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夫妇真实故事:卖稀饭竟然日入过万



小小生意,做到到极致就能成功。即使是卖稀饭(又称粥),做到稀饭大王,日营业收入也可过万!这是真实的故事!

生意失败 他乡筹钱卖稀饭

双双下岗之后,辜强和妻子李春花在家门口摆了个烟摊,起早贪黑经营多年之后,到1997年,他俩已积攒起几十万块钱。生活刚刚有了眉目,却因进到一批假烟,让他们不仅赔尽了本钱,还背负上二十多万元债务。

那段时间,夫妻俩天天面对债主的逼迫而无能为力,只能坐在家里相对流泪。烟说什么也不能再卖了,可不卖烟又能卖什么?看着妻子整天以泪洗面,辜强既心疼又无奈:“一分本钱也没有,我们拿什么去翻身啊!就是卖稀饭嘛,也要本钱呀……”

稀饭?李春花眼前一亮:我们为什么不卖稀饭呢?卖稀饭不需要什么投入,虽然与卖香烟比利润极其微薄,但只要有利润,我们就可以做啊!

丈夫拗不过李春花,夫妻俩决定开始卖稀饭。为了躲避债主,他俩决定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乡下,到西藏去发展。他们从重庆出发,准备从成都飞往西藏。一打听,高昂的路费让他们傻了眼――从成都到拉萨一张机票就要一千多元钱。如果坐汽车,一周后才能抵达拉萨。李春花心脏不好,还有高血压,根本经不起这一路折腾。犹犹豫豫中,他们滞留在成都双流机场附近。走投无路的夫妻俩,索性在当地摆起家什卖稀饭。

他们跑破了脚板儿,磨破了嘴皮子,最终在双流县城棠中路找到一间6平米的门面,花了3000元年租费租了下来。等办完各种手续,他们的钱已经花光了。辜强只好悄悄回到老家,向自己亲戚好说歹说借了6000多元钱,加上这笔钱,总共投入了1.5万元,稀饭店总算开张了。

有了小店,生活又有了希望,夫妻俩鼓足了干劲。洗米、蒸饭、熬粥,他们起早贪黑,虽然一碗稀饭的盈利就几分钱、几毛钱,总算生活有了盼头。可是,开了店才知道,这本小利薄的稀饭也不好卖。开张三个月,最终却得了个3000多元的“巨额”亏空。妻子李春花急得寝食难安:再这样下去,不但赚不到钱,反而又要添新债了。

一天,工商局的同志来收管理费,李春花向他倒起了苦水。这时工商局同志的一句话,点醒了夫妻俩。那同志只说了一句话:“开稀饭店啊,一定要改变经营理念,要有创新意识才行。”李春华虽不太懂“理念”、“创新”,但她明白了一点:要变才行,不变只有死路一条。

脑子转个弯 把稀饭做正餐

可是,怎么变呢?

夫妻俩琢磨着:早上喝稀饭是中国人的传统,要是改在中午或者晚上喝稀饭呢?他们觉得,现在生活好了,正餐喝点儿稀饭爽爽口是一种必要。既然要将稀饭当正餐来吃,必须改良稀饭品种,推出营养又可口的“荤稀饭”才行!

 下岗夫妇真实故事:卖稀饭竟然日入过万

夫妻俩对自己的点子兴奋不已,很快行动起来:丈夫辜强负责搞“课题研究”――熬稀饭;妻子继续研究“战略问题”。为了创建属于自己的稀饭品牌,她取了一个通俗易记的名字――李姐稀饭大王。

熬制上等稀饭,必须用上等调料。辜强选用的大米全是仁寿的农家新米,水是清甜的井水,精挑细选的配料也全是仁寿县的山珍等野生植物。他头天夜里泡好大米,凌晨3点开始用文火熬制。

同时,负责外联的李姐在电视台做了一系列广告,大胆提出“改变稀饭传统喝法,把稀饭当成正餐,把稀饭当成营养餐”的新餐饮理念。这一招还真灵,许多老人和妇女纷纷赶来“李姐稀饭大王”想尝尝鲜,瞧个动静。

夫妻俩各司其职,配合默契。辜强短短几个月时间,便研究出十几种荤稀饭,比如“鱼稀饭”系列、“腊肉稀饭”系列、“斑鸠稀饭”系列、“肥肠稀饭”系列等等。他最为得意的食品――“野生蒌龙花粥”,不仅是全天然的绿色食品,而且还有清热解毒的药用功效。

双流县城较大的人流量给他们帮了不少忙。新品稀饭正式营业那天,夫妇俩一大早熬了5锅不同类型的稀饭,请路过的人们免费品尝,客人们吃完后个个赞不绝口。品种丰富、口感好的李姐稀饭,就这样口口相传很快扩大了影响力。没过多久,小店的客人比原来多了好几倍,并且点名要品尝李姐特色稀饭,“稀饭大王”的品牌很快树立起来。

花样翻新 小稀饭做成大买卖

看着顾客越来越多,夫妻俩盘算着换个大点的地方卖稀饭,把稀饭做成大买卖。

2000年夏,根据城里人喜欢乡下田园风格的心理,在双流县城长冶路二段,夫妻俩租下一个约有两亩地的大院做起了农家稀饭。大院里面装饰成土色土香的农家风格,招聘了一批眉清目秀的农家小妹和小伙子,一身村姑和农家小子的打扮,让人一进门,就备感舒适亲切。

