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永:传承“露笑”成长基因



在露笑集团,由于产品附加值大大提高,一吨铜材生产的超微细漆包线价值,甚至抵得上一吨黄金。

正是拥有了“大家来创新,黄铜变黄金”这样的基因,露笑集团从2003年到2007年的5年间,产品销售收入增长了9倍。

露笑集团基本面

总资产:10.57亿元

2008年销售额:17.7亿元

企业员工:1500人

行业地位:

中国最大规模的铝漆包线生产企业;

中国最大的超微细漆包线生产基地;

中国首家拥有船用涡轮增压器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2009年“牛”年春节一过,露笑集团总裁鲁永就“牛”了一把。

德国一家跨国集团通过浙江诸暨市外经贸局与鲁永取得了联系,并表达了欲与露笑集团合资的意图——露笑这几年的惊人发展,令一直垄断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们坐立不安。

鲁永反问对方:我们为什么要与你们合资呢?为钱吗?我们这些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为技术吗?我们的技术工艺水平某方面已经不比你们差了;为市场吗?如果你们的产品是销往国外的,那么我们可以考虑合资;可是你们在中国设工厂,不就是为了中国的市场吗?在中国市场我们还有必要跟你们合资吗?……

这一场景,很容易令人想起当年“纳爱斯”拒绝与“宝洁”合资的故事。事实上,从1999年至今的10年间,露笑集团高速而踏实的成长,一点都不比“纳爱斯”逊色多少:

连续8年高速增长,每年平均增幅都在60%以上;2003年到2007年的5年间,公司产品销售总值增长9倍,年均增长率高达78.2%;即便是在受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2008年,销售额依然逆势增长,并在这一年上马了总投资5.5亿元的超微细线新项目,建设新厂房进行产品的升级;2009年1月-6月,公司产量再次同比增长30%……

露笑集团所从事的,不是近10年炙手可热的房地产业,也不是近5年起步并迅速发展的诸如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而是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存在于中国的漆包线产业。

 鲁永:传承“露笑”成长基因

而上述德国跨国集团,则是全球最大的精细漆包线制造商。2005年10月,它在离露笑集团不到100公里的地方设立工厂,与露笑集团“短兵相接”。在新兴产业层出不穷的今天,一个堪称“古老”的传统产业,何以能在露笑集团得到如此迅猛的发展?露笑集团拒绝跨国公司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在支撑着它,成为它坚如磐石的底气?

站在父辈坚实的肩膀上,鲁永试图驾驶露笑这艘已经驶上航道的巨轮。他遗传了父亲的经商基因,一年以来,他已经在露笑迈出了稳健的一步。

播种与收获

“露笑集团的发展,与我们店口镇这个地方的文化、经济息息相关。”鲁永告诉《浙商》记者说,尽管露笑集团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径,但如果追根溯源,却必须考察店口镇的文化生态。

鲁永今年26岁,于去年正式上任集团总裁一职,他的父亲鲁小均是露笑集团的董事长。

“我们店口人有着萧山人的勤奋,绍兴人的智慧和诸暨人的豪放。我们店口人,哪怕口袋里只剩下几十块钱,去跑客户时也要买一包中华烟带去。”鲁永这样解读露笑集团的“精神源头”。

而露笑集团进入漆包线产业,也与店口镇铜产业基地的形成密不可分。

事实上,与大多数浙商企业一样,草根出身的鲁小均24岁时以3000元创办了诸暨湄池汽拖实验厂,一做就是十几年;直到1996年成立诸暨市露笑包装容器有限公司,为百事可乐公司生产可乐瓶,赚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上个世纪末,以冰箱、彩电为代表的家用电器纷纷进入普通中国人的家庭,再加上店口镇铜加工产业链的形成,鲁小均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商机,决定转产适合空调、冰箱、彩电用的高热级漆包线。1999年,鲁小均将诸暨市露笑包装容器有限公司变更为浙江露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开始从事漆包线的生产。

在完成所有的前期工作后,1999年5月,露笑集团开始进行产品开发。经过近半年的反复试制,企业终于在国产设备上生产出了符合标准要求的200级复合漆包铜圆线。

用国产设备生产高热级漆包线,露笑集团是中国第一家。它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技术开发,为其产品占领市场赢得了先机。

