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于超,河南周口项城人,现任重庆市工商联河南商会会长,重庆市上隧防水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商道语录]
即使只有1元钱,我也要做老板。
中国人改变世界,河南人改变中国。
“新豫商”在提升河南人形象上任重道远。不仅要大力发展河南人经济,找到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最有效的方式,提升河南人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更要积极参与公众活动,争夺话语权,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创业不要挑,只要你感觉对得起家人、朋友,对得起社会,什么样的起点并不重要,结局都是为社会创造财富。
我的第一桶金,是一只脚站在当地老乡已经建立起的人脉上,一只脚站在具有扩张欲望的企业上才取得的。
9年前,一个怀揣500元的打工仔,只身一人去重庆淘金。如今,他完成了从打工仔到老板的嬗变,成为重庆最大防水工程公司的董事长,身家过亿。“我的成功只靠一个字:赌。”11月25日,面对记者,于超用一个字阐释自己成功的秘诀。
家道艰难:认定了赌一个光辉的未来
如果有人说“我身上穿的衣服从来不用付钱”,或许别人会认为他“很有钱”,而这话对于超来说,恰恰相反。
“那时候家里很穷,上小学时我就是家里的主要劳力之一。初中二年级后,我穿衣服从来没掏过钱。”回忆起自己的学校生活,于超这样说。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于超的衣服全是亲戚朋友送的,小妹妹没读过一天书,小弟弟3岁时就送了人,于超读完大学全靠助学金和奖学金。
穷人孩子早当家。于超向记者透露了自己1994年从河南大学法律系毕业时的一件趣事。那时候在寝室的墙上,于超贴了第一张自己的座右铭:不成人,便成鬼。室友们纷纷“抗议”,认为“太刺激”,要他改改。于是于超贴出第二张座右铭:鹰不群飞。室友们送给他一个“狂人”的外号。
“其实在苦难中,我就认定了一个‘赌’字,我要为自己的明天,赌一个光辉的未来。”
历经磨难:即使只有1元钱也要做老板
其实在大学毕业后,于超就尝到了打工的滋味。先是留校在保卫处端“铁饭碗”,一个月263元的工资。于超感觉“收入顾不了家,不过瘾”。两个月后,于超选择了“下海”,他在莲花皮革厂打工,53天后即被破格提拔为厂办公室主任。
正是那个时候,在皮革厂里的一个台湾人深深触动了他。为了赶时间,那位台湾人经常一边啃着馒头一边跑步去开会。
“我要学习人家的敬业精神,到沿海去。”于是,“不安分”的于超再次辞职,先后到广东、浙江、上海等省市的11个企业打工。
3年的打工生涯宣告结束,感到不过瘾的于超决定,即使自己只有1元钱,也要做一个老板。
“1997年5月30日,这是一个我今生永远也无法忘却的日子。这天,我离开河南老家到陌生地方闯天下,兜里只揣了500元钱。”1997年重庆改为直辖市,于超决定到那里创业。
超越苦难:从小城市到大都市开创事业
这位当年只有27岁的河南人回想起初来重庆时的情景,仍显得有点激动。
当时河南老家一个做防水工程的企业引起了于超的注意。当时,他查阅了不少资料和市场信息,觉得这个行业很有市场前景。“凡是要挖土的工程都要做防水,房子旧了也要做防水。新直辖市必定有大量的工程即将建设。”
于超决定赌一把。他敲开了老家那个防水工程企业老板的办公室大门,开门见山地说:“我去帮你开发重庆市场,我不要工资,只要市场,只对你一个人负责。”
老板很欣赏他的勇气,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于超在重庆的第一个落脚点是重庆火车站附近的菜园坝,身上全部家当只有500元钱。来重庆当晚,他用1元钱买了张地图,在菜园坝附近找到了一间便宜旅馆,每天住宿费7元。重庆人称之为“棒棒房”,是在火车站拾垃圾人员的聚集地。
“饿了就专找废旧报纸多的地摊,花1.5元买碗饭。因为报纸上有很多信息,是我了解这个城市的主要渠道。当时每天的伙食费也就3元。出门乘公共汽车也要算算账,能走路就尽量走路。后来天热了就花2元钱买了张凉席,睡在通风管道附近,省了每天7元的住宿费。”对于那些日子,于超坦言,“我们河南人天生就不怕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