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风险投资究竟是不是天使?听沈南鹏讲解风投中国策,一定很精彩……
对正在渴望风险投资的中国企业家来说,风险投资基金的合伙人无疑是他们心中的天使。沈南鹏则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他的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身份和创办携程如家经历的完美结合,足以让他成为今天风险投资行业最游刃有余和最杰出的代表。
有关数据表明,上万亿元风险资金囤积国门,数百个风险投资企业正窥视着有着伟大创想基因的婴儿期企业。另一边则是,数以十万计的企业家,或者创业者共赴风险投资的豪门盛宴。
风险投资究竟是不是天使?听沈南鹏讲解风投中国策,一定很精彩。
年末的北京,寒冷突袭。从红杉中国24层的办公室向外眺望,看到的是一个建设中的城市:大小工程星罗密布,新旧建筑交错层叠,仿佛一切都有推倒重来的可能,似乎任何一个看似微小的机会都有可能造就伟大和不朽。
然而,恐怕这间办公室的主人沈南鹏却鲜有闲暇去欣赏窗外这一番深意。
作为国内风险投资行业的代表人物,自从他和张帆两人接下“红杉” (Sequoia Capital)这两个字开始,就注定成为业内备受瞩目的对象。即便是有带领携程、如家等企业敲开纳斯达克大门这样的金色履历,比起在红杉这棵“大树”下成长起来的苹果电脑、思科、雅虎、Google等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沈南鹏的压力不言而喻。
从2005年9月红杉中国创立到今天,已经超过了两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经济疾速增长的趋势清晰可辨,而红杉中国的投资清单却让人看得有些疑惑。
酒店、地产、传媒、体育用品,直到10月底以500万美元投资“独立理财顾问机构”诺亚财富管理中心,相对于红杉在大洋彼岸的投资中所一贯保持着的延续性,这样的投资分布显然有些出乎人们意料了。
红杉中国路:“风险投资是一个中长期的game”
“迄今为止,我们与美国合伙人合作得非常完美,这恐怕是得益于最初对红杉中国‘当地决策者’的准确定位。”与以往在媒体上出现的“二、三十年代上海商人”的形象不同,此刻在我们面前的沈南鹏既时尚,又干练,不再是单一的背头和老派的圆框眼镜。
他语速很快,思路异常清晰,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事情,绝不再多言:“如果从美国的投资思路来看,红杉中国目前的投资分布是不可想象的,但这就是红杉中国作为‘当地决策者’的意义。比如说,有些行业在美国属于传统行业,没必要投资,但在中国却刚刚开始,未来有很大的市场。这样的案子,当然需要由我们去发现。”
这样的案子,可以找出很多。从事蔬菜种植加工及销售的农业企业利农、以“虹猫蓝兔”为代表作的动漫企业湖南宏梦、餐饮业的重庆小天鹅和乡村基……面对这么多熟悉行业的新鲜企业,人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样的企业,会受到红杉的垂注?
