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尽管来自台湾地区,但首先是一个中国人。当我看到目前大陆市场上几家著名HR人力资源网站的后台实际都是海外控股时,我觉得有必要在这个市场上树立起一个真正的中国品牌。104始终是一个华人控股的本土品牌,这是我一直坚持着的。
——杨基宽
杨基宽,这个名字在大陆不为人熟知,然而,跨过台湾海峡,这几乎是所有职场人都熟悉的名字。
杨基宽一手创立的104人力银行垄断了台湾地区90%的网络招聘市场,同时成为台湾第一家上市的网络企业。打个也许并不恰当的比方,在台湾地区,杨基宽在网络行业中的地位相当于马云在大陆的地位,而他在台湾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则接近李开复在大陆大学生心目中的职场导师形象。
看到这里,不少人都会对这样一个成功人士肃然起敬。然而,在年届50之时,杨基宽却希望脱掉过去成功的外壳,带着104人力银行低调进军大陆,开始他人生的第二次创业。
步步为营
在IT业,尤其是网络领域,50岁的年纪在一群30岁就已然功成名就的年轻后生中,无疑属于高龄了。然而,坐在记者面前的杨基宽,却很容易让人把他归类到年轻人的行列中。跳跃性的思维、生动的语言能力、时而激情时而凝重的态度,始终让人感受到他的活力,只有在回顾整个采访过程时,记者才惊觉杨基宽的“老辣”。在不知不觉中,作为被采访人的杨基宽可谓“步步为营”,几乎主导了整个采访过程。
实际上,“步步为营”正是杨基宽做生意的方式。在谈到进入大陆市场必须要做好的心理准备时,杨基宽说:“来之前,看待大陆市场,我们是从商机的角度出发,然而,真正开始执行切入市场的计划时,我们则抱着应对‘杀机’的心态。这样,才不至于因为过分乐观而做错决定。”
这种“商机”和“杀机”并存的心态是完全有必要的。2006年春天,当104人力银行进入大陆市场时,大陆网络招聘市场的“山头”几乎全部被占领了。三大招聘网站51JOB、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依靠着背后雄厚的外资支持,打开了一定的局面。对于新进入者来说,似乎机会渺茫。
然而,在这样的“杀机”中,杨基宽还是看到了商机。“目前大陆网络招聘网站的发展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真正有特色的经营模式没有形成,三大网站的盈利能力也有限,一个104人力银行的盈利相当于目前大陆前三强盈利的总和。”杨基宽如上说。
更可贵的是,尽管对104人力银行比较先进的人力资源模式很有信心,杨基宽并没有盲目乐观,他深知“强龙不压地头蛇”的道理,在进入大陆市场时,他制定了一个三步走的计划。其中第一步,他选准了104人力银行最具独占性的台湾人才资源库为初期发展重点。“我们拥有台湾最大的人才资源库,把台湾的人才推介到大陆来,我们具有先天的优势。要尽快站稳脚跟,在大陆推台湾人才网是第一步。”
在台湾人力资源库之后,杨基宽还将打算从台湾地区最具竞争优势的IT行业出发,在大陆打造第一个专业的IT人才网,随后,他才会把最终目标放在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网站上。对自身实力和优势的清晰判断,让104人力银行成为不容被忽视的新力量。
内心的冲动
在杨基宽的个人事业发展中,处处都透露出他性格中谨慎的一面。他善于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规划,善于利用最有利的资源为未来发展铺路。这一点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体现得很充分。创业前,作为一个外语专业出身的人,杨基宽选择了台湾地区发展最好的IT业作为入职行业。为了解海外市场,他曾主动请缨赴海外市场工作。上述种种举动,都是他刻意为日后自己创业做打算。
如此“按部就班”的一个人,成功的真正突破口,却是他血液中蕴含的冲动。“没有爱的工作就是劳役”,1993年5月,34岁的杨基宽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决定辞职,这时候他已是台湾精元电脑业务行销副总经理。
实际上,此时的杨基宽尽管为创业做过很多年储备,却还没有想过究竟要做什么。他凭着应该做自己爱做的工作的那股冲动,作出了辞职的决定。最初,这个决定让他和家人变得尴尬和被动。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杨基宽一直没有找到自己创业的突破口。不过,现在的事业发展证明,当初一时冲动的决定,仍然是正确的。
此番带领104人力银行进入大陆,虽然市场吸引力是排在首位的要素,但是,冲动的因素仍然在杨基宽的决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我从38岁开始创业,开办104银行到今天已经12年了,已经是50岁的人了。按照IT行业的规律,我这个年纪的人应该可以退下来休息一下了,但我还是保持着冲劲要让104进大陆市场,因为我还有没有实现的梦。”杨基宽言语中透露着激情。
杨基宽的梦有3个,分别是,架一座桥、做一个中国品牌和提升中国人的人文水平。所谓架一座桥,他认为,作为台湾最大最有影响的人力资源网站,104人力银行应该担负起责任,当仁不让地成为两岸人才交流的桥梁。
在诠释做一个中国品牌时,他说:“我尽管来自台湾地区,但首先是一个中国人。当我看到目前在大陆市场上几家著名HR人力资源网站的后台实际都是海外控股时,我觉得有必要在这个市场上树立起一个真正的中国品牌。104始终是一个华人控股的本土品牌,这是我一直坚持着的。”
在总结自己和公司的个性时,杨基宽说:“我内在的信仰是乐观的,但是,具体操作的时候却是悲观的,总是做好最坏的打算。”也许正是这种乐观和悲观的结合,成就了杨基宽今天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