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金童杨旭:从实习生到全球副总裁(三)



国内PC企业起步不久,他们渴望去了解国外成熟企业的技术理念、管理模式。与杨旭的沟通,成为他们获取这些信息的方式。在交流中,杨旭也成功地将英特尔的文化、对未来技术的看法告诉合作伙伴。这为进一步促进业务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杨旭将那段时光形容为“充满了激情,永远值得怀念的日子”。只要是合作伙伴想了解的,杨旭都会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联想的杨元庆、方正的冯沛然(时任方正电子公司副总裁)、浪潮的辛卫华(现为浪潮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以及其他国内企业负责人,都是交流沟通的拥趸。相互间这种更像朋友似的交流让彼此建立了一种更牢固的关系,再加上面临相同的挑战,让这种关系更多了分战斗情谊的意味。

这种良好的互动,很大程度上巩固着英特尔与国内厂商之间的关系;杨旭的个人影响力,也使他成为英特尔在中国至今无人可以替代的掌舵人。

2006年5月16日,在告别中国市场18个月之后,作为英特尔亚太区总经理的杨旭重新回归,兼任中国区总经理职务。由于英特尔业务受挫,中国区人心浮动,甚至有员工直接写E-mail问杨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能感觉到人们心中会有很多问题。这个时候一定要去与他们沟通,而不能将他们拒之门外。” 杨旭回忆道。

同样是依靠良好的沟通,杨旭成功引领中国团队走出误区。在保证产品按期稳定推出市场的前提下,这位以客户关系见长的管理者,成为了一位主动沟通者。

接受员工对于公司业务的质询,主动增加与员工们单独沟通的机会,通过邮件、见面、组织大型员工沟通会的多种方式,他试着将管理层的想法直接告诉员工,甚至不惜说出想法后用更多时间解释。这种坦诚的姿态,让越来越多的员工消除疑虑,恢复了信心。员工的积极性正在提升,2007年1月1日,英特尔中国大区正式独立,这个消息给整个中国团队以极大的鼓舞,决策效率提高,资源支持增多,杨旭对未来充满信心。

每天清晨8点半,杨旭步入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听筒与美国总部交流,这一时刻在杨旭看来是一天中最兴奋的,“将每天发生的新东西告诉他们。让总部了解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什么要这样做,要让他们理解我们对很多战略策略的制订,最后让总部自觉地支持我们。”

这种在跨国公司中最为常见的工作汇报,被积极的Ian转变成一次次最无间的沟通,这使他和他带领的团队总能获得总部源源不断的支持。这种强大的后援,也激发出中国团队更强劲更稳健的战斗力。

  英特尔中国舰队的中国舰长

业界常说是中国市场成就了今天的杨旭,事实上,英特尔这块合适的土壤,更为杨旭的成长提供了能量。

思维敏捷、语速极快、时而沉思、时而大笑,个性鲜明的杨旭充满了感染力。近距离接触这位驰骋多年的英特尔大将,他虽已进入不惑之年,却总是不时流露出孩子般的简单和率真。无论是合作伙伴还是公司下属,对于杨旭的评价几乎众口一词:性情中人。

离开家乡23年,言语中仍旧夹杂着浓浓的乡音,带着重庆人特有的耿直和干脆。

跟所有生长在这片土地的孩子一样,杨旭十分恋家,无论工作再忙,他总不忘回去看望父母。有的时候一年可以回去5次。这在企业高管层中比较少见。他十分感谢父母对他的培养。而在父母眼中,这个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日益成为他们的骄傲。

“为人豪爽、大胆、有亲和力、喜欢结交朋友,这个个性像我的父亲,严谨、细致的个性像我母亲。”杨旭直言性格中的两大优点来自父母的遗传。由于像父亲那部分的个性更加外化,这让开朗率性的杨旭更为人熟知。殊不知谨慎的个性却是成就他一次次成功决策的重要因素。

言传身教。杨旭正在把父母对自己刻意栽培的方式转移到孩子身上。在许多“海归”都纷纷将孩子送到国外求学的时候,杨旭坚持让自己的孩子在国内普通公立学校念书,他坚信这种让他本人获益匪浅的教育经历也能很好地影响他的孩子。

同时,自幼受母亲思维方式的影响,杨旭在考虑问题时细致周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样的工作方式让他在制订策略前会对市场信息作足够的了解,对数据反复分析,经过缜密思考后才会大胆执行。而这又与英特尔的公司文化不谋而合。

21年的英特尔职业生涯,杨旭的人生轨迹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在与个性契合的文化中成长,杨旭感到如鱼得水。 

在宣扬坚持、危机感的英特尔文化中,他的个性变得更加鲜明、突出。20多年英特尔文化的洗礼,也让喜欢思考的杨旭逐渐明白了在英特尔的文化环境中,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

一位过去的下属给予杨旭高度的评价,“他聪明,善于总结问题。清楚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的,他是一个在英特尔文化中锤炼出来的人,他的思维习惯、工作方式都是英特尔式的。英特尔文化中崇尚开放、民主,鼓励员工要有主人翁意识,打破流程做事情,甚至去影响上司。杨旭可能是能够把这种工作方式运用到极致的人。”

杨旭曾以武术来比喻公司文化,少林、武当不同门派的套路一目了然。英特尔却是散打,没有流程限制,鼓励员工动用一切资源做事。

“如果我认为制定的策略是正确的,而且对公司有利,那么这个时候,公司里所有的人都是我的资源,包括总裁在内,我会说服对方同意我的策略,提供资源。如果对方说不,那是我真正开展工作的时刻,”杨旭的语气坚定,目光如炬,手不断敲打着桌面,“我从来不接受‘NO’,通常我会说服到对方信服为止。我充分相信我的影响力和说服力,这么多年来,成功的几率应该超过90%。这得益于我对市场充分细致的分析。偶尔也会有要求被驳回的情况,这时候或者是对方无法理解数据,或者是我的影响力不够。”

