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 “利润侵蚀工资”现象的背后



水涨船高本是规律。但如果把水比喻为企业的利润,把船比喻为职工工资,人们就会发现,在一部分企业那里,这个“规律”变异了。

近年来,一些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并没有随着企业利润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也就是说,“水涨船不高”。

请看下列这组数据:

1990~2005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从53.4%降低到41.4%,降低了12个百分点;而同期营业余额占GDP的比例却从21.9%增加到29.6%。1990年,我国GDP为19347.8亿元,营业余额为4228亿元;到2005年,我国GDP为188692.1亿元,营业余额为55771.06亿元。如果2005年营业余额仍旧仅占GDP的21.9%,则营业余额为41238.01亿元,将减少14533.05亿元(占到2005年营业余额的26%)。———摘自《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7)》

中国社会科学院刚刚发布的企业蓝皮书《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7)》根据上述数字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可以说,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在相当程度上是以职工低收入为代价的。”换句话说,劳动者过低的收入为一些企业创造利润套上了“光环”。在这背后,是“利润侵蚀工资”现象掩盖着的一种不公。企业,超常压缩劳动成本。

“我的底薪一直是400元。足疗收费是38元一位,提成是35%。如果生意好的话,一天可以接待六七位。我们分店有20多个足疗师,你算算老板每天利润是多少?”———北京某美发美容公司足疗师林会海。

林会海所在的公司是一家集美发美容、生产、教学等为一体的集团化企业,有一万多名职工,100多家连锁店,年营业额有上亿元。目前,“底薪+提成”的工资结构在服务业非常普遍,但底薪数额和提成比例这么多年来在这家公司很少有提高。因为,“你不愿意干,有的是人想来。”

《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7)》蓝皮书显示:2007年,中国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高,中国企业利润总额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1990年至2005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降低了12个百分点,同期营业余额占GDP比例则增加了7.7个百分点。 

还有一组数字:1998年,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资总额为企业利润的2.4倍,到2005年,降到了0.43倍;1998年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3%,到2006年提高到了21.36%。

客观分析,中国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是受管理水平提升、企业资产运营效率提高、投资收益增加等多方面的影响。但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一些企业劳动成本超常压缩,在相当程度上以降低职工收入为代价。

一些企业为了降低产品成本,采取种种手法侵犯职工合法权益。比如:利润上升,但不给职工涨工资、延长劳动时间、不给职工上养老保险、没有住房公积金、大量使用编制外员工并且同工不同酬等。在得来不易的就业机会面前,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只能“站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一个社会的进步最终取决于个人利益及权利的实现程度。与企业利润特别是政府财政收入相比,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显得尤为重要。劳动所得比重长期偏低有悖于社会发展目标,中国经济也不能靠“利润侵蚀工资”这种畸形模式发展。

提高职工工资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已是消除收入分配差距、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看看我们的邻国印度或许也是个借鉴。在过去5年中,印度的平均工资增长率为11.5%,我国为7.5%。而同期GDP的增长,我国平均增长率达到10%左右,而在印度历史上,GDP增速只有3次超过8%。印度这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遭遇内需不畅问题,与其职工工资以高于GDP的速度增长不无关系。职工,尝到了难咽的涩果。

“一提给职工涨工资,就有人说工资高了会影响投资环境,企业负责人也跟着说工资成本太高,企业难以为继。这实际上是糊弄人的托词,相关部门必须给职工涨工资撑腰。”

江苏省原副省长吴瑞林,现在已是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的吴瑞林,在一次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上,针对一些企业“只涨利润不涨工资”的现象提出了严厉批评,说出了许多劳动者的心里话。在有些企业领导者看来,只要企业效益好,不出事,职工的工资涨不涨不是个事。 

在最近十几年中,一方面是GDP一路狂飙,另一方面是职工收入增长缓慢。个中原委,“利润侵蚀工资”是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已达到历史最低。

