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父亲是“马太效应”之父、著名社会学家莫顿;他师从经济学大家保罗·萨缪尔森;他本人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人称罗伯特·莫顿是“最会赚钱的经济学家”,另一些人则叫他“徒有虚名的诺奖得主”。
2007年底,第一次来华访问的莫顿,以经济学家的身份,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做了两次学术演讲。《英才》记者得以与莫顿有面对面的访谈机会,从而更真实的了解到这位不乏争议的经济学家的成长故事。
11岁买第一只股票
即便是进入数学系,正式开始了大学生活,投资股票也依然是莫顿的“业余爱好”。
8岁就开始接触金融知识、帮母亲平衡家庭预算。11岁时,他投资了人生第一只股票——通用汽车,并从中获利。罗伯特·莫顿似乎有着天才投资家的基因。
即便是进入数学系,正式开始了大学生活,投资股票也依然是莫顿的“业余爱好”。每天上午6点到9点上课之前,他总会流连于股票交易所,对当天的股市情况进行分析,并学会了操盘和买卖期货。
那个时候,把工程师当成职业理想的莫顿压根没有想到,30年后,他的名字会在投资领域里大放异彩。
20世纪90年代中叶。当时的全球投资圈里,出现了风靡一时的对冲基金,他们通过银行借贷进行融资,影响到了多个国家的多个领域和产业。这其中与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美国的老虎基金齐名的美国长期资本投资基金的公司(简称长投基金),创始人之一便是罗伯特·莫顿。
1992年,身为哈佛大学教授的莫顿,已经为所罗门兄弟公司做过多年顾问,而他的学生,有“华尔街套利之父”的约翰·麦瑞威瑟(JohnMeriwether)准备从所罗门离职,打算成立一个新的基金。长期的友谊和互信基础,让双方很快达成合作共识。1994年,长投基金正式成立,莫顿和他的团队开始了在华尔街近五年的疯狂投资。
成立前三年,长投基金的资本回报率就分别达到28.5%、42.8%、40.85%。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1997年,长投基金也取得了17%的利润回报。同一年,长投基金运用40亿美元的资产,向银行借贷1000亿美元进行并购,拥有了价值1.25万亿美元的资产。
期权定价理论
莫顿突然发现经济学竟然“可以使一个人的思想影响到千百万人”。
回溯过往,莫顿最要感谢一个人:保罗·萨缪尔森。
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宏观经济学因在就业与通货膨胀方面的强大解释力,而大放异彩。已经拿到了应用数学专业硕士学位的莫顿,突然发现经济学竟然“可以使一个人的思想影响到千百万人”。
于是,不顾家庭和朋友的劝阻,莫顿放弃了对福特和IBM的憧憬,申请到了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非经济学科班出身的莫顿,遇到的首要问题是,用哲学和历史的思维进行教育的经济学,对于数学系出身的人来说,听起来太枯燥。
系主任推荐他去听萨缪尔森教授的数理经济学。
风趣的课堂演讲、严谨的数理逻辑,萨缪尔森的课程,让莫顿很快找到了自己与经济学的交集之处。后来,他成了萨缪尔森的研究助理,渐渐地莫顿发现自己与保罗(萨缪尔森)在股票市场、期货和可转换债券等方面有着类似的观点和兴趣。
在进入MIT的第二年,莫顿便与保罗开始了合作研究,他们的课题是期权定价模型。1968年的夏天,MIT就召开了一个学术研讨会。莫顿和萨缪尔森合作的项目论文,就要在这次会议上阐述了。
通常情况下,老师与学生合作的论文,老师都是第一作者,代表作者上台演讲的,也就是老师。令莫顿意想不到的是,他们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萨缪尔森,竟然让他这个“二年级学生”上台演讲。
对于任何学生来讲,这都是个巨大的机遇。因为这次演讲,可能会影响到文章未来能否发表,在什么样层次的刊物上发表,同样,也影响到自己在经济学界的地位。别忘了,台下的听众,是包括肯尼斯·阿罗在内的权威经济学家。
萨缪尔森把机会留给了莫顿,莫顿抓住了它。就在会议召开后的第二年,即1969年10月,莫顿和萨缪尔森合作研究的论文《使效用最大化的完整的认股权定价模型》发表。之后,莫顿很快将课题做了延伸:不确定情况下效用与资产组合选择的关系。开始了对期权定价模型的进一步研究。这个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对于资产组合的投资,通常是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但人们可以通过引入期权概念,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限制损失。
后来,期权定价理论也成为经济学方法论转变的重要标志,即从以哲学思辨和历史描述为主向定量描述和模型检验为主过渡。1997年,莫顿的这一学术成就被经济学界普遍认可,他与斯科尔斯一起,获得了那一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徒有虚名的诺奖得主?
“理论本身并不能防范风险,它的作用只是将风险降低而已。”
就在获得瑞典皇家学院颁布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当年,莫顿掌控的长期资本投资公司用40亿美元的资本金,向银行贷款借入了1000亿美元,创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新纪录。而美国长期资本投资公司之前成功的秘籍,正是在莫顿的期权定价模型基础上,用最复杂的风险对冲数学模型,进行杠杆融资。一时间,经济学家和投资家的光环同时环绕在莫顿身上。
然而,就在次年3月,俄罗斯发生金融危机。因卢布贬值,俄罗斯政府宣布停止支付国债利息。持有大量俄罗斯国债的长投基金损失惨重,资产从48亿美元迅速跌落到5亿美元。防止危机蔓延,美联储出面救赎,最终,长投基金被十几家债主瓜分。“成王败寇”的逻辑发挥作用,罗伯特·莫顿深陷舆论漩涡,甚至被人讥讽为“徒有虚名的诺奖得主”。
过于相信经济学理论和在此之上建立的数学模型,成为人们质疑莫顿的主要声音。“理论本身并不能防范风险”,莫顿回应说,金融危机很难避免。即便你研究了所有金融危机的历史,新的情况总会出现,防不胜防,“而理论的作用只是将风险降低而已”。
不过,十年之后,一切恢复平静。那些反对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莫顿仍然是个出色的经济学家。
因为,莫顿将数理模型运用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成了经济学方法论转变的标志。即经济学的方法论,从原来的哲学思辨和历史描述为主,转向定量描述和模型检验为主。
即便经历了巨大投资的失败,莫顿也依然没有放弃对于金融市场的兴趣。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他的研究兴趣又集中在了对金融体制的认识上,开始强调制度变革对金融市场的作用。莫顿与兹维·博迪的一系列金融体系改革理论,对美国的金融监管起到了重大影响,为美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英才》:你如何看待中美金融体系的差异?
莫顿:如果中国能够直接采用最先进的金融技术,去设计自己的金融体系,而不是单纯模仿现有的西方金融体系,那么就能实现远超过现有体制效率的飞跃。
《英才》:对比十年前席卷亚欧的金融危机,此次美国的次贷危机有何不同?
莫顿:每一次新的危机从本质上来说都与前一次不同。危机看上去很相似,但性质迥异。1997年、1998年的金融危机蔓延,与俄罗斯政府的债务违约有关。次贷危机从本质上来说还是美国房价下跌,但受冲击最大的肯定还是大银行。可能有很多人都说次债不好,但是它确实反映出了人们的真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