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3日1个亿万富豪 用“阳光”发家的三大亿万富豪



如果施正荣的无锡尚德没有在纽约上市,有多少人知道太阳能产业还能造就中国首富?如果海外基金不投资给赵建华、杨怀进所在的中电光伏,有多少人相信太阳能光伏这个很少听说的行业也是座诱人的金矿?如果黄鸣不喊出“为了子孙的蓝天白云,请您用太阳能”,有多少人肯花钱去买从来没用过的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富豪”的崛起

他们每个人都以“亿”元为单位计算身家,他们是最热的富豪,他们热在眼光。

与欧美国家以政府为主体发展太阳能产业,给予大量补贴、扶持政策相比,中国的太阳能产业是在没有成熟先例可循、市场一片空白的状态下起步的。这当然是机会,但却是“火中取栗”的机会。这需要判断,需要勇气,更需要商业智慧。

杨怀进顶着“骗子”的骂名做科普,黄鸣负债近百万创业。在一片蛮荒的市场,他们投下第一缕阳光。

中国太阳能产业以企业为主体,走产业化之路,注重以科普教育、体验营销启动市场,建立了与大规模推广相适应的太阳能工业体系,具有可持续性。这是一种实现社会责任、多方共赢的产业发展模式。

但阳光下也有阴影。中国虽已成为太阳能生产和消费大国,然而,在光热和光伏这两个主要领域,一哄而上、良莠不齐、恶性竞争、核心原料和关键技术缺失,这些其他行业的通病同样出现。这与中国经济的大环境有关,更与产业本身还不够成熟,规则体系、行业标准、产业壁垒尚未真正形成有关。

需要涤清,需要回归本原。短期内造就一两个太阳富豪容易,长久地造福人类并非易事。毕竟,太阳能本身是最自然、洁净的。

需要最热的富豪们破题:如何让行业自身的品牌最热?

怎样让炙手可热的行业持续发展?美国时间2006年11月9日,总部位于江苏常熟的加拿大太阳能公司(CanadianSolarInc.,英文简称CSI,国内全资子公司冠名为阿特斯)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挂牌交易,募集资金1.15亿美元,成为首家登陆纳市的中国光伏企业(此前的无锡尚德选择的是纽约证交所)。CSI为这一年的太阳能热再添一把柴。

又一位“太阳富豪”就此诞生。CSI-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在公司上市后持有50.14%的股份,身家达到2.05亿美元。

“光伏”一词源于物理学里的“光生伏特效应”,指光照使不均匀半导体或半导体与金属组合的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的现象。

如今,这个物理学效应已经随着“太阳富豪”的崛起而转化为“财富效应”。43岁的施正荣以22亿美元排名2006年美国《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350位,成为中国大陆首富;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中电光伏的博士管理团队也都身家显贵。2006年,“太阳富豪”成为新能源富豪群中最为风光一族。

在台湾,号称“台南双雄”的益通光能董事长吴世章和茂迪股份董事长郑福田,都以太阳能电池的号召力,轮番冲击台湾股王的宝座,茂迪股价甚至达到900元新台币天价,将一些传统的IT英雄远远地甩到了后面。

2006年1月1日,国家《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江苏成为了新兴的新能源大省,太阳能企业数量众多。

最热的富豪如何炼成?

三个扬中人

他们都曾在澳大利亚留学、工作、创业,又都回到家乡创业,被怎样的一股力量牵引?拼死吃河豚!扬中人的性格中总是带一点儿搏命的勇气。新能源富豪中,有三个扬中人格外引人瞩目。

施正荣(图),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赵建华,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率24.7%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南京中电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拥有8亿身家。

杨怀进,被称为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之父”,南京中电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拥有8亿身家。

2000年,已经定居澳大利亚的施正荣变卖所有家产,举家归国创业;从1999年开始,杨怀进背着投影仪和光伏产业报告,周游全国做科普,被人当作“骗子”;2004年,赵建华携妻归乡,从扬中起步,开始实现自己的绿色能源梦想。

说起来,这三个扬中人渊源颇深。

他们都有在澳大利亚学习、工作的经历,且赵建华和施正荣是同门师兄弟。1985年,赵建华从山东工业大学作为访问学者来到澳大利亚,进入新南威尔士大学“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的研究所,半年之后改读博士。

施正荣1988年被公派到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同样师从于马丁·格林教授,1992年获得太阳能科学博士学位。彼时,赵建华已升任研究所的副主任,而施正荣是该所的研究员。

这期间,施正荣还结识了在澳攻读经济学的杨怀进。中电光伏董事副总经理、同是扬中人的徐成荣这样评价杨怀进:没有杨怀进就没有中国的光伏产业,至少中国的光伏产业不会发展这么快。其后,杨怀进率先回国,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做贸易。而施正荣则开始了在澳创业,1995年,他参与筹建了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任执行技术董事。

