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个曾经背负千万债务,又起死回生,被人称作打不死的风云人物,他就是万玉娥。只要提起他,没人不佩服地竖起拇指。
屏边苗族自治县白云乡白泥塘村村民张应辉:十里八乡这里老老少少都说这个人是我们这个地方一个像我们山上石头上长的一种灌木,一种叫打不死的草。
屏边苗族自治县白云乡白泥塘村村主任尚学明:见到一滴水就会发芽,就会长起来。
打不死草全身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即使被砸烂,哪怕是破碎的叶片,落地之后都能生根发芽。用它来形容万玉娥毫不为过。他从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小子用了3年的时间变成了百万富翁,可是一步走错不但倾家荡产还背负了千万债务,然而5年之后,他不但奇迹般的还清了债务,还重新拥有了千万资产,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让他充满了传奇色彩。
万玉娥的老家白泥塘村是屏边苗族自治县最为偏僻的小山村之一,那里的人们世代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着平淡的生活。当时不满20岁的万玉娥却与众不同,背着家人独自走出了大山,跑到县城附近的滴水乡,开办了一家小型的养鸡场。
万玉娥:当时我在鸡场,拌饲料、除鸡粪、捡鸡蛋,有些时候把鸡蛋送到客户门店,我都做。
万玉娥的勤奋努力让他三年的时间,把养殖场发展到了3万多只蛋鸡,鸡蛋也一直卖到了中越边境的河口口岸,赚到了将近300万元。年纪轻轻就成了村子里的首富,这让他无限风光,也让他有了更大的抱负,一心要做一番更大的事业。1997年万玉娥到河口送鸡蛋时,结识了做水果生意的老乡吴加贵,从他的嘴里万玉娥悟出了一个潜在的商机。
水果经销商吴加贵:当时的时候,荔枝和龙眼卖40元一公斤,那个时候只有我们做,做的人很少,我们到那边进货进过来,到这边差价就是一倍。
屏边苗族自治县地处亚热带边缘,温度气候都与河口相差无几,非常适合龙眼和荔枝的种植。万玉娥盘算,如果趁着本地还没人引进,自己第一个种植,赚的不知要比养鸡多上多少倍。
万玉娥:一棵荔枝龙眼就有五六百元收入,10棵五六千,100棵五六万,1000棵呢,我几千棵栽种下去,比养鸡养猪划算太多了。它还是个植物,不像猪啊鸡啊,要饲料不断。
1998年的春天,万玉娥卖掉了养殖场,跑到广东,以25元一株的价格,买回了6000棵树苗。在距离老家不远的地方租用了几百亩的山地种植起来。可是一年之后,他发现,施肥,打药,修剪这些日常开支都必不可少,比养鸡的成本还要高。很快万玉娥就花光了积蓄,只能四处借钱来维持。
万玉娥:当时人家三百五百,只要能借到我就借,一年过去了你还要继续在维持,再借,要不我前面投资的钱找谁要去。
好在以前拥有过百万富翁名头,如今又有个实实在在的基地,万玉娥用它作担保不但赊来了化肥农药,就连工人的工资都欠了下来。5年后,万玉娥一心以为马上就能拿到丰厚回报,谁想到龙眼树居然丝毫没有反应,这下他傻了眼,再细细的一算帐,居然累计欠下了900多万元的债务。心急如焚的万玉娥赶忙跑去求助县里的科技局。
屏边县科技局副局长万玉伟:当时去基地看他的苗,主要苗是假苗,是自生苗,不会挂果的,自生苗即使挂果也是相当小,不能吃。
苦熬5年,换来却是一无所有。万玉娥上当的事情很快就在当地传开,当初借钱给他的人听说后都着了急。
屏边苗族自治县白云乡白泥塘村村民王志伟:像我们农民赚2万块钱不容易,几年都赚不了2万块钱。
屏边苗族自治县白云乡白泥塘村村民张绍忠:我当时去找他要钱,那里都是人,都是找他要钱的。
债主越积越多,眼看万玉娥还钱无望,债主提出了以物抵债。尽管万玉娥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可是最终还是被搬空了家里所有的东西。老父亲被气得病倒,年幼的妹妹也因此辍学,被迫远离他乡,一个好端端的家四分五裂,提起这段往事,万玉娥不堪回首。
万玉娥:我真的是不愿意再回忆,我对不起我的父母和五个妹子。
2003年,万玉娥带着妻子来到人口密集的蒙自县,虽然暂时躲开了债主,可是这千万债务始终压在他的心上。为了尽快还清欠款,夫妻两人在路边摆上了一个烧烤摊,没日没夜地拼命工作。可即使这样一天也只有二三十元微薄的收入,想偿还千万债务,恐怕一辈子也无法实现。
万玉娥:你再怎么拼命干都有一个限度的,我搞这个烧烤串到我60岁,从我这个时候算起到60岁的时候也还不清这些帐。
尽管万玉娥想尽办法寻找赚钱的门路,但始终因为缺少本钱不得不放弃。直到2003年底,万玉娥去玉溪,看到表妹家的温室大棚里种植的不是蔬菜都是鲜花,让他感到十分奇怪。一个劲地追问下,表妹告诉他,因为云南独特的地理气候,适合鲜花种植,昆明也就成为全国最大的鲜花批发集散地。而玉溪又是紧邻昆明呈贡最大的花卉市场,这里自然而然也就变成了种植基地。
