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对企业来说是个时常出现的高频词语,在这个不是你吃就是被吃的商业竞争时代,稍一不慎全盘皆输的情况经常演绎,作为企业只有在不断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的压力下才能拥有变革的本能和创新的勇气,也才能在压力面前不断寻求突破,在挑战中完善自己,这也印证了原三星领导人李健熙说过的一句话,除了老婆和孩子,别的都可以改变。
事实也的确如此。
大家也许发现了,世界餐饮巨头麦当劳就是在不断变化中调整自己,比如从2005年开始,围绕“便利性”,麦当劳首先在南方城市启动“24小时店”,确保消费者能在任何时间吃到麦当劳的美味。深蓝色的“24小时”,好似一道永不落幕的麦当劳广告牌,把麦当劳暖人的品牌形象印在消费者心中。至2007年年底,麦当劳24小时营业的餐厅已经占到所有店面的70%,达645家。令麦当劳意想不到的是,“24小时”带动了麦当劳全线产品的销量增长,以及到店客流量的增加。
一份耕耘,一份收货,麦当劳在“24小时”的平台上,加大“天天超值套餐”的宣传,增加甜品站,并尝试在上海试行24小时送餐服务,从而把“便利性”的概念真正落实为“随时、随地享用麦当劳”,这些组合拳攻势切实把到店人数的增加转为了店面营业额的增长。麦当劳去年平均单店营业额同比增12%。
的确,在这个世界上,对于置身竞争激烈的企业来说,唯一的不变其实就是改变。
比如奥迪汽车,目前中国已成为这家德国公司最大的海外市场,据了解,奥迪总部设有一支名为chinaExperience的专门团队,其实际工作是亲赴中国了解当地用户的想法。将中国用户的信息带回德国后,奥迪并不强调去研发某一款全新的车型,而是寻找方法将这些需求融入到奥迪全线产品当中。例如,根据中国和亚洲消费者的需求,现在奥迪车型的座椅比以往相比更舒适、柔软,且具有多功能性。
而在此之前,奥迪一度曾因本土化乏力或战略导向上的欠缺以及忽视客户需求而付出惨痛代价,china Experience团队的设置意味着一个更为根本的改变:不再一味崇尚“高科技启迪未来”,在这个体验经济时代,奥迪精神需要融入一些新元素。谈起这些理念上的变化时,正如其董事长施泰德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核心竞争对手还是慕尼黑的宝马和斯图加特的奔驰”。显然,是竞争的格局使他不得不做出此番改变。
从跨国企业不断调整自身的战略方向和战术布局以适应本土化经营的行为来看,我不得不想起1996年,华为任正非在一次十大杰出员工表彰大会上的发言,他曾说,成功是一个讨厌的教员,它诱使聪明人认为他们不会失败,它不是一位引导我们走向未来的可靠的向导。居安思危,时刻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智,比如麦当劳和奥迪,消费文化和理念的不同也促使企业通过变化来最终做出调整,以求达到与目标消费者的沟通和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哪个企业快速做出反应,势必就会领先一步,毕竟在这个消费多元的时代,光光依靠以往积累的品牌效应和人气就想一劳永逸或机械变化的行为只会让自身处于被动,而主动求变、求新始终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弘扬的主旋律。为此,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提醒广大企业,变化是每个企业经营的常态,就好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喝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