赵建华则在实验室里不断刷新着电池光电转换率纪录。

1999年,从德国回来的杨怀进看到了光伏产业的美好前景,力邀施正荣和赵建华回国创业。他说:我先在国内给你们投石问路。那时候,市场是IT的天下,太阳能电池这种冷门、昂贵、不经济的产业并不被人看好。杨怀进带着投影仪,带着250多页的可行性报告四处奔波,给各地有关部门做科普,介绍光伏产业,却无人问津。后来,杨怀进找到了他原来的老师徐成荣。

 每3日1个亿万富豪 用“阳光”发家的三大亿万富豪

经徐成荣引荐,杨怀进来到了无锡。通过当时无锡市的经贸委主任、后来的无锡尚德董事长李延人,项目终于得到了市主管领导的认可。大陆光伏产业第一家企业落户无锡。

2000年,施正荣举家回国创业。2001年1月,由无锡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共同融资600万美元,组建的中澳合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施正荣占25%的股份,其中20%是技术入股,5%是现金,并出任总经理。

而杨怀进得到了5%的股份。徐成荣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同时,施正荣还找来他在澳大利亚时的同事张凤鸣博士,以及澳大利亚人泰德。

2004年,先后离开尚德的张凤鸣、杨怀进、泰德等人又在徐成荣的召集下,与归国的赵建华夫妇共同在扬中创业,组建了现在的南京中电光伏。

三个曾在澳大利亚留学、工作、创业的扬中人,又都回到家乡创业,被怎样的一股力量牵引?

一条坎坷路

最为风光、财富最多的人,遭遇的挫折也最多。

“扬中三杰”之中,施正荣目前最为风光,财富最多。同时,他遭遇的挫折也最多。张凤鸣评价尚德的成功时说,时势造就了尚德的成功,其中幸运的成分偏多。

施正荣在澳大利亚的太阳能电池创业并不理想,这是他归国创业的原因之一。而2000年他回来的时候,国内的市场也不好。

尚德成立之初的两年,为了节省成本,以半价向一家从纳斯达克下市的公司购买了二手设备,但还是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几乎做不下去了。多亏董事长李延人上下周旋,让企业生存下来。据说,由于资金紧张,承揽公司清洁业务的清洁公司员工曾向施正荣当面扬言要“搬走设备抵债”。

当时的施正荣在无锡尚德,除了十几项专利外,几乎一无所有。徐成荣介绍说:“施博士真的很不容易,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了下来。几个创业元老都相继离开了公司,他一个人还坚持不撤。”在企业最危险的时候,一项政策救了无锡尚德。2003年,中央提出了西部广泛利用太阳能的计划。这让尚德的产品在国内市场有了销路。

而赵建华归国创业之初,也是颇受挫折。中电光伏的成功,也有一定的幸运成分。

由于乡土观念,赵建华把自己的创业地点选在了扬中。然而,扬中作为长江上的第二大岛,毕竟资源有限,加上资金等方面的困难,中电光伏一开始并没有发展起来。而一个偶然的机会,赵建华遇到了中电电气集团董事长陆廷秀,双方相见恨晚,一拍即合,由此书写了一段“智本”与“资本”结合的佳话,也成为中电光伏发展的转折点。

2005年12月14日,无锡尚德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股价一路狂飙。作为尚德的第一大股东,施正荣身家暴涨到近20亿美元。

4个月后,中电光伏也成功地与多家国际投资基金签约,融资9980万美元。

从同乡到同事,从创业伙伴到竞争对手,从同是技术精英到同是炙手可热的能源富豪。“扬中三杰”走过了一条耐人寻味的路。

一个不被看好的产业

目前,这个市场是靠欧美发达国家的政策支撑着。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爆发是许多人都始料不及的。台湾能源专家黄秉钧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几年前有一个朋友,想投资建一家太阳能电池厂,请他评估。他说了三点:太阳能电池每年降价10%;要实现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工厂要盖两年;全世界的市场集中在欧、美、日,且太阳能产业是靠政府奖励,市场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友人听了之后,放弃了投资计划。

黄秉钧说:“我觉得很对不起自己的朋友。如果这家公司设立,现在就算不是股王,也是股后。”光伏产业的突然爆发,应该感谢一位德国“贵人”:已经卸任的德国总理施罗德。他曾领导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行“10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一年装设10万户,不仅给予无息贷款,还以保证价格收购发电20年。

其他一些国家也纷纷开始实施自己的可再生能源计划。意大利的“全国太阳能屋顶计划”,政府投入了5500亿里拉;印度政府在2002年就开始推广150万套太阳能屋顶系统。

