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狂”早已业内知名。不过马云和阿里巴巴把貌似狂妄的表态当做一种承诺来执行,甚至最终改写历史,却并不被太多人所了解。2007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赢家当属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融资15亿美元。
“最近一周非常轻松。前几天一直在睡觉,每天只用10分钟演讲。在纽约我抽空看了一场电影打了一场球还参观了展览馆。”11月初,带队到美国路演的马云在电话会议里说,“对我来说,路演很轻松,见投资人那是团队的事情。”
从8年前中国第一批互联网公司登录NASDAQ到现在,还从来没有任何一位老板会以如此的状态去诠释自己的路演经历。要知道,这原本应该是一场历时长达半年甚至一年、需要飞遍小半个地球、需要向数百位不同肤色不同口音但同样不怀好意的机构投资人点头哈腰的游戏。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这样的差异或许也并不难理解。马云崇尚的管理理念和做事风格是“分享”而非“控制”。这样的思维方式被应用到阿里巴巴公司的每一个层面,包括上市。
上市当日,阿里巴巴市值超过200亿美元。按照当日收盘价计算,马云身价接近140亿港元。与此同时,阿里巴巴集团内部上千名持股员工实现一夜暴富,身价在50万以上的超过千人。
更关键的是,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在用电子商务整合传统产业,甚至在推动着中国商业信用的建立。
平心而论,财富和金钱一旦接近天文数字,往往只会让人眼花缭乱,其象征意义远比实际意义更大。但就在2007年即将结束的12月,就在谷歌被卷入“逃税丑闻”的那一段时间,一份来自正望咨询公司的报告披露说,阿里巴巴“每天纳税一百万”并非空谈。调查数据显示,阿里巴巴每年的纳税金额甚至超过中国互联网行业内其他公司前十名的总和。
“阿里巴巴的初衷是,帮助更多的人赚到钱———这才是阿里巴巴为社会所创造的真正价值。”马云说,“我想证明给全世界的一点是,中国会出现一家,由中国人创建的,充满激情和梦想的,世界级的大公司。”
对话马云
“如果不让别人富起来,阿里巴巴会是一个虚幻的东西。2007年11月6日下午,香港。马云在主席台上扶着麦克风对台下的记者们说,表情严肃而认真。坦白说在对阿里巴巴长达4年的跟踪报道过程中,已经记不清这是马云第几次重复这样的观点了。“
新京报:阿里巴巴上市后,媒体报道的数字是成就“上千富人帮”,其原因在哪?你又是怎么考虑的?
马云:阿里巴巴从创建那天开始就是分散持股,甚至全员持股。因为我一直认为管理一家公司需要的不是股权,而是智慧。中国有太多企业因为强调控股权与控制权最终陷入利益争斗,影响到公司发展。分享,这不仅仅是管理公司的心得,同时也是阿里巴巴对电子商务的理解。阿里巴巴要做的事情首先是帮助客户赚到钱,然后才是让自己赚钱,这才是电子商务的根本,也是互联网精神的根本。
新京报:阿里巴巴倡导的商业模式究竟有多少投资人可以理解?对于你们高达300倍的PE值,很多人都表示怀疑,甚至有人计算说2008年你们需要赚至少5亿美元才能维持投资者如此高的期待。
马云:其实最初投资阿里巴巴的投资者没有几个搞懂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如果说谁很清楚我们的模式,我都会表示怀疑。在香港,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甚至把我们当做出租车公司,因为很多出租车上面有我们的广告。但这些并不妨碍我们的团队去倾听客户的想法和声音,我们的客户能够了解我们,这就足够了。
新京报: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难道不是带领企业不断创造价值才是取得资本市场信任的关键吗?
马云:你说的没有错,但是有一个前提,企业创造的价值应该怎样去衡量。在阿里巴巴看来,创造财富固然是一方面,但作为企业公民,尤其是在如今的互联网产业环境下,企业除了自身创造财富,纳税,创造就业机会,参与慈善活动,但这些都还不够。对互联网企业来说,承担社会责任是更具有意义的行动。
新京报:这些理论可能很多企业都会认同,但企业毕竟是趋利的。或者说,必然在很多时候面对各种不同的诱惑,你怎么避免?
马云:企业做大了之后,值得依赖和信任的永远不是哪个人,而是一种高效率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约束下,团队的执行力才能得到最大发挥。三流的点子加上一流的执行水平,要比一流的点子加上三流的执行水平更重要。我是中国最早接触和了解互联网那批人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创业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