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运气”的看法
曾经有人问王永庆,他的成功是否是因为运气特别好?
王永庆回答说:“是的,我的运气不错。不论是成功或失败,一般都会怪运气。不过我认为以前成功与失败都可以说是运气的缘故,但以后就不能这么说了。失败的人如果只说运气不好而不努力奋斗,运气是永远也不会来的;成功的人,如果认为运气好而不努力进步,他的运气也会变坏的。”
有意思的是,松下公司中的一位员工也问过松下一个相同的问题,他在想了很久后说:“可能是我对‘运气’的看法决定了我的成功。因为一般人都会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把失败归结为运气差。但我的态度刚好与之相反,当经营顺利的时候,我会认为是运气好的缘故,而当经营不顺利时,我会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的关系。”
这就是王永庆与松下幸之助对待运气的看法,虽然他们的回答不尽相同,但其中包含的“积极的态度”却是惊人的一致,真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但他们毕竟处于不同的生长环境与文化氛围中,而且即使是“神”,对待某些问题的看法也不会完全相同,因此,王永庆与松下幸之助在某些理念上又体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最典型的就是他们在用人哲学上的差异。
对待用人,王永庆一直坚信采用“刚性”的逼迫式管理更能提高效率。因此在王永庆的管理体系中,他特别成立了人数达两百余位的总经理室,这个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断在各事业分支机构中发现问题、追踪、考核,使员工随时都有紧迫感,不敢满足于现状。通过这样一个幕僚机构,王永庆将他的经营理念落实到最基层。
与此同时,王永庆自己也会直接参与到这种管理中。每天中午,他都在公司进行著名的“午餐汇报”,他的做法是:在会议室召见各事业部的主管,先听他们的报告,然后提出犀利而又细微的问题逼问他们。王永庆精力过人,对复杂的数字过目不忘,又爱用追根究底的方式来询问,因此这种压力式的管理制度在他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对于王永庆的刚性管理,松下更倾向于柔性的管理理念。
松下指出,有一种领导者,运用超人的智慧与领袖气质,能有效地领导部下达成目标。他自认能力不足,身体又不好,所以不采用上述的领导方式,他的方式是向部下求助,请求部下提供智慧。
他常对他的员工说:“我做不到,但我知道你能。”
他指出,当他的员工只有100人时,他要站在员工的最前面,用命令来指挥工作;当他的员工增加到1000人时,他就必须站到员工中间,诚恳地请求大家相助;当员工达到1万人时,他只要站在员工的后面,心存感激即可;如果员工达到5万或10万时,那除了感激还不够,必须双手合十,以拜佛的虔诚之心来领导他们。
这一段话,无疑是松下柔性管理的精髓所在,这也凸显了他与王永庆不同的用人理念与领导方法。
然而更大的不同还是在于他们回馈社会的方式上。
在成为台湾的富豪之后,王永庆立志于创办一些社会公益性的企业,于是,他创办明志工专,设立长庚纪念医院,成立明德基金会生活素质研究中心,并把台塑的管理制度转移给下游工业,他相信自己能运用已得的经验与成就来造福社会。
而松下在这方面有着更崇高的理想。后期的松下已超出了企业家的范畴,向着哲学家的领域迈进。
松下在56岁时创立PHP研究所,PHP是Peace and Happiness through Prosperity的简写,意思是——透过繁荣来追求和平与幸福;68岁时,他辞去了社长职务,更加专心地致力于PHP的研究工作;83岁时,松下写了一本书,叫《我的梦、日本的梦、二十一世纪的日本》,书中反复研究了日益混乱的日本,描绘了30年后理想的日本社会——该书成为松下一生的最高成就,对日本影响深远。
王家最后的秘密
作为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已于1989年去世,而王永庆则还在延续着他的历史使命。通过半个世纪的经营后,台塑成为了全台湾最透明的公司——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在台湾的随便哪家书店里,你都能找到很多关于台塑的书;而在台塑工作过的员工更是数以万计。因此对于台湾而言,台塑已经没有太多的秘密。但现已88岁高龄的王永庆却还保留着最后的一个秘密——他把事业交给谁?
王永庆一生娶有三位太太,这三位女人又为王家“贡献”了九位子女。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王永庆便逐渐将自己的子女安排进台塑,并陆续担任一些重要的岗位——在王永庆看来,由他一手创办的台塑理所当然还要交接下去。
但这个交接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
原本,王永庆希望将台塑交给自己的长子——王文洋,这位留英12年、获得企业管理硕士与化工博士两项学位的儿子,在企业经营上最得王永庆信任,也一度成为台塑接班人的不二选择。但在1996年,王文洋因为发生婚外情,与父亲发生严重争执,最后一气之下另起炉灶独立创业;创业之后的王文洋在数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永远不可能再进台塑。
那场风波之后,关于台塑接班人的问题便成为台湾岛内最大的秘密。一般以为,王永庆现在的想法,更倾向于将事业交给他弟弟王永在的儿子王文渊。在2003年中时,台塑成立了一个五人决策小组,其中便包括王文渊及王文潮(王永在的另一个儿子)——在外人看来,这便是将来台塑的接班人团队。
其实真正令人关心的并非是由谁来接班的问题,而是有没有人能取代王永庆精神领袖的地位,有没有人能继承他的刻苦耐劳、追根究底,他的严以律己、严以律人,以及他惊人的意志力和事业心,这才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