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摒弃与被损害的
5月27日,香港新鸿基地产公司(0016.HK)董事会发布公告,宣布免去郭炳湘主席兼行政总裁职务,主席由其79岁高龄的母亲邝肖卿接任,行政总裁则由其弟郭炳江和郭炳联共同分担。
历时数月的新鸿基内斗,最终以郭炳湘彻底出局告一段落。在此之前,郭炳湘与其两弟频频交锋,上演了类似TVB剧的豪门之争。有两个版本的因素说,让我们看到家族企业在中国正遭遇发展中的致命之踵。
一个版本是兄弟权力不平衡导致内斗升级。新鸿基是三人之父郭德胜和李兆基、冯景禧共同创办的地产公司,至1990年郭德胜过世后,便由郭氏三兄弟共同掌管。此前,郭氏三兄弟可谓新鸿基系的三驾马车,多年来被视为香港家族企业子承父业的典范。而这次内讧,作为创始人之一的李兆基曾指出,郭氏三兄弟并非因为金钱问题而有纷争,不和是出于意见不合及权力分布不平衡所致。
郭炳湘去年下半年负责洽商及买入超过15个内地及港澳楼盘,全部地价超过200亿港元,远超过公司所应做的投资规划。尤其是在内地进一步推行宏调、紧缩信贷的情况下,郭炳湘的做法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严重后果。为此,郭炳江与郭炳联不惜亲自上阵与中国内地省市官员摊牌,否决郭炳湘的项目。兄弟之间见解不一,开始逐步决裂。
而在新鸿基,郭氏三兄弟本人各自只有少量股份,而郭老太在家族信托基金占较多权益,拥有控制权。2月18日,新鸿基对外公告郭炳湘“暂时休假”,行政总裁职责交由副主席郭炳江及郭炳联分担,实为变相将其逐出决策层。
另一个版本是红颜知己离间兄弟。据说1997年郭炳湘被张子强绑架之后,性情大变,一向沉默寡言,众人束手无策,而唯有其红颜知己唐锦馨能够开解。此后,郭炳湘对她言听计从,致使其在新鸿基内部势力逐步做大,使整个郭氏家族利益动摇,郭母苦劝其以家庭为重,而郭炳湘仍不回头,引起郭母震怒,遂遭放逐。
现年61岁的唐锦馨,比郭炳湘年长3岁,其父唐全是上世纪70年代的“机器大王”,前夫是香港私家医院联会主席刘国霖。在唐锦馨的鼓励下,郭炳湘近年病情好转,状态回勇,积极扮演公司总舵主角色。
无论是权力失衡还是红颜离间,作为香港第二大企业的新鸿基,企业高层的变动实质就是家族权位之争。实际上,在郭炳湘的执掌下,新鸿基地产已成为一个拥有2.7万人的庞大商业帝国,其巅峰市值高达3590亿港元,一度超过李嘉诚旗下长江实业。新鸿基多年的发展足以证明他颇具商业大略。
但是他被摒弃了。郭德胜为新鸿基设立的权力“三人行”显然不足以承受家族企业的发展之重。知情人称,郭炳湘的两个弟弟一直希望哥哥退下火线,公司员工也大都是两兄弟的人马,偏偏郭炳湘仍希望保持控制权,曾经的平衡就此被打破。考究这种兄弟失和的根源,绝不仅仅是利益之争,而是人生舞台之争。
整个事件还未结束,被损害的也远远不止郭炳湘,新鸿基股市的跌宕已稍见端倪,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新鸿基的权力构架隐患重重,一个更胜郭炳湘时代的领导模式并未出现,而更进一步的推论是:剩下的两兄弟又何时开始“相煎”?
家族企业的兄弟现象
个例背后是普相。
在整个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史上,家族企业的兄弟现象显得普遍而又悲喜交加。我们从目前还在成功的道路上行驶的企业中,尝试找出“喜”的现象。
南京的张氏兄弟:苏宁环球董事长张桂平与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略显低调的张桂平比风头正劲的张近东大12岁。张桂平下海之初,就带上尚在国营单位工作的四弟张近东共创“苏宁”品牌,一起发展空调经销业务。因为他很早就看出了四弟的天资,“在几个兄弟中,他是最聪明的。”2000年,一山难容二虎,张氏兄弟分家,张桂平投资房地产业,张近东经营电器连锁,但双方共享“苏宁”品牌。
与张氏兄弟经历十分相似的是黄光裕与黄俊钦。这对兄弟,也是以电器零售业起家,分家后弟弟继续家电扩张的征途,哥哥收获地产暴富的神话。
1985年,19岁的黄俊钦带着16岁的弟弟黄光裕离开家乡北上创业。一开始,兄弟二人先是在内蒙古一带做贸易,一年后转战北京。半年后开始在北京珠市口经营一家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门面——由此成为国美电器连锁店的发端。
到1993年时,国美已经发展至五六家电器连锁店,业务初具规模,而这时兄弟二人对生意的发展方向却发生分歧。黄光裕仍然看好家用电器行业的发展前景,而黄俊钦对房地产业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两兄弟分家,黄光裕分得“国美”这块牌子、一部车和几十万元现金,而包括房地产项目在内的其他资产全归黄俊钦。
视野放到香港。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与李泽钜则是老父智慧安排下的兄弟分家史。从1986年开始,20年来李泽钜在家族职场履历可谓完美:22岁进入长实集团工作,25岁出任长江实业执行董事,26岁被委任为机场咨询商务委员会委员,27岁被提拔为总督商务委员会委员,29岁升为长实副总经理,42岁出任长实集团董事总经理。如无意外,李泽钜最终将继承衣钵。
生性张扬的弟弟李泽楷则于1994年凭借出售卫星电视积累下的4亿美元,成立了盈科数码,自此,他正式与家族事业分道扬镳。后来李泽楷接受采访时承认,当年他选择独立门户时,父亲曾以和黄行政总裁的职位挽留他,但被他拒绝。接着李泽楷投资东京地产、10亿美元并购香港电信,通过这一系列商业案例赢得“小超人”称号。
致命伤的拯救
家族企业没有错。
根据国际权威调查机构的调查结论显示:日本、韩国、印尼、欧洲、美国等华人企业中,成功企业90%为家族企业。这说明在“血浓于水、注重血缘关系”的儒家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华人企业,在企业管理与市场竞争方面还是具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世界上一些著名企业,如杜邦、洛克菲勒集团都是家族企业。
世界500强企业中,家族企业也占了40%.制度、规矩这些刚性游戏规则固然非常重要,但有时候,血缘、亲情这些非制度的文化因素在相互沟通、取得共识等方面,也会产生制度所不能产生的独特作用。那么,类似新鸿基内斗的事件不时发生,并且葬送了一批批家族企业,谁之过?如何更有效的从战略和战术层面来解决家族企业的致命之踵?
