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智健:最后一个资本家的“资本魔方”(三)



荣氏财技

真正让荣智健获得巨大声誉和完成暴富的是他成为中信总经理期间的一系列收购。

中信全称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79年,荣毅仁向中央建议成立一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主要的作用是“从国外吸收资金,引进先进技术,为四个现代化服务……集中吸收国外投资,按照国家计划、投资人意愿,投入国家建设”。邓小平对于该提议非常赞同,在他的支持下,当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63岁的荣毅仁担任董事长。1985年,荣毅仁决定投资香港。为了便于在香港开展业务,香港中信公司正式成立。

香港中信成立之时,荣智健已经返回香港并开始投资当地的房地产。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后,香港的房地产开始重新焕发生机,荣智健在香港的地产投资也得到了非常好的收益。

然而中信在香港的起步却显得艰难。由于对香港市场的陌生,尽管拥有中国政府支持的背景,香港中信的业务发展缓慢,而且和总部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1985年11月,香港楼市迅速进入了一个相对低潮期,正在此时,荣智健加盟中信的消息开始传出来,但荣智健一再否认。

1986年初,经过多次权衡的荣智健提出了两个加盟中信的条件,第一是公司的用人制度由他定,第二是要赋予他相当的权利。北京中信答应了他的要求,荣智健正式出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这是其事业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香港中信的平台上,荣智健显现了其出色的商业才能。

荣智健在香港中信的第一次成功投资是收购国泰航空。

1987年香港进入了物流业低潮期,荣智健敏感地觉察到了这一点,他把目光投向了赢利丰厚的老牌英资企业国泰航空。

国泰航空在香港几乎家喻户晓,成立于1946年,有客运和货运的航空线路,主要航线在东南亚一带。到20世纪80年代,国泰已经拥有航线40条,大型飞机40多架,成为香港最大的上市航空公司之一。

荣智健认为香港要稳定繁荣,离不开航空业,而在香港要运输货品,除了船就是飞机。但荣智健的收购计划并没有打动当时香港中信的董事局,董事局认为香港拥有37家航空公司,竞争激烈,风险太大。

无奈之下,荣智健不得不向北京求助。他连夜飞往北京,面见父亲。

把差不多准备了6个月的收购报告提交给父亲,在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后,荣毅仁同意了儿子的这个收购想法,他提出把收购报告交予国务院和中信公司审批。在他的支持下,荣智健的这一收购计划仅仅用了5天时间就获得了国务院的审批,并顺利通过。为了完成收购,有关部门专门借款8亿元给香港中信。

1987年,加入中信仅一年的荣智健完成了加盟以来的第一次大型收购,香港中信以19?36亿港元收购了国泰12.5%的股份,香港中信也成为国泰的第二大股东。

香港航空业的持续繁荣证明了荣智健的判断,国泰也成为了香港中信大规模投资的第一个成功案例。1990年,中信香港又入主了另外一家香港航空公司港龙,成了港龙的第一大股东,从而结束了两家航空公司长达6年的争斗。收购港龙之后,荣智健将部分股权转让给国,国泰占大股。港龙的业务委托国泰管理,增添飞机向国泰租用;国泰停飞大陆航线,让给港龙。这样,港龙成了国泰的子公司,而在资源整合后,国泰的赢利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国泰的收购成功一举奠定了荣智健在香港中信的位置,而后的香港电讯之战则进一步稳固了荣智健在香港中信的地位。 

1989年香港股市大跌,大批投资者开始套现,一些上市公司也开始外迁。在这股风潮中,荣智健知道一个收购的好机会出现了。当时一些无法外迁,又由外资控股的上市公司,成为荣智健的目标,香港电讯就是这样的企业。

香港电讯的最大股东是英国大东电报局。1981年英国大东电报局在香港成立了香港大东电报局,接管香港对外电讯,并使用香港电话公司的本地网络进行运营;1983年,大东电报局收购香港电话公司的全部股份;1986年香港大东在港上市;第二年又与香港电话公司正式合并,更名为香港电讯有限公司,从而成为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市值达650亿港元。香港电讯上市后,由于基本上以本地电信业务运营为主,加上主要的小股东均为香港本地人,被当时的媒体称为是香港本地色彩最浓的公众公司。1989年大量公司外迁,香港电讯的大股东们却因为业务上的束缚而毫无脱身的办法,特别是大东电报局更是又急又慌,不得已,大东的部分股东对外宣布将出卖部分香港电讯的股份。

荣智健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荣智健:最后一个资本家的“资本魔方”(三)

