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成绩公布,香港高校的录取工作也陆续启动。记者从香港大学获悉,该校已确定给北京市理科第一名林茜每年颁发14万元港币的全额奖学金,目前已与林茜进行接洽,等待她的最终决定。同时,考虑到部分考生高分需求,今年香港大学将增加一次补报名的机会。(《京华时报》6月26日报道)
从2005年起,香港几所大学正式加入内地的生源大战;2006年,单香港科大一所大学就录取内地高考状元5名,其中就包括了北京的文理科状元在内,众多状元南飞,有人高呼“香港虎”一来,清华北大将沦为“二流”大学;今年,港大开出了每年14万港币的奖学金和为考生增加一次补报名机会的优惠条件。如果拿数字来说话,以清华北大为首的内地名校已大大的尴尬了一把。
然而,笔者认为,这里面存在着两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抢到几个状元成为衡量一流大学的标准。美国哈佛大学世界一流,从未曾听说过靠抢了几个状元入读壮声势。高考状元实际上是中国高考制度下特定的产物,属于中国所有,符合中国几千年来的状元情结。真正的一流大学标准应该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流的校长和大师、一流的学科和学术环境、一流的精英人才其成果能转化为一流的生产力,享有一流的国际社会声誉和地位等。而事实上,清华北大无缘世界前百名大学的排名,港大榜上有名。由此可见,内地一流不是世界一流,清华北大实在没必要在高考状元上与港大斤斤计较,如果名校需要几个高考状元来维系,那才是“一流”的可悲。如何摆脱高校“僵硬化”、“功利化”、“腐败化”远比同港大争夺高考状元更有长期的效用和吸引力。
二是清华北大等名校面对状元放弃内地名校,恐慌多于理性,尴尬多于反思。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有竞争才有动力,有动力才有进步。多年来,清华北大等名校在高招占有绝对的“霸权”地位,“霸权”导致了“僵化”,妨碍了“创新”。高校的假学术、假论文现象,用人体制的腐朽化,不能从学生的就业前途出发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形象。而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内地高校需要反思的,也是港大具备的优势。这股优势综合来看有以下几种:优质的教育资源与招生环境、全球化的教育理念与就业前景、浓厚的学术氛围与高额奖学金。这些优势恰恰是长期以来重视硬性指标、忽视软环境下的内地高校的“软肋”。
面对港大的优势,内地名校是需要放下架子去反思的时候了,这远比停留在尴尬阶段更重要。滞缓和原地踏步就是落后,其结果不单单是尴尬所能承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