“如果真的有一个完美的投资选择公式,那风险投资就实在太没意思了。”沈南鹏说,“但从通常意义上来说,会有一些比较宏观的判别角度。”
首先,对企业家的关注总是第一位的。早期企业的CEO往往会对企业的未来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其次,就是市场。具有潜力的广阔市场,无疑会在行业内的企业走向伟大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是商业模式。沈南鹏举如家快捷酒店作说明:如家在传统的酒店业中增加干净、舒适、经济等价值观,把传统的建造酒店改为连锁租赁。投资者有理由相信,新型的商业模式可以带领如家走向成功。
“这三点其实是同样重要的,但如果一定要分伯仲,企业家的影响因素可能会更明显些,因为企业家是有可能改变其他两点的。”沈南鹏说,“前几天,我和一个企业家聊天,他说他最近很关注早期企业。为什么呢?他就说,万一让他发现了另一个李彦宏呢。”
身为风险投资者,人人都希望能够发现另一个李彦宏、另一个江南春、另一个有可能创造伟大企业的CEO。然而大多数情况下的事实是,在一个公司真正变得伟大之前,连CEO自己都很难占卜自己以及企业的未来。
“事实上,尽管已经奠定了这三个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会因为其中某一方面格外出众,而忽视其他两方面。”发现雅虎、Paypal和Google的迈克尔8226;莫瑞茨(Michael Moritz)被认为是最爱与他人分享失败经验的红杉投资者,而沈南鹏则更乐意于总结错误,并在下一次机会来临之前将其规避,“比如说,当看到一种非常特别的商业模式时,就会忍不住想投。即便觉得它的CEO可能会有问题,但就想着实在不行以后换掉等等,就投了。结果,错误有可能就这样产生了。”
于是,沈南鹏给优秀的风险投资者下了一个定义——“一个好的投资者能够在各种杂乱的信息中,做出最接近现实的理性判断。”
不过,这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尽管在外界看来,红杉中国的投资方向略显分散,但在三个判别方向之上,沈南鹏认为红杉中国的投资还是有着清晰的分界。
首先,消费品是很大的一个类别。似乎在很早的时候,沈南鹏就看到了消费品生产在中国的潜力,认为从“made in China”到“consume in China”是大势所趋。从农业消费品利农到运动商品品牌匹克,都有红杉资本的印记。其次,是沈南鹏所谓的“外包”行业。其中从制造业到服务业都有涉及。
第三,也是红杉资本最熟稔的互联网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是与美国差距最小的行业。在B2B产品业务开发等方面,甚至已经超越了美国目前的水平。第四类,是由消费品传播行为引起的——广告、媒体行业。
有了这样的分类,貌似毫无规律的资金分布地图,似乎也有了它潜在的逻辑。于是,就不难理解为何红杉会注资给一些令人“意外”的行业和企业了。
隐形创业者:“风险投资与创业者的角色很相似”
一直以来,沈南鹏对他以及他的团队有一个有趣的定位,就是要做“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
“我刚刚算了算,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除了约见企业家之外,我更多的时间是在帮助企业做招聘面试。”说到这,沈南鹏自己也笑了,“通常早期企业还不具备一个完整的团队,甚至连它的CEO也不清楚企业需要招聘一个怎样的CFO,所以我会帮他做招聘面试,以我的经验来推荐给他一些人选。这对企业其实是非常实在的帮助。”
早年间,沈南鹏在拿到耶鲁大学MBA学位后,曾先后在美国花旗银行、雷曼兄弟证券的投资银行部门工作,后任德意志银行董事兼中国资本市场主管。1999年,他和梁建章、季崎合资200万元人民币创办携程旅行网,曾任携程网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目前,除了是红杉中国的创始人和掌门人,他还是如家的创始人及联席董事长、分众传媒的个人投资人及董事。
辗转于投资、创业,再回到投资行业,沈南鹏对投资与创业都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深刻的理解。
“早期从事的投资银行工作其实与风险投资完全是两个概念。投资银行关注的仅仅是企业上市的那一部分内容,但风险投资会给企业更多的、全方位的帮助,这甚至与创业者的角色有些相似。”沈南鹏说。
在进入风险投资行业之前的投资和创业经历,自然而然地为他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假如没有之前那两段经历,我可能也不会有今天。既懂得资本市场的运作,又知道创业中有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会对企业有很好的帮助。”
尽管在沈南鹏涉足风险投资之前,并未有过任何方式的刻意规划,但一切就是这么水到渠成。
在看似得天独厚的条件下,沈南鹏会如何定义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的成功?在他的眼中,一个优秀的风险投资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不能以单一的项目来判断投资的成败。经常发生的事情是,某一个行业在某一阶段特别热,它的热就会掩盖其间的许多问题。企业可能挣到了钱,资金也成功退出了,但几年之后就销声匿迹,不会成为伟大的企业。”