有学者指出,在过去的12年里,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的月工资仅提高了68元,如果把物价等因素考虑进去,实际上是负增长。

团中央的一份调查显示,在2005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中,66.1%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2000元之间,1.58%的学生甚至愿意“零工资”就业。即便如此,调查中仍有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期望值过高”。

过去,人们总是担心,国有企业会出现“工资侵蚀利润”现象。现在,一些企业出现的“利润侵蚀工资”现象让劳动者难以公平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尝到了分配不公这个难咽的涩果。

人力,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最宝贵的资源,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支柱。人力资本理论告诉我们,劳动力价格是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而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价格并非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而是人为造成的。

“利润侵蚀工资”现象导致利润大部分留在企业,加速了企业的扩张,成为投资过热的一个构成因素。另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虽说增强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但同时也使我们在对外贸易中屡陷被动,与其在有损国内劳动者经济利益基础上,靠价格低廉给发达国家消费者送“温暖”,不如靠自主研发去竞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目的就在于藏富于民。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利润侵蚀工资”现象的繁衍,并必须拿出遏制的对策。工资,本应该水涨而船高。

“企业职工工资收入要同企业效益增长而同步增长,决不能以不给职工涨工资、拖欠职工工资换取所谓‘经济效益’和‘企业发展’。”———原全总书记处书记纪明波

去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纪明波代表全国总工会在“两会”上作了题为《健全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发言。

纪明波认为,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不仅是影响我国职工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和消费不足的重要根源,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纪委员的发言一针见血,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从整体上看,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有较大提高。但从结构上看,国有垄断行业及经营者的收入水平高、增长幅度大,而相当一部分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包括改制企业)职工和农民工工资增长缓慢甚至工资多年得不到增长,导致低收入者数量继续扩大。

据全国总工会2005年对10省20市万名职工调查,2002~2004年企业职工工资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人数占81.8%,低于社会平均工资一半的占34.2%,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占12.7%。

 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 “利润侵蚀工资”现象的背后

与全总对1998~2001年职工收入情况调查相比,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职工增加了28个百分点,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一半的职工增加了14.6个百分点。

调查的万名企业职工2004年平均工资收入为10901元,仅为同期全国城镇社会平均工资的68%;在万名职工2005年4月份工资收入调查中,月收入在750元及以下的占被调查职工总数的34%。这表明,我国低收入职工群体数量正在扩大。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

企业利润年年见涨,但职工工资却不能水涨船高,这本身就有悖常理。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机制”。为此,工会就应该坚持企业与职工共同决定企业工资分配的原则,坚持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共同增长的原则,代表职工源头参与,与企业进行工资协商,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赢”。

在一个市场秩序国家,就工资问题代表职工与企业谈判,并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团体行动权来取得集团利益的,不是政府部门,而只能是工会。

当本企业利润有所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政府发布的工资指导线提高、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等情形之一时,工会都应该通过工资协商机制,合理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使社会和企业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普通职工群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95596.html

更多阅读

社会养老保险的种类有哪些 低保户交社保优惠政策

社会养老保险的种类有哪些——简介 商业保险一般重疾保险过了55周岁就无法购买,且50岁之前购买需要进行体检,限制较大,保险专家一般建议不同年龄阶段的中老年人,都可以首先选择参加社会性质的保险。 社会性质的养老保险是通过个人前期持

《无人区》:社会秩序之外的丛林生存法则

《无人区》:社会秩序之外的丛林生存法则马庆云/文如果说《疯狂的石头》是宁浩在现实社会的生存秩序中寻找人性特点并进行扭曲处理取得戏剧效果的话,那这部被封禁四年之久、历经数次修改的电影《无人区》则是导演力求在社会

做一个有社会公德意识的中学生 社会公德意识

做一个有社会公德意识的中学生一、创设情景,引入主题【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

声明:《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 “利润侵蚀工资”现象的背后》为网友飞霜墨染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