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形象地把浙江民营经济比喻为“草根”经济——生命力像野草一样顽强。探究“草根”经济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不少人认为这与浙江人在创业过程中特别能吃苦有关。有人还将这种吃苦精神总结为“历经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想遍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
百万富翁住瓜棚
今年9月,记者在铜梁县一个简陋的窝棚里见到了56岁的浙江瓜农杨从华。他种了30多亩西瓜地,今年卖了40多万元,纯利润就有15万元以上。早已是百万富翁的杨从华告诉记者,20多年来,他没在家里过一次春节。目前,在铜梁种瓜的10多名农民都是杨的同村人,家庭财产多的有五六百万元,少的也有数十万元,但他们在外面都住瓜棚。
在采访中,一浙商就讲过这样一件事:在新疆阿勒泰的一个温州补鞋匠,挑着沉甸甸的担子,一路尾随着马不停蹄不断迁徙着的哈萨克牧民。为什么呢?因为牧民马靴遇雪水容易磨穿,需不断修补,温州小鞋匠就拖着打满血泡的双脚,追赶着哈萨克牧民辗转谋生。
浙商眼中重庆人
在前不久召开的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一浙商在谈到浙江、重庆两地老板差别时说:浙商是白天当老板,晚上可以睡地板;重庆人是没当老板时能睡地板,当了老板就不想睡地板。
重庆红蜻蜓鞋业有限公司是温州红蜻蜓集团的生产基地,温州人陈奕毅自2004年5月担任该公司总经理。陈奕毅说,重庆红蜻蜓开创了整个集团的一个先例,即发工资的第二天放假。他说,这是被工人给逼出来的,只要发了工资,他们就要求放假,好出去玩,若不放假,他们就“磨洋工”,效率奇低。而在温州本部,工人经常偷偷加班,公司不得不规定晚上10点后工人不得进入车间。
忧患意识是关键
叶定坎认为,两地在吃苦上的差别,关键在于忧患意识不同。
忧患意识的形成最初取决于生存环境。浙江温州等临海地区,几乎每年都遭遇台风,一个家庭多年的辛苦所得很可能在一夜之间就没了。此外,浙江老板大都出身低微。贫寒的出身促使他们不断前进。
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决定了浙江家庭教育非常强调自立自强。个体普遍存在的忧患意识最终形成了一种社会价值观和强大的舆论压力。陈奕毅说,在浙江,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你愿意干、只要你肯吃苦,大家就不会看不起你,而无所事事的人,是很难找到对象的。这种忧患意识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业冲动,他们想要的不是一份稳定但薪水有限的工作,而是自己当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