谈到这里,就不得不看看红杉资本的光荣家史了。
在大型机时代,红杉发掘了PC先锋苹果电脑,当PC大肆发展,它培养起网络设备公司3Com、思科,而当电脑被广泛连接,互联网时代来临,它又投资于雅虎和Google。在30多年的经营里,它投资超过500家公司,其中130多家成功上市,另有100多个项目借助兼并收购成功退出。因其投资而上市的公司总市值超过纳斯达克市场总价值的10%。
“如果苹果、思科、甲骨文只是昙花一现就消失了的公司,那么即使投资者挣到了钱,也永远无法赢得敬意。”
相对于短期的利润汇报,沈南鹏所在乎的事情显然更加长远。
理性的赌徒:“我是一个有心计的赌徒”
在风险投资的过程中,即便有再充分的准备,到了决定的最后时刻,51、49的判断依旧会出来捣乱——51%想投,49%不想投;或者是51%不想投,49%想投。
而最终的决定,往往就取决于那极有可能临时倒戈的1%。
以如此微妙的悬殊来决定输赢,更加突显投资前面的“风险”二字。这不禁为风险投资添加了一些赌博的意味——下注之后,只待庄家掀开结果。
“绝不能把风险投资简单的理解为是一场赌博。尽管在看到结果之前,谁对成功都没有把握,但风险投资更需要的是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或者说,风险投资者应该是一个有心计的赌徒。”
在风险投资的世界里,沈南鹏似乎就是那个“有心计的赌徒”。而他的心计,则更多的体现在对“理性”这两个字的诠释上。
“投资过程中需要做许多客观的判断,无论你对某个行业或者某个企业多么有热情,最终还是要回归理性。什么叫做理性?就是无论今天的市场有多热,你仍然能够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做出最符合实际的判断。”
沈南鹏主张 “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未知行业”。中国目前有太多的机会,中国的投资者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要付出巨大的劳动,通过学习来了解更多的行业机遇。
“在美国,可能有潜力的企业就在那若干个行业里。但中国不是,任何行业都有可能诞生伟大的公司。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去了解新的领域,才能在适当的时候及时做出反应。”
上市魔术棒:“几年后,人们或许会忘记沈南鹏这个名字”
谈到沈南鹏,总是自然而然想到携程网、如家快捷酒店、分众传媒等企业在纳斯达克的成功上市。并非极大规模的企业,却能够敲开纳斯达克的大门,忍不住对沈南鹏的“上市技巧”加以揣测——莫非,他真的有一根魔术棒,能够点石成金?
“几年后,人们或许就会忘记沈南鹏这个名字。” 沈南鹏这样的说法,倒是十分出人意料的。
“几年前,中国在美国上市的企业比较少。03年的时候就只有携程,04年有5、6家企业,05、06年的时候就已经有十几家。我相信,今年会超过20,甚至30家企业。” 沈南鹏认为,随着去美国上市的企业越来越多,上市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势必会下降,“我总是跟企业家讲,别把上市这件事看得太重。当企业经过一定的时间,到达一定规模,上市就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在帮助企业上市的过程中,风险投资公司起到的最主要作用是尽快将其调整为一个公共企业来运作。
“实际上成为一家公共企业后要面对许多挑战。比如说,行业出了问题,你想改变你的商业模式。如果是普通企业,想改就改了。但作为公共公司,就要考虑一旦改变该如何对投资者交代,因为投资者在选择你的时候就相当于选择了一种相对固定的商业模式。”
于是,沈南鹏又给优秀CEO下了一个定义——好的CEO能够把握时机,知道什么时候将企业变成一个公共公司是合适的。
倘若衡量一个公司的成功一定要以上市来论的话,这样的思维似乎太过狭窄了。尽管上市会为企业带来新纪元,但对于一些处于成长初期的企业来说,总是要多给它们一些时间。
沈南鹏把红杉的投资以独特的方式一分为二——“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
对于一些已经成长得很好的公司,为其短期项目或未来的成长需要注资,帮助它更快上市,更好的收购和兼并,提高企业治理结构——这就是“锦上添花”式的投资。相对于此,沈南鹏则更看中“雪中送炭”具有的社会影响力。也就是说,帮助一个处于成长早期阶段的企业,让它快速发展,使它变成未来社会中的重要企业,甚至是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创新型企业——这样的投资,才最令沈南鹏感到自豪。
“反过来说,‘雪中送炭’的付出也更大。不光是风险,主要是投资之后还需要继续跟进,帮助企业完成成长期需要完成的许多工作。但我认为这始终是最有意义的投资,对社会会有长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去做,我也更乐意去做。”
从沈南鹏给出的数字来看,“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投资金额比例是2:1,但从投资企业数量上来说,投资成长初期的企业个数是最多的。
尽管立即就要讨一个结果太过勉强,但谁又能肯定,5年、10年之后,在它们中间不会诞生出像苹果、思科,或者Google一样伟大的企业呢?
