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金代替黑金:生物能源争夺战!(一)



一身泥巴点的农夫比尔·库瑟在2006年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不仅因为他拥有4000头牛,还因为他有5000亩玉米和大豆,成立了林肯威能源公司,专门生产燃料乙醇。同期上榜者还有美国前任副总统戈尔,他从失意政客转战为环保先锋,对待生物燃料所持观点十分谨慎,认为不能因种植生物燃料作物而威胁粮食生产或滥伐森林。

有趣的对峙折射了一个日益凸现的话题:被称为“绿金”的生物液体燃料(包括燃料乙醇与生物柴油)在2006年前后进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它是全球公认的最现实的可再生燃料;另一方面依靠玉米、小麦、甘蔗等农田作物很难完成大规模石油替代和节能减排。

自2001年决定在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等省建陈化粮燃料乙醇试点企业以来,中国已成为继巴西、美国之后的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然而,迅猛发展的势头背后仍有隐忧。2007年6月,中国彻底推倒了以粮食为原料这张多米诺骨牌,非粮能源作物成为主角,由此引发的故事实际上是同一领域内世界难题的缩影。“绿金”从第1代原料到第2代原料的商业化需要5-10年的过渡期,谁能在这段时间内找到并推广原料解决方案,谁就能赢得未来的工业血液和清洁的天空。为此,用数千年时间才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中国将重新回到土地。

  我们试图探寻如下问题:

粮食与能源的矛盾在中国如何产生?

粮食的“替补队员”能否尽快上阵?

企业因原料变化将面对哪些机会与尴尬?

国家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梦想?

粮食?能源?

燃烧的粮食不仅发动了汽车,也灼痛了很多人。最初中国以粮食为原料发展燃料乙醇就是战术行为而非战略行为,只是这一思路逐渐变形,在失控之前又被扭转回原来的轨道

从“十五”到“十一五”,粮食在中国披上又脱下了能源的外衣。但是,1973年全球性能源危机是多数国家思考以“绿金”代替“黑金”的起点,而中国的主要动力却并非油价的“涨”,而是粮价的“跌”。

如果翻看2000年的报纸,很容易找到“卖粮难”的大标题。连续5年丰收,时任总理的朱钅容基将粮食称为“甜蜜的负担”,由于当时还没有建立粮食轮换机制,库存压力极大,出现大量陈化粮,有些粮食甚至已积压7年,连牲口都不吃,仅黑龙江一省粮食管理费用就达几十个亿,这促使中国思考如何在粮食与能源之间搭建桥梁。2000年,朱钅容基总理做了7次关于发展燃料乙醇的批示。

2001年,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的研究小组赴巴西与美国考察,巴西是当时世界上燃料乙醇发展最快的国家,使用的原料是甘蔗。不过,以玉米为原料的美国可能更直接影响了中国最早期的燃料乙醇发展方案。2001年美国要为燃料乙醇补贴44亿美元,对方给中国考察团算了笔账,消耗多少玉米,可以令多少农业工人就业,乙醇酒精这个行业又纳了多少税,替代了多少石油,又减少了多少运油护航的费用。一年下来,收益最少是55亿美元。

调研归来后,高层决定对乙醇汽油“先试点,后推广”。出于消化陈化粮考虑,试点全部是粮食主产区,选择了河南、安徽、黑龙江、吉林、辽宁全省范围内试点,之后再扩大到湖北、山东、河北、江苏四省的27个地市。各试点区域都报示范企业,经国务院讨论通过四家,即吉林燃料乙醇公司、河南天冠燃料乙醇公司、安徽丰原生化(6.73,0.28,4.34%)股份公司以及黑龙江肇东华润酒精公司。它们最初就各怀扩产的雄心,按照规划,总共是102万吨年产量,除河南天冠主要采用小麦外,其他三家都以玉米为原料。

可见,最初中国以粮食为原料发展燃料乙醇就是战术行为而非战略行为,只是这一思路逐渐变形,直到2006年粮食安全成为焦点。

2006年7月份,在国家粮食局支持下,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廷明赴东北三省调研粮食物流情况。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改革开放后,中国粮食主产区逐渐北移,已由过去“南粮北调”变为“北粮南运”,东北是全国最大粮食基地,理论上东北有1800万吨粮食的物流量,但几乎所有码头和中转库都在晒太阳。吉林省有“不让一粒原粮出省”的口号,粮食深加工已经轰轰烈烈,其玉米产量预计2010年能达1800多万吨,按照这种势头,届时其玉米加工能力将达到1900万吨。