对于香港未来充满信心的荣智健马上召开董事会会议,他分析认为现在股价大跌,正是大量吸纳的好机会,而大东电报局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这次收购建议很快得到通过。第二天荣智健就坐到了大东电报局的股东们面前。

荣智健无疑就是香港电讯的股东们认为最合适的人选。

“他的特殊背景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当时比较动荡的时候,又要为‘97回归’考虑,所以大家基本上都同意和中信合作,出售股份给他们,才可能共同渡过难关。”当时参与会议的一个香港电讯的董事表示。

香港电讯同意了出售,甚至还给荣智健送去了书面通知。

但中信的钱从哪里来?收购香港电信20%的股份大约要100亿港元,而中信当时只有数十亿。“当时自身内部有20亿港元,差额两手来解决,一方面发行10亿港元5年期香港电讯认股权证和2.24亿美元的零息债券,另外一方面向银行贷款54亿港元。”荣智健说。

大规模的融资开始了,而荣智健的勇气在这次借款过程中也显露无疑。由于当时参与借款的十多家银行没有一家是中资的,中国银行也不为这次融资担保,香港中信必须付出比较高的贷款利息。但荣智健对于收益的判断是正确的,他最终完成了贷款,并且以每股4?55港元的价格,以103亿港元获得了香港电讯20%的股份。

这是一次成功的、在当时香港交易历史上最大额的收购行动。到了1990年,英国著名财经杂志《世界金融》根据收益将此次收购评为当年度世界最佳融资项目。中信几乎没有动用自身资本就成为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并且一举进入了香港电讯产业。

在这之后,荣智健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收购活动。到1990年,香港中信已经拥有了国泰航空12.5%、香港电讯20%、港龙航空38.3%、香港东区海底隧道23.5%、澳门电讯20%、亚洲卫星公司33%、和记电讯2%、百富勤9%、嘉华银行74%的股权,另外中信又开始反哺内地,投资4亿美元在内地兴建发电厂。这些资产加在一起,香港中信的总资产已经接近200亿港元。

不断的收购让香港中信实力大增,但多次收购而产生的借贷压力也越来越大,和父辈一样,荣智健深谙先借后还的财技。1990年之后,荣智健开始考虑缓解债务压力,实现中信稳健发展的办法。

让中信上市成为荣智健的第一选择,但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一目标呢?当时在会计制度、监管制度和公司法上对中资机构都有严格的要求,并且有非常繁复的手续,耗时极长,直接上市的困难很大。

荣智健想到了借壳上市的办法,他找到了李嘉诚。李嘉诚任中信董事10年,而中信则拥有其控股公司和记电讯的股份。作为荣智健到香港发展后最早的高尔夫球友,李嘉诚十分欣赏荣智健,对于他的这个想法,表示支持。

借壳上市是股市术语,一家公司上市,原则上需要5年以上的经营实绩,根据正式手续在交易所申请上市。于是,一些急于上市的公司,通过收购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以实现自己上市的目的。这些小型上市公司被喻为“空壳”。

荣智健在股市多次寻找、权衡,相中了泰富发展这只壳。泰富发展市值7.25亿港元,是当时股市的“蚊型股”。泰富发展前身是香港证券大亨冯景禧旗下的新景丰发展,几经改组,控股权落入毛纺巨子曹光彪的手中。1988年8月,曹氏拥有泰富发展50.7%控制性股权。泰富经营地产及投资,状况良好。曹光彪的大项目是港龙航空,与太古洋行的国泰航空展开激烈空中争霸战,曹氏不敌对手,财力枯竭,焦头烂额。

听说曹光彪要出售泰富发展,荣智健当然喜上眉梢。

据他判断,泰富发展虽然暂时出现困难,但有一个健全的运营机制、合理的经营模式以及丰富的管理经验,只要注入资金和优质题材,一定能够重整旗鼓。

为了完成收购,他找到了自己拥有股份的百富勤——同样是李嘉诚手下得力高参杜辉廉任主席的上市公司——作为收购代表和财务顾问。

1990年1月,百富勤宣布向泰富发展主席曹光彪以1.2港元/股的价格购入其泰富发展股份,并以同样的价格向小股东全面收购。

被人称道的是这次收购中信并不付现金收购,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换股,及以物业作价的步骤来完成的。李嘉诚和荣智健都曾是港龙的股东,与曹光彪打过交道,因此,这次收购是经各方缜密协商的,是互利的公平交易。到1991年6月,泰富发展经改组、集资、扩股之后,股权分配是:中信49%、郭鹤年20%、李嘉诚5%、曹光彪5%。泰富发展正式更名为中信泰富,荣智健任董事长。1990年6月,荣智健把中信名下的12.5%的国泰航空股份,作价28亿余港元,悉数注入中信泰富,接着又将20%的澳门电讯作价2.5亿港元,注了进去。中信泰富成为香港股市上首屈一指的红筹股。

