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王永庆进军美国。他先在美国得州休斯敦筹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PVC塑胶工厂,并于1983年顺利投产;然后在1981年与1982年底,王永庆先后出资收购了美国的一家氯乙烯厂和一家PVC下游工厂;到2001年,王永庆在美国已经建立了3个石化原料厂和11个下游加工厂。此时,王永庆最早建立的南亚塑胶公司也一举成为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PVC塑胶二次加工厂。
与美国的顺利投资相比,王永庆石化王国中的另一条臂膀则迟迟无法展开。在王永庆的宏图中,他梦想建立的是一个横跨太平洋的石化帝国,因此需要在中国台湾、美国和中国内地三地间建立一个紧密的上、中、下游石化物流生产体系,以此打造出真正的台塑帝国。如今已88岁的王永庆一直无法实现心中宏愿,他说,“我年纪这么大了,还要这样拼命工作,实在是因为希望能够看到台塑企业走出更大的格局。”这或许是一个世纪老人的最大心愿了,只是不知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得以实现。
降低成本与效率优先
王永庆发家以后,关于他的成长经历及经营技巧,成为台湾岛内最热门的话题。有一个有趣的比喻:研究王永庆、神话王永庆的研究员比为台湾竞选“总统”的班子还要多。而很多时候,这种研究更多的是让人想到了“皇帝的新装”——挖掘王永庆成长秘诀的行动一直在混淆着人们的视野,有时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其中最具有离奇色彩的描述是这样的:“情人谷(王永庆出生的地方)这片谷地连接乌来山岭,整个盘绕北乌来,就像一条巨龙。乌来是龙头,情人谷是龙尾,千里来龙,结龙穴于此,地灵人杰,所以才出了这一位企业巨子。如今这条龙由于公路的开发已被切割成数段,所幸,王永庆是出生在公路开发之前,若出生在公路开发之后,今天就没有这号传奇人物了……”这样的描述,多少有些让人哭笑不得。
事实上,尽管外面对王永庆的研究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但他本人却一直怀着最朴实的经营之道——他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自己的成功其实只有两招:降低成本与效率优先——这样一个简单的解释无疑让很多人困惑,但事实就是如此,王永庆的成功就是靠这两招。
在王永庆的成长经历中,无处不见对“降低成本”的追求。不用说一开始扩产以降低成本,即使在后期王永庆已成为台湾腰缠万贯的富豪,他也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着“降低成本”的目标。这里有两个例子最具代表性。
1980年,台塑进军美国时,要在美国建厂,王永庆为了降低成本,命令所有参与建造美国工程的工人,都要从台湾聘请过去,因为当时台湾的工人要比美国的廉价得多,而且,他还严格控制工人人数,一般一个项目只请最少的工人来完成。王永庆说:“为了降低成本,强化对外竞争条件,我们对于所有可能涉及成本的项目,都要一一追根究底,追到江河的源头,求到最节省才肯罢休。”
其实很多其他公司也都在追求降低成本,只是中国公司多的是关于成本的恶性竞争。而王永庆与一般企业家的区别是:他通过一整套独特的方法,来逐项落实他的追求——谁都知道目标,而成功者的成功正在于他能找到前进的道路与方法,从而达到目标。
王永庆的做法是:以追根究底的精神,将涉及成本的项目分化到最小的单位,然后逐项降低成本,这里的关键是怎样才是最小的单位。王永庆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河里的水如果浑浊了,我们想要找到它的原因,那么我们必须溯流而上,一直追到河流的源头处,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所在。运用这样的思路,王永庆能很轻易地找到问题的关键。
另外,王永庆也从宏观的角度思考一些降低成本的措施。其中他自组船队、节省运费的例子堪称经典。在美国建了工厂后,台塑有众多PVC原材料需要通过运输,从美国和加拿大运回台湾,因此,台塑每年花费在运输上的费用非常昂贵。最主要是因为这样的成本支出是不受台塑控制的。为了降低运费,王永庆决定自组船队进行货物运输,这无疑是惊天之举,因为当时台塑几乎无人懂海运。但王永庆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决定组建船队。事后证明,因为货物运输的成倍增加,其他公司的运费成本也都成倍增加,只有台塑是最低的,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船队。
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王永庆更高的追求在于工作合理化——一切唯效率是图。王永庆之于台塑,是一个“教父”般的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台塑内部泛起大浪。对于他要求各个环节降低成本的追求,各方都会积极配合,但有时,也会因为有人思虑不周,而片面地追求降低成本。长庚医院便是很好的例子。当王永庆推行“降低成本”的政策后,长庚医院的医生们认为:医院降低成本,就必须要在药品和器械上做文章。而此两者如果质量下降,势必会影响医疗效果。因此他们觉得王永庆是只求利润不重医德的人。王永庆知道后,跟他们解释:“讲究成本,是要以维持高品质为前提的。讲究成本在于追求合理化,比如如何提高生产效率,防范人为疏忽所造成的浪费等等,以求成本的合理降低。仪器要好的、药品当然也要好的,这样的组合并非不是降低成本,因为它提高的是效率。”
有一次王永庆去台塑开办的一家学校视察,在路上发现有3个工人在铺草坪,工作散漫,毫无效率,他就上前去询问:“你们一天的工资多少钱?”工人回答:“60元。”王永庆又问:“那你们觉得这点工资满意吗?”工人回答:“非常不满意,这样的工作只能是在闲暇时间里做做,补贴家用的。”于是王永庆问到:“如果我付多一倍的工资,你们能做到什么地步?”工人们兴奋了,回答说:“如果发给我双倍工资,我就做三倍的工作。”就这么说好了,工人们得到了双倍的工资,而事后他们做的工作是原先的三倍半。王永庆常常借此教育部下:有时降低成本并非少发工资,而是要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节约成本。在这个事例中,假定原先一个工人一天只做1坪草地,付给60元钱的话,后来做3坪半,也就是产生了210元的效益,但实际上只付了120元的工资,对于学校或是公司来说,他还多赚了90元,这便是效率优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