万玉娥表妹杨慧芬:我们都是提前一年或者半年订的合同,交给公司销售。
虽然蒙自县和这里只有200多公里,但蒙自却没有任何人在做鲜花生意,这让万玉娥看到了希望,当天就跑到呈贡县斗南花卉市场。从批发商的嘴里万玉娥了解到,这里每天从凌晨就开始交易,花店拿回去再零售,差价最少也能翻上一倍。万玉娥心想这要比烧烤利润高得多。于是将身上仅有600元钱,都买下了鲜花。回到家的当晚,就拉着妻子跑到了行人最多的南湖岸边。
万玉娥妻子张娅:当时整个蒙自都没有卖鲜花的,很多人围过来,都是来买一支两支,一小把,很快就卖了。
还没有半个小时,鲜花就卖了个干干净净,赚到了1000元的纯利润,这让万玉娥异常兴奋,他决定把这个独家生意坚持下去,每天不停往返于昆明和蒙自之间。一个月的时间,万玉娥像滚雪球一样,积攒下了20000多元。可这样算下来,还账仍然要50年,思前想后,他决定学着昆明人的样子,开个花店,寻找更多的客源。
万玉娥:开花店就能挂起招牌了,固定在一个地方,时间长了,大家都能知道,一传十十传百,生意肯定会做大起来。
2004年,万玉娥和妻子在蒙自最繁华的街道租下了店面,销售对象也从零散过路客变成了婚庆,开业庆典的大客户,因为整个红河州花店只有独此一家,就连临近的几个县城也会前来预定,鲜花销售量一下猛增了20多倍。
万玉娥:那时候生意做起来,要忙到十一二点,甚至两点,早上三四点就要起来,要插花,有时候一天吃一顿饭。
万玉娥和妻子商量,开创第2家花店,雇人帮助自己插花打理,可即使这样,找上门的生意仍然让他忙得不可开交。常常因为忙不过来不得不放弃一些订单。就在生意最为红火的时候,万玉娥突然召集了店里的所有员工,大家都以为他要扩大经营,没想到他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不敢置信的决定。
花店原员工王凤平:他把我们两个店的人全都召集起来说他不做了,那时候我们懵了,觉得怎么这么奇怪,为什么不开了,那不是意味着我们失业了。
万玉娥究竟在打什么算盘谁也不知道,可失业却把店里的员工逼上了绝境。大家都不得不为自己的出路去做打算。
花店原员工王凤平:当时他不做了,我们想客户还在,还是有客户需求社会需求,毕竟还有人需要这个,他不做又意味着我们失业,所以我们就想把这个工作接下来。
姐妹几个商量由王凤平和万海洙牵头盘下两个花店继续经营,可是才不到3天,大家就发现店里库存的鲜花即将用尽,这让姐妹们都着了急。
花店原员工万海洙:顾客来了,我们这里没货,没货人家没法买,没货就没法做生意,我们只好找万总,因为当时只有两家花店,只有他做过,只能去找他。
正等着员工找上门的万玉娥此时早就准备好了充足的货源,这时大家才明白当初他突然不做花店的真正原因。
万玉娥:当时我在想,市场很大,我们无法供应,长期这样下去就会有其他人来竞争。
与其这样,还不如生意上转型,改做批发,以量取胜,为了争取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开办花店。万玉娥决定再做一次冒险的尝试。花钱都由自己垫付,花店卖出去之后再来结账。这样一来,经营花店变得没有了风险,很多人都主动找上门要求合作。不到一年的功夫,万玉娥在红河州就发展了近300家花店,每天从昆明批发鲜花的数量也增长到了20000多只。但随着数量的增加,遇到的问题也凸显了出来。
万玉娥:你要从昆明进,从玉溪昆明进,花的价格变化很快,你昨晚说好的价格,早上3点开始插花了,5元就变到10几元20元,她就说没有了,没这个没那个了。
从人家手里批发总要看着别人的脸色,生意上吃亏不说还要受制于人。为了扭转这个局面,2006年万玉娥承包了486亩的荒坡,搭建起了100多座温室大棚,种植上了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玫瑰和百合,及时确保了花店的需求。
2008年经历4年的奋斗,万玉娥不但偿还了欠下的千万债务,总资产也达到了上千万元,这让他又一次打起了边贸的主意,把鲜花销售的目光从红河州瞄向了国际市场。
河口鲜切花经销商拔永明:越南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比较讲究信奉烧香拜佛,所以他们私人家庭,哪怕就是再穷,到这个月的这两天,他宁愿不吃好菜,也要买上几只花。
河口县和越南只有一步之隔,万玉娥利用这个地理优势,发动当地2000多家农户开始批量种植鲜花。每年的供应量也增加到了20万只,虽然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和越南市场的需求,但他却已经从零售批发中进一步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