在中信借壳上市后仅一年,荣智健再次入市。他携李嘉诚等收购恒昌行之举成为香港历史上最重要的收购战之一,直追李嘉诚收购和黄之战。

恒昌行创立于1946年,历史悠久,信誉卓著,业务范围广,是华资第一大贸易行,创办人之一是前恒生银行董事长何善衡。恒昌整个集团资产净值高达82.73亿港元,经营状况良好,三大股东拥有绝对的控股权(何善衡30%,梁球琚25%,何添15%,共计70%)——外强无任何可乘之机。

1991年,一场围绕恒昌行的收购战却在诸多香港大亨之间展开了。

时年5月,郑裕彤家族的周大福公司、恒生银行首任已故主席林炳炎家族、中漆主席徐展堂等成立备贻公司,提出以254港元/股的价格向恒昌全面收购,涉及资金56亿港元。

当时的荣智健非常看好恒昌行,但他和李嘉诚却按兵不动,秘而不宣。

备贻公司出师不利,备贻的三大股东已事先做出三分恒昌的瓜分计划:郑裕彤得恒昌物业,林氏家族得恒昌汽车代理权(代理日本本田、日产、五十铃及美国通用汽车经销权),徐展堂则取恒昌的粮油代理等业务。但对于这样的分拆,恒昌行的大股东却并不满意,甚至不准备出售下属资产。

消息一传出,荣智健立即开始行动,以中信泰富为核心的新财团,立即加入收购角逐。新财团Great Style公司共由9名股东组成,前6大股东是:荣智健任主席的中泰占35%,李嘉诚占19%,周大福占18%(郑裕彤倒戈加盟),百富勤占8%,郭鹤年的嘉里公司占7%,荣智健个人占6%。

1991年8月初,Great Style向恒昌提出收购建议,作价336港元/股,以高出备贻82元的价格收购恒昌行,涉及资金69.4亿港元。经一个月的洽商,双方于9月3日达成收购协议。至9月22日,本港收购史上最大的一宗交易,为荣智健、李嘉诚等合组的财团完成。

中泰控得这个贸易巨人,遂成为香港股市的庞然大物。1992年1月,中泰宣布第三次集资计划,配售11.68亿新股,集资25亿港元,用以收购余下的恒昌64%股权。发行新股份后,恒昌股值大减,中信泰富基本完成收购资产值70多亿港元的恒昌企业的计划,而所用资金净额才40亿港元。恒昌成为香港中信的合资附属公司后,通过中信进军内地市场,主要从事汽车的贸易、维修、零件供应和食品零售行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97371.html

更多阅读

家纺店管理:老板不可不知的管理定律(三)

“金鱼缸”效应金鱼缸是玻璃做的,透明度很高,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里面的情况都一清二楚。将“金鱼缸”法则运用到管理中,就是要求领导者增加单位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单位的各项工作有了透明度,领导者的行为就会被置于全体下属的监督之

周科竞:荣智健巨量套现的启示

香港股市传来消息,中信泰富前主席荣智健通过配售股票巨量套现15亿港元,不禁让内地投资者羡慕。按照很多人的理解,如果A股某公司的董事长被调查,那么他应该没有精力去卖出股票,而如果卖出股票,资金也应该不能自由支配,但这一切却都在荣智健

荣智健:衍生品的牺牲品

精通金融知识的人,面对高风险的衍生产品,如果没有敬畏之心,最终无法逃脱赌徒的宿命。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荣智健仍然是那个荣智健,但那个金融衍生品却已经不是他曾经熟悉的金融衍生品。于是,这个多年沙场的巨贾,不得不面

荣智健家族 忘祖训的荣智健和王永庆比起来差在哪里?

4月8日,因为公司投资外汇衍生工具巨亏并涉嫌串谋欺诈和虚假陈述,一位大名鼎鼎的商界精英在香港黯然辞位——他就是中信泰富董事会主席荣智健。  荣智健:忘祖训的“荣公子”  从留下“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训诫的荣熙

声明:《荣智健:最后一个资本家的“资本魔方”(三)》为网友大衰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