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你赚到钱了么?
赚钱不是主要的。我想能够有个做事的空间,这一点非常重要。
现在,你快乐么?
快乐。我快乐不在于我赚了多少钱——这只是表面的事情,深层的原因是我们对工作有热诚,对人有个热爱、关心,对社会有个承担。这是我们公司所有员工最终的使命感。
十年后,你会在香港么?
会。香港是我们的基础,内地为我们提供了空间。
你认为最能代表香港精神的人是谁?
我个人对我的老板郑裕彤先生非常钦佩。他是个传统的中国商人,很低调,很塌实,虽然年龄已经很大了,但是还在不断吸收新的东西。他的胸怀很大,眼光很准,会用人,尤其是有诚信、有承担。从最开始的一门小生意做到如今的跨国集团,“港商”的特质在他身上都可以看到。
十年前的那个夏天,香港正面临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不免观察、谈论、猜测,或者欢喜、或者惊奇、或者怀疑……时任“周大福”行政经理的黄绍基却出乎意料地忙碌,“当年很多人以为回归前后香港会出现经济上的萧条期,可是恰恰相反,1996、1997这两年香港经济走入高峰期,那一年我们的生意相当好”。一面照顾生意一面密切关注着回归新闻的黄绍基,当时或许已经隐约意识到,“回归”是一场变革,变革意味着机遇。1998年,回归后的第二年,“周大福”内地第一家专卖店在北京开幕。
十年后的这个夏天,记者在香港“周大福”的中环老店里遇见了黄绍基,他已经成为香港周大福董事被职员尊称为“基哥”,虽然温文而雅的他看起来没有什么“派头”,但身边职员们待他的态度莫不严谨而恭敬。“周大福”在内地已经有500家的分店了,基哥这两天正忙于人员调整、公司架构整理,还有对操作系统的重新策划等等多方面工作,为“一千家分店”这个宏大目标做准备,“我希望在2010年就达到这个目标”。
十年之中,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变化最大的还是我们的眼光大了。”黄绍基自信地说:“以前在香港做生意,只是在一个很小的经济圈里,地方小嘛。到内地以后,我们最大的感觉就是空间、机遇都非常大,跟香港不一样。”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巡店,过去在香港,黄绍基最多两三天就能跑完所有的店铺了。这在内地是不可能的,如果真要巡,就得一两年才能完成一圈。“你算算看嘛,我们有500家店,即使一天巡一家,500家就是500天。”在黄绍基看来,这简单的算术背后意味着公司管理理念上的改变。“我们不仅需要沟通方法的改变,更要更加重视文化的建设。”
视野的开阔,让黄绍基的心胸也更加开阔起来,“我感觉使命感比以前强很多”。“年轻的时候以为,在香港,能把工作做好,再买个房子就不错了。现在则是想,能够参与到中国这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来,能够为之做些事。比如我们开店、加大投资,都是对经济循环的一个帮助与支持。”
黄绍基对“成功”有自己的定义:“我不认为能赚钱就是成功的。成功的意义应该要看你为大家做了多少事。当你能够帮助你的家属、朋友、团队,帮助他们提升能力,让他们工作、生活得更快乐,这才是成功。而作为一个生意人,如果能够为社会增加很多就业机会,让每个人能够生活得安心,让每个家庭都能得到生活的支持,对我来说也是另外一个成功的定义。”
那么,对“周大福”来说,对黄绍基来说,这十年成功了吗?“这十年来,我们的销售人员已经有一万人了,我们还提供了其他的岗位,比如服务于我们的物料供应商啊、广告公司啊,他们也都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最起码就这一点,我们是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