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碳排放量中大约有23%来自于出口产品的制造,传统制造企业的低碳改造之路尤其显得重要。
在金融危机中,纺织服装企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众多纺织服装企业因为出口下降而苦恼。然而,位于杭州萧山的达利(中国)有限公司,在销售额下降的同时利润却逆势而上。
2009年11月23日,达利管理中心经理张芸向《浙商》记者透露,今年1-10月,虽然公司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3.07%,而利润却同比增长了107.76%。达利(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行政总裁费建明说,销售收入下降利润大增,这和公司新摸索的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的低碳经济路线很有关系。
达利的低碳改造
达利公司的服装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和欧洲,其生产的丝绸女装出口连续几年在全国服装企业排名第一,自有品牌AUGUST SILK是中国在全球销量最大的丝绸女装品牌。
费建明透露,今年利润的大幅增加,一方面得益于公司自主品牌在欧美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是公司靠提高效率、减少消耗省出来的。他说,“去年10月公司成立了一个全新的部门——成本控制中心,从质量成本、能源消耗、工资成本等三块对成本进行了重新核算,在每个环节都要求将成本压到最低,计划2009年节省成本4420万元。”
在质量成本方面,达利减少剪裁损失,降低余布余衣率,剪裁损失减少1个百分点,一匹布可以多做一件衣服,全年可以节省400万元;在能源消耗方面,公司开发利用太阳能、在园区建地下保温蓄水池、开发余热回收系统,总能耗同比下降31.11%,总计可以节约1700多吨标准煤;在工资成本上,减少不必要的工序,减少返工率。
达利投资500多万元,建造了总面积为9500平方米的太阳能集热器组,改变了以往采用燃煤、蒸汽加热的方式。这个项目被国家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国家住建部科学技术司联合确定为国家“第三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国家财政予以了每平方米示范面积50元人民币的经济补助,以鼓励达利的环保节能行动。
张芸告诉《浙商》记者,经过去年底以来的低碳改造,今年1-10月,达利三项成本已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917.6万元,利润实现大幅增长,达到创纪录的4412万元,而公司的总能耗反而下降了25%,计7148.86吨标准煤。
浙江省经贸委资源节约和利用处的相关人士说,自去年经济危机以来,浙江制造企业更加注重降低生产成本和节能减排,“从宽泛的范围来讲,节能降耗、减少原材料的使用,跟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低碳经济不谋而合。”
出口企业推进低碳制造计划
进行低碳经济路线摸索的传统制造性企业,不仅杭州达利一家。目前,一项低碳制造计划正在珠三角地区的工厂中推进。
根据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报告,中国的碳排放量中大约有23%来自于出口产品的制造,而制造业重镇的广东出口约占全国出口的三成。
2008年9月,国际NGO组织(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香港分会在珠三角5万多家港资的工厂中,选择了电子、制衣、塑胶3个行业进行先期试点,每个行业挑选了1家工厂——包括电子业的香港上市公司金宝通有限公司、成衣制造商利华集团以及塑胶业的ITEM公司。之所以选择这3个行业,是因为他们的能耗水平和碳排放水平相对较高。
试点启动前,WWF香港分会气候项目主管余远骋和他的技术伙伴花费了一年时间来设计碳排放量的度量工具、针对行业特性的创新科技以及温室气体的管理措施,这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了低碳制造计划。
世界自然基金会给利华集团提出了15项改造提议,其中包括6项蒸汽系统的排污排热改造、4项空气压缩系统的调整,以及两项照明系统的改动。这15项改造建议的实施总计花费了300万元。从前9个月的观测来看,他们可以在2009年末收回投资;而这300万元的技术改造,每年可以为工厂节省近280万元。金宝通电子公司通过20项节能减排措施,预计每年节省262万元,ITEM塑胶公司每年可节省近90万元,两公司的投资回报期分别为1年半和3年。
在9个月的观测期内,3家试点工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12%-24%。试点的减排效果超出了余远骋的预期,世界自然基金会急于将低碳制造计划在更大范围内推行。据悉,长三角地区的9家内资工厂可能在年内施行改造措施,除了前期试点的电子、制衣和塑胶业,玩具、制鞋和造纸也将纳入整体计划中。
绿色供应链成贸易新门槛
WWF发现,低碳制造计划的推广并不容易。计划推广的难度在于,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出口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工厂主们不知道出口前景,大家都忙着找订单,根本顾不上考虑如何优化生产,即使这一计划花费有限。”余远骋无可奈何。
余远骋开始尝试通过突破下游的采购商们推广低碳计划。耐克、阿迪达斯、奢侈品牌burberry以及大型零售商沃尔玛都正在考虑如何督促供货商们加入这项改造计划。“如果与这几家公司的洽谈顺利,我们将帮助他们所有在华的供货商实现减排的改造。”余远骋说,这比逐个去寻找工厂做试点要快得多。
跨国企业日益对其供应链施压,要求他们减少“碳足迹”(指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零售业巨头沃尔玛表示,希望其在中国最大的200家供应商在2012年之前把能源效率提升20%。2009年11月20日,在江西南昌召开的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上,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携手绿色产品和供应链环保的优秀供应商,首次以“低碳超市”的形式亮相。
为助力全球零碳化,英国零售巨头TESCO也承诺,计划到2020年降低供应链中商品30%的碳排放量;并把TESCO在发达国家里率先应用的绿色环保系统及技术,推广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目前,TESCO旗下的乐购集团已经开始花重金,在旗下连锁店里为产品加贴碳足迹标签。
在2009年9月召开的中国国际物流与供应链高峰论坛上,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叶伟龙表示:
“绿色供应链虽然还是今天的新鲜话题,但10年之后,绿色供应链一定是衡量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他坦言,对一些要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绿色供应链可能很快就成为一个新的门槛。
绿色供应链正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也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先进企业制衡后发国家企业的一个利器。中国的制造企业若不及早减少“碳足迹”,必然在全球竞争中付出代价。减少“碳足迹”,从道德层面讲,是企业履行绿色社会责任;从经济层面看,一方面,通过节能减排,可以提高能效,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减排企业摸清家底,即自身究竟有多大的碳减排潜力,从而认清自己的碳减排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