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富翁于世峰:从一句话开始起家



于世峰的朋友程亦之:“人家无心说的一句话,他就开始全国跑,拦都拦不住。”

于世峰弟弟于世辉:“他现在做的行业和原来做的行业,从风险性来说简直是天壤之别。”

于世峰妻子裴嘉珊:“不理解,他因为他朋友的一句话,而放弃了我们经营了十多年非常稳定的事业。”

于世峰:“一句话怎么了,就这一句话我以后把我以后几十年的路都策划好了。”

2002年年初,一个在香港做生意的朋友和他聊天时,随口说了一句香港人一天能吃掉10万只鹅,一听这话,于世峰是心头一惊。

于世峰:“我当时听到这个事情呢,哎呀香港也就几百万人,就是几百万的人口,他一天能 消耗到10万只鹅,那整个南方,广东,江浙一带,南京一带,我也知道他们爱吃鸭和鹅,那么这个市场就非常大了。我就觉得,一个商机出现了,当时我就有一个想法,我要去趟香港。”

于世峰,今年34岁,20岁开始经商,和妻子在大连共同经营了一家医药公司,每年可以赚取几百万元的利润。本来日子过得四平八稳,但就因为朋友的这句话,几天后,于世峰就飞到了香港。

于世峰:“我到香港几天考察,我发现香港人确实爱吃鹅,鹅头,鹅胗,鹅脯呀,中午时间就有人排队买烧鹅。吃掉烧鹅,骨头用来煲汤啊,,但是呢,我还发现,在一些小的档口,用一些鸭子代替鹅来销售,那这说明什么,我可能不敢确定,香港一天能否消耗到10万只鹅,但是有一点我可以确定,香港肯定是缺鹅。”

离开香港后,于世峰沿着广东,江浙一带鹅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考察。回家上网一搜,发现国内外鹅的需求都远远大于供给。和医药市场日益白热化的竞争相比,鹅很明显的卖方市场无疑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然而,从养殖到屠宰加工,再到精加工,长长的产业链中到底从哪入手呢?

2002年10月,于世峰决定当一回商业间谍,他把药品公司扔给了妻子,自己则专门到国内的一些鹅制品加工厂门口,每天等工人下班。

于世峰:“下班了,人都往外走吗,我看来看去,选来选去,选一个顺眼一点的,或者面善一点的,跟我比较容易沟通要,而且我能试探出一些情报来。”

一次,一个在国内能排头几名的大厂的加工工人给他透漏个信息,让于世峰大吃一惊。

于世峰:“他说一年只干几个月活,其他时间闲着,为什么闲着,不是产品卖不出去,是它货源不够。”

于世峰头回听说因为缺鹅而停产的,带着疑问,他走访了有关专家,结果发现由于鹅要散养,需要大量牧草,集约化养殖很困难,所以目前国内还没有太大规模的养鹅基地。但是市场缺鹅倒确实是千真万确的。

于世峰:“这个机会不能放过,虽然说困难很多,我相信困难没有人解决不了的事情,所以说我要从这个环节进入鹅产业,所以我要去养鹅。”

公司员工 彭勇:“鹅飞起来了,太酷了。”

于世峰:“鹅飞起来老百姓不是说有灾吗? ”

饲养员:“那哪能呢,鹅体质好嘛。”

公司员工 彭勇:“你不会说让于总给吓得飞起来啦。”

2004年4月,在听到朋友那句话两年后,于世峰从山东进了8000只种鹅,在大连金州开发区建起了一座5万平方米的种鹅场。然而,第一批就死了5000只,为了投钱买第二批鹅,他开始像妻子求援,想药品公司的利润贴过来,虽然妻子并不认可养鹅事业,但是选择了默默支持。

于世峰妻子 裴嘉珊:“男人嘛,我觉得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大命脉就是事业和家庭,这个事业他搏过了,如果他失败了,那他也不后悔,因为他既然选择他自己的事业和产业,就有他一定的道理,我觉得我没有理由不支持他。”

从妻子手里于世峰拿走了50万的积蓄,第二批他进了1万只鹅,结果又死掉3000只,第三批于世峰进了一万三千只,这次技术终于过了关,只死了一千只。但前后半年他已经扔进去了150万,怀着对妻子的歉疚,于世峰想等鹅雏发到农民手里,收回第一笔鹅雏款就去给妻子买个像样儿点的礼物,哪想到最后他被烦得根本无暇去买礼物,因为大连农民根本不想养鹅。

于世峰弟弟 于世辉:“大连靠海生存的农民比较多,我哥的企业进入农村的时候,不少人有抵触情绪。”

公司员工 王金华:“养少了他觉得不太赚钱,赚得很少,一只赚10元,100只赚1000元,他觉得也耗费几个月的时间。”

大连,一座海滨城市,海边的农民早已经习惯靠海吃海,本来于世峰打算将自己种鹅场孵出的鹅雏以每只5.5元的低价,主动上门推给农民,并承诺回收商品鹅,但却处处碰壁,谁也不要,索性,于世峰干脆把鹅雏价格提到每只6.8元,并定下养殖户家里必须有水面,一次必须购买两千只以上等等苛刻条件,利用各种媒介,坐在家里招募有实力养鹅大户。