享受快生活:“财富最终的用处,是变成一种工具”
采访间隙,沈南鹏对着电话那一端的人时而上海话,时而普通话,又不时夹杂几句英文的表述,可谓是对他生活和经历的最佳写照。
生于1967年的沈南鹏,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本科)和美国耶鲁大学(商学院硕士)。值得一提的是,中学时代的他曾经是远近知名的奥数竞赛一等奖得主。
“在我上大学之前,一直希望能够成为一名数学家。” 谈起小时候的理想,沈南鹏流露出难得的羞赧。
没当成数学家的他,却暴发出其他方面的巨大潜能。独自闯荡华尔街,之后进入投资银行行业,成为早期的“海归”一族,开始了在中国的创业。尽管没有征得沈南鹏本人的同意,还是有好事之人将他的经历著书出版。且不论书籍质量好坏,仅从作者选取沈南鹏作为资本浪潮中的标本人物这一行为来看,我们就能够理解沈南鹏的境遇是多么具有时代性以及代表性。
回首一路风雨,沈南鹏说,每一段时光都值得记忆。
“我们这代人其实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许多时候都是时代在推着人往前走。有时候,下意识做的一个决定,就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不过,如今的沈南鹏,恐怕也难有足够的时间去认真体味一番过去的日子。又或者是用他的话说,他的记性还好得很,不必刻意靠出书之类的事情去回忆或者记录。
整日奔波于南北,尽管希望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但有时遇到重要的事情,取舍总是很难的抉择。
“我之前看到一篇文章,是讲述一个企业家由于早期创业过于繁忙而忽略了家人,最终顿悟回归家庭的故事。中国的企业家实在太忙了,许多老板把生活和工作混在一起,根本就没有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假期。但矛盾的是,有时候要把企业做好,就需要那么忙,连我自己也是一个停不下来的人,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去平衡生活和工作的比例——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沈南鹏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就是读历史书。他认为阅读历史方面的书籍不但可以帮助他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对人的理解也是很有趣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博奕、平衡、冲突,都使他受益。
“我能从书里体会到:没有完美的CEO或者完美的团队,只有很好的组合和平衡。” 言不离本行,沈南鹏把这称作是一种正常的职业影响。
同样受职业影响,作为离财富最近的人,他的财富观也更加的理性。
“我相信即便是拥有财富之后,消费习惯本身也不会有太多的改变;所以财富最终的用处,是变成一种工具,用来创造新的财富。”
不仅仅是沈南鹏,整个社会在巨大财富动力的推动下,似乎走的都要比以往更快一些。很多时候,真的如他所言,感觉自己像在被推着走,机会就决定速度。
“其实还是要自信,要乐观地来看自己的事业,尤其是要懂得享受整个过程。” 沈南鹏说,“赚钱的机会很多,但如果不是真的喜欢自己的事业,遇到困难就很容易退却。所以,最重要的就是享受过程的快乐。”
或许几年之后,沈南鹏可以如其所愿将生活节奏放慢一些;但更有可能的是,随着中国的发展,工作强度有增无减。跟万千中国劳碌的企业家一样,有时忙碌程度并不能由自己控制。但能够享受到发现价值、绸缪未来的乐趣,对于沈南鹏来说,已是最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