一切如李姐所料,新店开张不久,生意就很火爆。一到周末,大院前面空地上密密麻麻停满了车辆。看着生意兴隆的喜人场面,夫妻俩心里美滋滋的。但他们也明白:要想留住顾客,必须将稀饭推陈出新,不能只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辜强又开始一门心思钻研起“稀饭经”来,他整天思考着怎样变着花样熬出别人没有的稀饭。经过一段时间的揣摩实践,小店的稀饭品种由原来七八个发展到20多个。辜强还请来许多老中医出主意、想办法,成功研制出具有开胃健脾、清热解毒、美容养颜等药用功效的稀饭,还给它们取了好听的名字,什么“金玉满堂粥”、“龙须银耳粥”、“荷叶莲米粥”、“南瓜太极粥”等,光听名字就让人胃口大开,许多顾客惊叹道:“这里简直成了稀饭的‘陈列馆’了!” 

2001年,李姐夫妇不仅还完所有欠债,还积累了不少资金。腰包鼓起来的李姐,靠卖稀饭为自己营造了一片新天地,她的名字也香飘整个双流县城。那一年,她正式注册了“李姐稀饭大王”商标。 稀饭大王巧造“铁杆粉丝”

为了将李姐稀饭大王品牌做得更大,2001年10月,李姐投资10多万元,将店面迁到双流县白河路二段一个足有三亩地的地方,聘请了50多名小工,扩大了规模。

由于李姐卖稀饭早已声名远播,即使迁址了,“李姐稀饭大王”仍然生意兴隆,那些稀饭迷们追踪而至。有时来吃稀饭的客人太多,服务员们应接不暇,客人就自己动手盛稀饭。生意门庭若市,李姐稀饭大王的销售额也节节高升,有时一天可达1.7万元。

生意好了,李姐又有了新主意:请客人免费喝稀饭。

丈夫不解:“生意好好的,为什么要免费呢?你不是说微利总比没有利润好吗?免费给人家喝稀饭,不是一点利润都没有了吗?”李姐指指丈夫的脑门,哈哈笑道:“生意做大了,把微利项目变‘免费消费’,它可以给你带来起码十倍的人气和利润。”丈夫依然半信半疑。 

免费消费实施后,稀饭店客流量剧增,每天30口锅要轮番上阵五六轮,连小工们都担心让人这样白吃下去,稀饭店会被吃垮的,丈夫也有些担心。可李姐却成天乐呵呵的,打着如意算盘。

奇怪的是,一个月后,白吃顾客自觉变成有偿顾客,并形成一个固定消费群体。这一新的消费群体,不仅不会轻易动摇,而且越来越铁,因为这是李姐用感情培养起来的。这个时候,小工们都不得不佩服起李姐灵光的脑瓜。

2004年,李姐又有了新的想法,学点饭店管理方面的知识,她说:“店子大了,还是要学会怎样管理才行啊。”多年管理经营加上理论指导,李姐如虎添翼。2007年,她的稀饭店月营业额最高达到六十万元。

“今年本该是个好年头,要不是这地震闹的,(营业额)说不定还会更高呢!”不过李姐并没太多心思关心这些,记者最近联系李姐,她刚从救灾前线回来,看到喝稀饭的孩子,她的心一阵绞痛,她希望不管再苦再难,孩子们也要乐观地生活下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96887.html

更多阅读

《墨脱情》歌曲背后的真实故事 柏林墙背后的真实故事

《墨脱情》这首歌曲的背后,有一个凄婉的真实故事:一位四川的大学生毕业后志愿到墨脱工作,进去后大雪封山,当时连电话都没有,阻断了他与女友的感情联系。待到第二年冰消雪融,他走出了墨脱,可是昔日的女友已经成为别人的新娘。回到墨脱后,他感

餐饮创业故事:卖煎饼的学问

餐饮创业故事:卖煎饼的学问我在北京一家写字楼内上班;由于工作原因;经常会在12点以后回家。经过一晚上的工作;肚子到12点就开始叫了,不得不买点夜宵充饥。昨天晚上;我偶然发现公司附近楼下的一个推车买煎饼的生意特别好。卖煎饼的人是位2

小县城家庭年入10w 在县城卖袜子如何月入过万

  前年南方打工回乡,回到北方的一个小城镇海林(海林县现改为县级市)。在经历人生31年风雨洗礼,仍然一无所成。在回乡后开始外贸库存袜子的经销。选择经销外贸库存袜子初衷:随着经济的发展,外贸出口商品剧增。外贸出口袜子尾单,毁单,以及

少先队员入队贺卡 水果店卖水果贺卡月入过万

  2007年年初的一天,两个学生妹走进了胡智的水果店。一个女孩只买了两个脐橙,然后在脐橙上画了几下,立刻脐橙上就有了一张笑意盈盈的脸。她用双手捧着一对有笑脸的脐橙向另一个女孩说:“新年的时候忘记了送给你贺卡,现在我把这欢

真实故事:网络销售前途无量!

我们公司从2003年开始在网上直销自己工厂生产的外贸服装,到现在已经整整4年了。回顾这4年的历程,感叹:科技使人进步,网络让人发展!     刚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点担忧,在网上销售可行吗?咨询的客人是很多,但是真正购买的客户却相当少,大家

声明:《下岗夫妇真实故事:卖稀饭竟然日入过万》为网友过的比你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