现在,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地位已经从原来的补充能源上升为重要的战略替代能源。在石油战争、能源危机、环保需求等因素影响下,各国的新能源政策提速,从而推动了太阳能产业的发展。茂迪公司太阳光电系统事业部总经理张咀亮说,“这个市场突然上升,我们常接到贸易商的下单,简直是天文数字。”

不过,尽管目前光伏产业十分看好,但仍有为数甚多的专家、学者及投资人,不相信太阳能会成为主流替代能源。在他们看来,风力发电仍是比较便宜的能源。有学者甚至放话说,除非油价飙到200美元以上,太阳能才有可能成主流。

对此,徐成荣的观点是,就市场而言,太阳能光伏企业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因为绿电的成本是传统电力的几倍,这种价格根本没有竞争力。所以说,政策是这个产业的支柱。目前,这个市场是靠欧美发达国家的政策支撑着。而长远来看,做大本国市场才是国内光伏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

一种财富效应

一位国内太阳能光伏专家说:“如果没有国际市场的突变,尚德将会是一个死亡标本。尚德的爆发是一个奇迹,这种说法一点儿也不过分。”而如今,尚德效应已在市场上显现。国内光伏产业的迅速崛起,随之而来的是企业仓促上马的项目过多过滥、良莠不齐的隐忧。

徐成荣说,两个工程师,5000万资金就可以上一条太阳能电池的生产线,而产品无论好坏都能卖得出去。这样一种产业状态,根本无法抑制资本追逐超额利润的冲动。目前这个产业还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由于技术门槛过低,现在国内的太阳能电池企业还在迅速增加。

与徐持相同观点的是中国太阳能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主任赵玉文,与无锡尚德规模相等或以上的企业就超过10家。中国光伏产业在明年将面临产能过剩的危险。一些国内的芯片大佬也开始制定进军太阳能电池的计划。中芯国际已经投产的太阳能硅电池芯片生产项目,5年以内将投资10亿元以上,形成100兆瓦的生产能力。

在目前的产业状况下,技术含量高低与否根本无碍产品的销售,所以,一些技术水平高的企业,如中电光伏,无法体现出技术优势。张凤鸣说,产业的竞争就是规模竞争。太阳能电池制造属于加工型行业,企业一诞生就必须迅速壮大。对国内光伏企业而言,产品的高转换效率、质量和规模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否则就会被无情的竞争扼杀在摇篮中。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个行业最终会走向技术竞争,但那至少在8-10年之后才会出现,现在的竞争必然停留在血流成河的“红海”。

尚德效应的又一个影响是原料瓶颈开始出现,原材料价格飞涨。

目前,国内几家大的公司都在扩张产能。尚德的产能2006年末将达到300兆瓦,2010年将达到1000兆瓦;天威英利新能源公司即将开展三期工程建设,预计到2008年,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具有年产500兆瓦的生产能力;中电光伏产能预计会达到年产600兆瓦。

各家企业产能的扩张使得上游高纯度多晶硅供应趋紧。目前,国际硅材料(图)已飙升至每公斤200-300美元。“拥硅者王”的现象开始出现,原料商也开始囤积。原尚德董事长李延人如今已经投身于云南的一家多晶硅制造企业。

徐成荣叹道,一片成本4美元的硅片,原来的交易价40美元,如今涨到了300美元,仍然供不应求。据预测,欧洲市场几年后就将趋于饱和。对施正荣等“太阳富豪”来说,考验并没有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97057.html

更多阅读

每3日1个亿万富豪 亿万富豪留给创业者的5条建议忠告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钱,如何成为一个有钱人,在这些亿万富豪中,给我们留下了5条忠告,尤其值得各位创业者及大学毕业生读读。  一、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  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认为你代表了你的学校或者你的专业。既然是概率,就

每3日1个亿万富豪 奶工以奶生“奶” 终成亿万富豪

07年前,他是个送奶工,而今天,他成了名震京城的送奶大王,资产高达1.5个亿。读他的故事,你将会明白,在商品经济社会里,怎样的经营才算成功,怎样的人生才算精彩……挫折让他认知:小本创业宜选自己惯熟的行业1992年初,吴作仁来到北京谋生,当时他30

每3日1个亿万富豪 印度80后男子退学变身亿万富豪

系列专题:研究80后 连股神也看好查哈尔,邀请他参加“秘密百万富翁”真人秀。   27岁时的你在做些什么?是在为生活而灰头土脸地奔波,还是为遥遥无期的成功而迷茫?然而,同是27岁的印度小子古尔巴斯克·查哈尔却创造了一个80后的财富神话

声明:《每3日1个亿万富豪 用“阳光”发家的三大亿万富豪》为网友左铁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