有人把杨旭的这种工作方式形容为强势,然而,杨旭却认为他只是在简单地坚持做一件正确的事。

他用个人影响力的大小,对职业经理人和领导者作了比较,“职业经理人只会利用自己职权范围以内的资源。他会在了解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后,按部就班地执行自己该履行的职能。领导人却不然。这两者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影响力。”

21年前,刚刚踏入英特尔大门的杨旭,无法想到他后来的职业轨迹。“当我的职业轨迹开始向上提升时,我开始希望去影响更多的人。”杨旭笑着说,眼神里依旧透着自信。

杨旭说,最近在翻看一本书,书名叫《这是你的船》,作者是一位前美军太平洋舰队驱逐舰舰长。他很欣赏书中舰长的一句话,“作为舰长,我会恪尽职守管好这艘船,但作为船员,你们与我有同样的义务和责任。这也是你们的船。”

杨旭说这就是主人翁意识,从他进入英特尔的第一天起,他就认识到责任的重要。今天,作为英特尔舰队中国舰舰长,他不仅意识到这种责任,他还不断强调他的船员们也需要肩负共同责任。

“我们带有共同的使命,我对我们的未来充满信心。”在采访结束之际,这位舰长向《IT时代周刊》传递出来的声音铿锵有力。 

附文:

杨旭:不畏竞争,并将持续创新

《IT时代周刊》:竞争对手近来的攻势很猛,无论在OEM市场,还是渠道市场,您如何看待竞争对手?英特尔的对策是什么,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吗? 

杨旭:面对竞争对手的攻势,我承认我们在饥饿感上不如我们的竞争对手。所以我们要有危机感,不能再继续睡大觉了。对客户的支持要积极地响应,对市场快速的反应要有创新的思维,跳出框框想问题,不再按部就班地做。给客户资源,客户一定是有兴趣的,但是要不断地给客户资源,单纯地靠与厂商搞好关系,注重短期效应,就好像把孩子带进糖果店的感觉,如果一旦把孩子带出糖果店,会如何呢?正确的做法是以强大的技术优势为后盾,在良好的产业基础上,营建优良的产业生态链,这种产业关系才是牢固的。这也是英特尔所擅长的。未来我们除了产品优势、技术优势外,在价格上也有足够的竞争力,对于下一步我有信心,会加大力度,夺回失地。

《IT时代周刊》:2006年5月份英特尔出现一系列人事变动,主要原因是什么?

杨旭:事实上由于当时竞争加剧,竞争对手的攻势很猛,中国公司一时找不到像我这样了解中国市场的人,而要让公司管理层逐步做到这一点,需要时间,而这个时间在当时来看,是耽误不起的。至于后来接连的人员离开,有的是个人发展需要,有的则是无法适应愈发激烈的竞争环境,所以不得不离开的。

《IT时代周刊》:近几年,国内PC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惨烈,国内企业如何增强它们的竞争力?

杨旭:企业创新非常重要。未来的PC企业谁有持续创新能力,谁有健康盈利模式,就能够在竞争中获胜。近几年,由于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重视,竞争力度加大,国内厂商产品线逐步萎缩,有的厂商甚至只关心5999元以下的产品配置,不关注先进的技术,只关心如何压低价格,有的厂商5999元以下的产品,占80%的量,这是一种不够健康的产品线。相形之下,很多国外厂商的产品线分布就合理得多,5999元以上的产品占60%,5999以下的占40%。

除了价格标签之外,产品的创新、工艺设计、功能都是竞争力,也是证明产品差异性的重要因素,只有提高这些方面的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否则只能走进死胡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98764.html

更多阅读

英特尔微博式生存:世界没有陌生人

酷营销英特尔微博式生存:世界没有陌生人 文/本刊记者闫芬 发自北京与往年一样,今年春运受到了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然而,在人人感慨“一票难求”的时候,却有这么一群人已经完成了他们春运期间特殊的归乡之旅。当2012年1月20日最后

英特尔40年成长记:烈火燎燎炼真金

2008年1月12日,美国旧金山圣克拉拉,英特尔总部。   在一幢如同迷宫一般的大楼里,到处是小隔间、咖啡杯和出入证。突然,向导在一个普通的小隔间门口停下,神秘地问《IT时代周刊》记者:“知道这是谁的办公室吗?”  灰扑扑的隔板,中间摆放

杨旭:从实习生到INTEL全球副总裁

  “你们招人更看中过去经验,还是未来潜力?如果是后者,那么我对自己的未来很有信心。”在如潮的应聘队伍里,这个年轻人声音洪亮,充满自信。英特尔主考官缓慢地抬起头,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中国留学生,稚气未脱,神采奕奕。  这是1986年

段振华:从采购员到全球副总裁

从未做过销售的他,把冠捷做到中国销量第三;从采购一直打拼到全球副总裁。   自从冠捷在大陆建厂,作为职业经理人的段振华,就把大陆的办公室当成了家,把80多岁的父母,妻子儿女都扔在了台湾,春节都很难回家一次。  28年前,段振华进入冠

马明哲:从司机到平安集团总裁(二)

系列专题:马明哲事件  初掌平安 1987年9月,时任蛇口社会保险公司副经理的马明哲授命全面负责筹备平安保险公司,那时他的经验也仅限于在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工作过几年。1988年3月,由中国工商银行和深圳蛇口工业区招商局分别出资

声明:《英特尔金童杨旭:从实习生到全球副总裁(三)》为网友重拾搁浅的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