇工程”,“扶贫工程”,甚至计划“滇中调水工程”等,但这些工程要么还是空中楼阁,要么就是落实不到位,总而言之,一场大旱就暴露出了政府工作的许多问题,甚至责任。
企业中客户及营销人员多是老客户老员工,表面上看起来是对企业的忠诚度很高,稳定,但正因为稳定才容易满足,营销的瓶颈也将难突破,虽然企业每年都在招聘新人补充血液,但一个萝卜一个坑,区域市场不扩大,位置不增加,老人不离开,新人也将成长困难。花出高代价培养新人,因新人发展空间有限,却成了行业的黄埔军校,为别人培养了人才。
昆明市的例子足以说明,有灾不一定代表有害,因为昆明有云龙水库的供水保证,也就使昆明在大旱面前有惊无险。
同样,在企业危机爆发时各个区域因基础不同受影响也不同,比如:当企业出现现金流紧张时,客户基础好的区域,或者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客户都会第一时间为企业帮助,度过企业危机。同样忠诚度高的团队在遇到公司资金紧张工资拖发时也会理解公司,继续做好本职工作,而不会动摇军心或投奔他企。
所以不能因为干旱教训就一拥而上,一般来说,应该是在一片区域都没有充足水源的地方才考虑修水库,靠近江河的地方则不用修,只需要建提灌站就行,而且考虑到渗透的因素,也不适宜修距离太长的沟,比如可以采取引山泉水,挖井水等多种方式。不同的水库具有不同的功能,比如有的用于生活用水,有的用于灌溉,有的用于发电,一般来说不会具有多种功能,比如著名的三峡水库在设计之处也没有考虑对农业水利的支持功能,主要考虑航运、发电和防洪等。
所以在企业出现干旱时,也不是所有的区域或部门都适合修建水库,比如当区域经理都在抱怨因为费用不足,才使业绩未达成,总部不一定所有区域都追加费用,因为每个其余的基础情况不一样,有的区域需要加强基础工作建设,有的区域需要提高市场份额,有的区域只需要存活,有的区域需要更换人员等等,从企业的战略角度去权衡每个区域的改善方案。
所以并不是只要追加费用就能改善现状。
在云南省备受质疑的“罪魁祸首”还有经济林木,作物的种植问题,目前以橡胶、桉树为甚,被形象地喻为“两台巨大的抽水机器”------日夜不停地将云南土壤里的水分抽走。
营销团队在做经营决策时,有时也是一把双刃剑,需要管理者进行权衡,比如新品上市,产品结构调整等等,每个产品在上市初期都具有不同的使命,比如,有的产品为基础销量产品,上市时就亏损,但是为了满足产能。同样,营销区域不同经营目的也不同,有的区域为了长期的战略考虑,允许时间段内亏损,所以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权衡对与错。
由于湄公河水位遭到半世纪来最严重的水位下降,使四国(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的农业、渔业以及饮用水供应都受到影响。四国认为中国在上游修建多座水坝导致旱情加重,而众所周知到了旱季,上游的中国水电站也需要蓄水发电,很难主动放水给下游,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企业遇到干旱时,可能各区域因基础差异,遇到的干旱程度不同,企业在权衡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干旱小的区域自己能不能缓解其旱情,再考虑去拯救其他区域的旱情,比如,某分公司-爱华网-工厂产能大,当全国出现断货时,企业首先想到从产能大的工厂进行调货到其他区域,但是产能大的区域其销量也大,只有在其先满足自己的需求后才会将剩余产能去满足其它区域。负责即浪费了物流费用,也错失了优势区域的扩张。
占全球40%稻米产量的泰越两国将因干旱减产30%以上,但由于美洲和澳洲今年容是丰收年,对于全球性农业产品供需失衡和新一轮通胀的担心并不大,这也是西南大旱没有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原因之一。
当部分区域出现干旱时,但因其他区域业绩成长迅速,使企业整体成上升趋势,企业往往可能会将干旱区域的损失估计小,认为对大局影响不大,也不会太多关注,但是干旱的区域在干旱期不支持,干旱过后要翻身在未来将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最后,西南抗旱还是企业抗旱,都要有危机意识,只要将危机提前预防,才会将损失将到最低,再大的干旱,也将不会成为大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