宋廷明的发现不过是2006年粮食工业化热潮中的一朵浪花,2005年中国出口玉米861万吨,2006年上半年出口仅227万吨。而2006年新玉米上市之后就呈现出反季节上涨的特征,玉米涨价并非仅仅发生在中国,美国2006年玉米平均价格比上年上升了34%,世界市场上的玉米价格更是猛涨50%。2007年初,上万墨西哥人已经走上街头抗议玉米饼价格过快上涨。 

“去年8月我访问美国与农业官员座谈时,他们还宣称美国有的是玉米,但3个月后美国畜牧业就抗议乙醇造成玉米价格上涨,影响了行业效益。”燃料乙醇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十中回忆。这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德国啤酒批发价格2007年因为原料薏米的短缺而大幅上升,原因是玉米与薏米争地,而德国所需的薏米主要从美国进口。2007年3月8日,布什对拉美巡回访问,“乙醇外交”是其此行重点,美国没有足够的闲置土地来种植规划中大量乙醇所需的原料,因此希望拉美国家能向美国出口乙醇。此举旋即招来古巴总统卡斯特罗和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的批评,认为这是一项“饿死发展中国家人民”的计划。

因为美国的比照,曾经扮演中国粮价“救世主”的燃料乙醇褪去了光环,被广泛视为国内这一轮粮食涨价乃至整个CPI指数上涨的元凶。到2006年,四家定点生产企业划拨的陈化粮基本用完,新粮已成为原料。不过,另一组可以推算的数据是,即使四家全部使用新粮,2006年消耗玉米量为272万吨左右,大约占同年全国玉米总产量2%。如此微小的比例令他们感觉放大了燃料乙醇对粮食安全的威胁。“玉米可以做淀粉、味精、鸡精、纳氨酸、葡萄糖,渠道相当多,农民都醒过味来了,现在粮食深加工遍地开花,但是其他的深加工管得住吗?人家不拿国家补贴呀,四家燃料乙醇厂可都是要拿着中石油、中石化的发票领补贴的,从成本到市场,所有数字一清二楚,管理起来最容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界人士说。

2006年12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和《关于暂停玉米加工项目的紧急通知》。2007年6月7日,国务院召开可再生能源会议,玉米变乙醇项目被正式叫停,今后只能“在不得占用耕地、不得消耗粮食,不得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坚持发展非粮燃料乙醇。粮食一旦具备了能源属性,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早就磨刀霍霍,提交国家发改委的燃料乙醇项目意向生产能力已达千万吨。而如果以各种名目变相上马,则可以绕过国家发改委审批,山东在“十一五”期间就上马过一个号称亚洲最大的酒精厂九九集团,也曾拟发展燃料,但因为拿不到国家补贴至今设备已经快生锈了。

  谁能成为“替补”

从粮到非粮,不仅是原料的转变,更是工业思路的转变

中国面临的问题显而易见:玉米的“替补队员”并不好找。

在四家定点企业之一的安徽丰原,记者看到玉米进入生产线之后破成四瓣或八瓣,胚芽取出来做油脂,玉米皮提取做纤维饲料,蛋白提取出来也是一种饲料。所有乙醇分厂都有一个预处理厂,而运送副产品的车队就排在门外,比运送乙醇的罐车来往还频繁。这在业内称之为“吃干榨净”,玉米恰恰是适合“吃干榨净”的作物,所以是工业的宠儿。

但是,在中国目前认为可以代替玉米成为燃料乙醇原料的作物中,木薯和红薯副产品开发程度远逊玉米,遗留的废渣废液多,不易过环保关。另外,红薯和木薯虽然不与人争粮,却与猪争食,另外还有其他工业用途,所以实际并非如某些公开资料所言十分充沛,2006年,中国就进口了490万吨木薯干。

甜高粱是被企业界最看好的玉米替代作物,其废渣处理后可以喂牛或造纸,综合利用也很广泛,且含糖量高,用种少,产量高,农田管理简单,需水量只有甘蔗的三分之一,但“命门”在于青储难。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研究员王孟杰数十年来致力于甜高粱能源转化,据他介绍,粮食烘干部分水分后一年四季都可以用,但对甜高粱来说,秆越新鲜转化效率越高,否则糖分将大量丢失,自然保存状态下可以用三个月到半年,然而工厂一旦运转起来,谁也不愿意大量时间都在闲置状态。内蒙古通辽市曾有企业以为可以用冷库储藏,但经测算发现10万吨的原料需要耗资4亿建冷库,显然不经济,这是工业连续性生产与农业季节性生产的矛盾。

另一难题在于运输。从粮食到非粮,原料能量密度越来越低,3.3吨玉米可以做1吨燃料乙醇,生产同样重量的乙醇分别需要7吨左右的木薯、10吨红薯、15吨-16吨的甜高粱秆,这是怎样的概念?如果是一个年产10万吨以上,以甜高粱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厂,收获季节就需要一条专门的公路用来运输。“必须要计算能量的投入产出比,大规模运输的话要耗掉多少油,种植时和收割时农业机械需要用多少油,浇灌如果用抽水机的话需要多少电,”中石化前科技开发部主任乔映宾扳着手指计算,“现在美国在燃料乙醇领域投入一份能量,能产出1.39份能量,我们最好的水平下投入和产出的能量比为1:1.27,如果产出比投入还少,那有什么意义?”