曾经供职于家族企业广东万和集团的资深品牌策划人罗建法指出,有三种方法论可以从结构层面拯救家族企业,化解根植于其内部的兄弟之争。
其一,“口袋论”,代表企业浙江方太集团。方太集团掌门人茅理翔曾经提出的“口袋论”,实际上就是一种家族企业的治理模式。
“口袋论”,就是把利益放在一个袋子里面,同一个口袋的人可以一起经营,会有同样的利益。茅理翔提出夫人和自己与儿子在同一口袋,不会争利益。而为了防止公司成为家族冲突的牺牲品,他给了自己女儿另外一个口袋。在茅理翔的创业之路上,他用“口袋”对产权和利益进行过两次分流和界定。
1995年,老茅出资3000万投资厨具行业,与儿子茅忠群一起创办了方太,而老茅为以前跟他一起打江山、劳苦功高的老部下在方太外围成立了六个外协厂家,外协厂家与方太只有业务上的联系,没有产权上的联系。这样,老茅既照顾了创业元老的利益,又保证了家族利益,实现了第一次“口袋”分流。
老茅的第二次“口袋”分流,是将自己的女儿分出去。老茅曾经在公开场合说过,如果让女儿留在方太,今后的关系就变成了姑爷与小舅子,兄弟与姐妹,外甥与舅舅等一大堆的关系,到时会有一大堆麻烦。于是,老茅成立了菱克塑料厂,作为方太的外协厂家,交给女儿打理,把女儿放在另外一个“口袋”里,以避免家族内部纷争。
其二,“分体论”,代表企业四川希望集团。
刘氏兄弟希望集团的创业过程颇能体现家族企业的起步历程。1983年,老三陈育新(刘永美)率先停薪留职,第二个下海的是老二刘永行,老大刘永言于1986年辞职。老四刘永好于1987年才舍弃铁饭碗。虽然辞职分先后,但刘氏家业是兄弟四人共同创造的,他们不分彼此,亲情高于利益,被外界誉为刘家的“言行美好”。
1992年后,刘氏兄弟逐步实现多元化扩张,其产业被划分为三个领域:老大刘永言向高科技领域进军;老三陈育新负责现有产业运转,并且开拓房地产;老四刘永好跟随二哥到各地发展分公司,建饲料场。同时,兄弟四人平均划分资产,各占25%股份。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共同的平台已无法承载各自的人生舞台。1997年,希望集团分为大陆、东方、华西、南方四个二级实业公司,分别由刘永言、刘永行、陈育新、刘永好负责。同时刘永行替代刘永好成为希望集团法定代表人,而后来刘永好离开三位兄长,创立新希望集团,其资产之雄厚接近其母体希望集团。
从共同的“母体”发展到各自独立的“分体”,刘氏兄弟提供的“分体论”范本无疑给中国大多数家族企业更多借鉴。
其三,“共体论”,代表企业广东万和集团。
万和集团是由卢氏三兄弟和大哥卢楚其的徒弟叶远璋一起创立,与希望集团不同的是,创业十余年来,不仅卢氏三兄弟现在还没有分家,作为三兄弟以外的叶远璋也未另起炉灶,共同创造了家族企业里少见的“共和”局面。
万和的前身是帮万家乐做热水器部件的一家小厂,后来,卢楚其瞄准时机,带着爱徒叶远璋另起炉灶,接着卢楚隆和卢楚鹏陆续加入。
在企业里面,一切以利益为导向,很多创业元老,包括亲兄弟都被清理出局,而万和的“共体论”实践则告知我们,创业者之间的互补性,可以形成一个稳固的共同体。
集团总裁卢楚其,长于战略规划,资本运营,负责企业重大经营投资重大决策;叶远璋,卢楚其徒弟,最早帮助卢楚其进行创业,担任分管技术研发和内部管理的常务副总裁;卢楚隆,卢楚其二弟,长于市场销售,对市场非常敏感,担任集团副总裁兼国内营销公司总经理;卢楚鹏,卢楚其四弟,有国外教育经历,颇具国际视野,担任集团副总裁兼海外营销公司总经理。
很难想象,如果万和的创业者也像希望集团那样,出现多个帅才,“共和”局面会维持多久,至少不能保证不会有人另起炉灶。而四人中如果有明显的短板,万和也不可能从白手起家到成为资产过10亿的热水器和消毒柜行业的旗舰企业。
新鸿基,或许正在期待一种“分体论”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