于世峰:“人都有一种盲从的心理,而且还有一种越高不可攀的东西,他要了解到底怎么回事。”

广告登出后,一共有170多户来公司考察、谈判,于世峰从大连的不同区域精选了40户。刚刚工商管理硕士毕业的xxx也是其中之一。

农民 朱妍:“我父亲在老家租了300多亩的一块耕地,本身这就是很大的一个后勤的支持,我们可以自己生产鹅的饲料,自己饲养,再一个三江鹅业会提供给我们一定的技术服务,而且种蛋的回收会给我们一个最低的市场保底价,让我们这项投资比较可靠一些。”

于世峰的目的是通过扶持起这些饲养条件比较好的大户,让他们来带动周围的农户,最终达到他规模化养殖的目的,当然打动这些大户他靠的还是利润。

公司员工 王金华:“在一定的地域里,他带动他周边的人,他的可信程度要比我们陌生人要高。一手托两家嘛,一手托到企业,他要靠企业来赚钱,另一手他也要考虑到农户,要在农户那儿找到资源,他将资源通过他的手卖到我们公司里来,他在中间获取一点儿利润嘛。 ”

于世峰:“咱们两家紧密合作,你们就是一个小企业了,就不是单纯的养殖户了。

农户 王建:“但愿但愿。”

公司员工 彭勇:“于总,你能不能给他们特批一个,给他们挂个匾。”

于世峰:“可以,咱们合作好的话,我们来检查,觉得可以的话,你可以以我们企业的名义进行销售鹅雏,技术服务。”

通过大户带农户,仅一年,于世峰就成功放出40多万只鹅雏,组织回收了n只商品鹅,并全部卖到了南方。

于世峰的草场

员工:“发芽了,已经见绿了。”

于世峰:“这么快啊,今年肯定丰收啊,春天来了,生机盎然啊。”

每年春季都是放鹅雏的季节,然而,2005年的于世峰却对来年春天即期盼又有点儿忧心忡忡,大连能养鹅的地方都开发了,怎么才能再扩大规模呢?而此时,一千公里外的吉林省双辽市辛凤水副市长也有点儿小烦恼。

吉林省双辽市副市长市长 辛凤水:“我们市内有两家鹅业加工,都是南方江浙那边来的,咱们原来只养几十万只的大鹅,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他们要多少,就这两家)现在看就这两家就得400万只。”

双辽市原属牧区,根据草原法禁牧后政府大力推广养鹅业。可现状是来收鹅的不少,可农户们养的却不多。

双辽市茂林镇党委书记 宋国地:“想养不敢养,另外市场变化大。”

2005年,于世峰招募大户联合养鹅的模式引起了双辽市市政府的注意,如果能引进企业,由双辽市提供土地,企业寻找市场承担风险,把双辽的农民拧在一起就可以形成规模了。

吉林省双辽市副市长市长 辛凤水:“我这里土地比较方便,有广阔的草原,除了他的饲舍建设外,种鹅可以有很大的活动空间,这对于他发展种禽是非常有利的,这就是我的优势。他也正是利用我这个优势来发展自己,那么他发展了,我农民养鹅业也就发展起来了,他深加工发展了,我地方将来的财税收入也就增加了,应该说这是个双赢的项目。”

2005年6月,双辽市代表团来大连考察,深受土地限制的于世峰喜出望外。2005年9月,于世峰再次征得太太的同意,来到了吉林省双辽市茂林镇,将医药公司赚取的两千万积蓄全部用于双辽1050公顷牧场的开发,一座预计可出栏千万只的鹅城开始动工。然而,接下来饲养资金却成了问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96900.html

更多阅读

宝库编织:从领口开始的钩针编织

【宝库书讯】从领口开始的钩针编织日本宝库社2012年4月出版。继去年11月出版的从领口开始的棒针编织之后推出的又一部人气编织作品集!教你从领口开始钩针编织,详细图解19款作品。98页。

李一峰:从授权到收权

     李一峰在重新审视网络渠道的革命后,逐步转至线上,并将传统的分销模式同步复制到互联网上,以授权分销方式启动电子商务。如今,他试图更加强化自己的互联网基因,由授权走向收权。  走在佛山顺德的大街上,仿佛置身于美的的王国,到

张志峰:从裁缝店做到国际奢侈品牌

     从最初的小裁缝到现在的“中国奢侈品第一人”,张志峰用了48年时间。  2012年9月8日,中意时尚峰会在米兰科列里奇宫举行,其中不乏D&G、Zegna、GUCCI、PRADA等国际奢侈品大牌,而他的NE·TIGER是该峰会中唯一受邀开展高定发

张志峰:从代工到自创奢侈品牌

去年底汇丰银行和复旦大学的调查显示,10年之内,中国年收入7500美元至2.5万美元的中产人数将会从3500万人激增至1亿人,催生一个庞大的中产者市场。更有趣的是,调查还发现,中国现代女性的消费欲望最为强烈,这些人中85%均有购买奢侈品的意欲

声明:《千万富翁于世峰:从一句话开始起家》为网友装酷不聊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