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研发
对于国内家电企业不注重研发的说法,也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多是靠高档生产线或核心零部件的引进,比如滚筒洗衣机的超薄机型和自动称重功能,都是引进的意大利全套生产线。生产部门能做的只是优化流程、降低成本,在没有核心技术、生产线设计、改造能力的情况下,所谓的研发也就显得无足轻重。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国内家电企业也就渐渐的沦为加工厂。比如对开门大冰箱,风冷控制、质量工艺要求极高,更像是工业产品,需要建立研发平台,对于每项技术都有逐步改进的流程。而相对于海尔原先的拆解、仿造方式很难形成技术的积累。由于质量隐患,海尔对开门冰箱在海外部有定时炸弹之称,经常因为客户的质量投诉而连累到出口的市场部。
海尔海外
在海外市场,海尔一直坚持自有品牌的策略,发展得很缓慢。由于国内营销依赖直销员的短平快打法,在国外根本就不试用。并且生产型企业,上面的老总很难去理解营销的理念,营销预算做得很低。所以至今为止,海尔的广告投入就是在各个国家最繁华的地带树立几个广告牌,这样上面的老总即能看得懂,也不至于认为钱花得冤枉。像这种面子工程,是海尔在海外营销唯一能做的,正因为现在的海尔不是以营销为导向,至今连统一的品牌形象、广告用语和产品规划都没有,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做自有品牌会这么难。
同时在海外部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使得每一个新兴的市场,都面临着很高营销预算的压力,但为了节省开支,销售人员都在国内,缺乏足够的市场调查和分析,一旦销售势头上升,便会盲目的乐观估计,大量出口以达到预算。所以在国外贸易公司会造成很高的库存,影响产品的周转速度,老型号的堆积,影响了新产品的导入,使得产品缺乏竞争力。但由于海尔的人员流动率很高,海外部80%的员工毕业不超过三年,能够亲自去市场的机会没有几次,缺乏长期的市场规划,所以总是犯着同样的错误也就不难以置信。
市场分化
以海尔海外市场的经验来看,海外的贸易公司凭借有优势的产品、较低的价格,经过几年的发展,多会走两种极端:一种是卖不上去的贸易公司,比如海尔欧洲,产品会集中在廉价的店铺里销售,更像是发家前的三星,被作为地摊货甩卖。另一种是像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凭借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和总部为了面子上不遗余力的支持,发展得很快。模式就有些像南方的“好孩子”,国内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在海外市场只要有成熟的渠道和行销手段,抓住时机,市场的拓展会很迅速。
但同样出现的危机是:贸易公司掌握着销售的话语权,会不断寻找更质优价廉的产品,渐渐的摆脱了海外部的控制,经常私下在国内联系产品的供应商,与美国贸易公司的谈判,也常常需要张瑞敏亲自出面才能解决。
由于家电属于耐用品,使用寿命长,产品的差异化不明显。欧洲米勒、博世西门子等常以百年传承的品牌历史和家族的亲切感作为卖点,更使得外来品牌难以进入。曾整理过一个品牌打入欧洲市场的案例,其关键是抓住年轻的一代,改变购买的惯性。首先通过信息化,用网络、电话对顾客和售后的技术服务人员提供支持。因为在国外,小品牌的售后多是外包给其他品牌或专业的售后服务商,维修的人工成本,能赶上低端产品的价格,因此出现质量问题的机器,换新往往比维修更划算,所以降低售后服务的成本,也会显得非常重要。其次是缩短产品的使用周期,降低成本,使得高端产品只卖中端产品的价钱,向年轻一代宣传高科技、尖端产品的人性化和智能带来的便利,让消费者对老品牌的笨重、耐用产生反感。
同时通过设计、色彩的运用,迎合年轻一代对时尚产品的爱好。正如戴尔和宜家一样,改变消费者对产品的传统印象,加快行业更新换代的速度,能够较为有效的进入市场。
组织改造
海尔海外部在07年进行组织调整,重新划为三个部门,一个是以各个贸易公司为中心的市场部,通过平台化缩短与市场的距离,加大对市场的控制力。一个是大项目团队,一方面以大客户、大渠道为中心,另外继承了中国特色的是承接政府项目,凭借中国政府的关系竞标一些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政府公房,虽然产品档次不高,但出口量相当大,还为此专门在北京成立了政府关系部门
其实国外品牌和连锁卖场的关系,不比国内企业和国美的关系好多少,进入卖场品牌的产品被按性能分成了高中低档进行销售。相对于品牌价值,由过去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依赖,逐渐转移到对于卖场服务的依赖上,削弱了产品的品牌价值。
同时,连锁卖场通过自建品牌产品的销售,来树立起连锁卖场的品牌形象。这种机遇,对于OEM供应商来说,不但是大订单的采购,加快了产品的周转率,也摆脱了售后的高昂人工成本。
台湾、印度经济的发展受惠于电子和软件业的外包,同样随着家电连锁卖场自主品牌产品代工和像GE品牌产品的外包,必将培育起一批像台湾灿坤一样,专业从事OEM制造、研发的家电企业。随着生产链上各环节专业度的提高,像DELL、苹果专于销售和设计,或像鸿海、富士康专于生产和研发,这些集中在微笑曲线两端的企业,才有足够的积累建立起竞争壁垒,而中国二十年不变的低人力成本,也将有利于培育起一批精于生产链前端的企业。
尽以此纪念毕业工作的这一年,虽然忍受不了海尔的工作环境,但还继续苦苦的支撑着。希望自己能够快点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