相比薯类、甜高粱,用各种秸秆制成的纤维素燃料乙醇被称为新一代产品,也是目前全球燃料乙醇的发展方向。纤维素来自农田废弃物,完全符合“不与人争粮,不与人争地”的标准,在四家定点企业中的河南天冠与安徽丰原都能看到秸秆试验线。不过秸秆发酵也是世界性难题,自2000年开始,美国能源部通过资助诺维信等生物技术公司的项目,已将酶的成本降低了10多倍,目前与已产业化的能源作物成本差距仍很大。国内四家定点企业中某家曾宣布2007年7月1日能够实现纤维素酒精量产,中石化一位专家实地考察时不客气地说,“还是拧干了水分再说吧,投了产拿出点儿酒精灌到瓶子给领导看看还可以,离真正商业化还差太远。”

 绿金代替黑金:生物能源争夺战!(一)

即使纤维素也并非取之不尽,理论上中国可以利用做燃料乙醇的秸秆一年有7000万吨,过去通常都烧了就地还田,形成了空气污染源,但在河南等农业大省,秸秆仍主要用于农民做饭、取暖,而且是牛、羊等反刍动物的重要饲料,同时可做多种工业原料,例如造纸、制刨花板。“左算账,右算账,能有八分之一秸秆用于燃料乙醇就不错了。”乔映宾估算。

“绿”与“金”的矛盾永恒存在,而有能力寻找最佳解决路径的不是政府与专家,而是企业。

“淘金者”的黎明

如果2006年燃料乙醇行业的关键词是“跑马圈地”,2007年的关键词就是“大浪淘沙”。这一轮,胜出者所追求的回报将不仅是财政补贴,还包括靠技术突破得到的市场优势与经济效益

“粮食当家”的时代,四家定点企业垄断燃料乙醇天下,其背后都有中粮、中石油、中石化的身影。中粮全资拥有黑龙江肇东华润酒精,控股安徽丰原生化,还持有吉林燃料乙醇公司20%股份,中石油持股吉林燃料乙醇公司55%,中石化则参股河南天冠燃料乙醇公司。过去困在四家定点企业中,谁也无法展开手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95797.html

更多阅读

投资迷局中的财富未来(一):直面中国,投资迷局

投资迷局中的财富未来(一):直面中国,投资迷局珍园文化   赵梅阳在世界的版图上,只有中国这块最难为投资者看懂,中国进入投资迷局的混沌时代。为此,笔者将撰文四篇,分别为:直面中国,投资迷局;聚焦全球,高端消费;共赢珍园,玉品人生;创新模式,财

跨越领导的鸿沟:领导力的五大支柱(一)

领导艺术就像永恒的河流那样,有着无边无际的未来,而开发和疏导河道的需求也是延续不断的。当人们找寻新的方法去引导、管理,并激励他人的同时,便一直在重新构建领导艺术。所有成功的组织都构建在三个主要长处上:清楚地了解团队要往哪里

李锂:被异化的“首富”(2)

  1992年3月,时年28岁的李锂和重庆通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通达”)签订了肝素钠技术承包合同。该公司1990年8月成立,注册资本100万元,由重庆师范学院下属的重庆通达生物工程技术公司(30%)、国资重庆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30%)、

张继科尴尬的男一号 名烟名酒店:—半红火 —半尴尬(一)

  序:一则日记和一个构想      杨丽霞是河南洛阳市一个普通的酒水经销商。在2003年以前,她领导的王城糖酒公司也和别的商贸公司一样,以批发和酒店直销为主。但是,2003年5月10日她写的一篇日记,让她彻底改变了经商的观念。她决心按

中国服装业研究:出路在模式创新(一)

 中国服装行业从改革开放之初,发展至今,已有30多个年头,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从最早的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占据的“统治地位”,到如今万紫千红的“奇装异服”,中国人的服装消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中国的服装行业,也在

声明:《绿金代替黑金:生物能源争夺战!(一)》为网友负心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