“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命运。”鲁小均将自己喜爱的哈佛大学的这一校训,张贴在露笑集团的生产车间里。

而对于露笑集团来说,在漆包线技术上的高起点,无疑是鲁小均为它的发展所播种的“技术基因”。正因为有了这一基因,露笑集团形成了以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快速发展的特色。

黄铜变黄金

国产设备生产出来的“价格便宜,质量过硬”的漆包线,在2000年终于吸引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黄石东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给露笑集团下了第一个高热级漆包线的订单。此后,“露笑”牌漆包线声名远播,成为行业里的一支“劲旅”,不断进入松下、三星、LG、恩布拉科、美的、扎努西、春兰、美芝等知名企业。

露笑每一次的动作都给行业带来不小的震动。

“露笑”的国产200级复合漆包铜圆线推向市场后,行业内企业趋之若鹜,纷纷效仿。在这种竞争态势下,国内众多漆包线生产企业产品日益趋于同质化。“露笑”的价格优势不再存在,若想继续在行业内领先,惟有继续创新一途。这一次“露笑”将目光投向了技术含量更高的超微细漆包线。

超微细漆包线是应电子信息产业中元器件微细化的发展方向而发展起来的,它在通讯设备、计算机及个人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广泛应用。此前,国内市场的超微细漆包线基本上由国外企业垄断,其核心技术也由外国企业主导。因此,这一属于“极限制造”的产品,受到了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

在车间,露笑集团公司徐继良总工程师指着一堆金光闪闪的超微细漆包线告诉记者说:“由于产品附加值大大提高,一吨铜材生产的超微细漆包线价值甚至抵得上一吨黄金。这正是公司所提出的‘大家来创新,黄铜变黄金’的口号意义所在。”

在鲁永上任期间,一项中国最大规模的超微细线生产项目进入实施阶段。2008年,露笑集团总投资5.5亿元的超微细线项目开工,其中一期工程从填土到投产,仅用了86天时间:2月取得土地,4月开工,6月投产,到12月底已经批量生产700多吨;而二期工程如今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整个项目完成后,预计实现销售15.8亿元,利税1.7亿元。“这将是中国最大规模的超微细线生产基地。”鲁永说。

虎口夺食

2007年的一天,80多岁的王有槐教授颤颤巍巍地站在了俄罗斯一艘轮船上,他不无感慨地说:“我一生都在研究这个东西,现在,露笑集团实现了我差点成为终身遗憾的心愿:老外能造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能造?”

王有槐教授所说的“这个东西”,就是露笑集团倾注5年心血、投资近5000万元资金研发出的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用涡轮增压器。

鲁永介绍,长期以来,全球船用涡轮增压器市场被瑞士ABB公司、德国MAN(曼恩)、日本三菱这三家全球500强企业垄断。中国每年十多亿元的市场,有90%左右的份额被ABB、MAN公司拿走。

事实上,涡轮增压器与露笑集团的主业——漆包线没有任何关系,但它是从小就热爱机械的鲁小均的一个爱好,一个梦想。“说句老实话,当时我发了愿去研究这个涡轮增压器,是有点‘不务正业’的。”

但是,当鲁小均真正进入这个项目后,才发现比登天还难。“300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被外国公司设置了专利保护,我们只能上,只能一个一个地绕过去。”

这一项目的困难,甚至让鲁小均的儿子鲁永至今都记忆深刻。“2002年,我还没读大学时,就知道开始上这个项目,直到我毕业后半年才告成功。”

在这近5年的时间里,露笑集团把行业中顶尖的专家如王有槐、张宏义、顾宏中等教授请过来,抽调精兵强将,先后组建了“绍兴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露笑动力机械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以攻克这一难关。每年将1000多万元“扔”到这个项目里,连续4年不见成果,鲁小均和研发人员都顶着巨大的压力。

“做漆包线的员工看到自己辛苦赚来的钱都在几年不产生效益的新项目上‘打了水漂’,

心里不平衡了,找我父亲抱怨的员工越来越多。”鲁永再一次看到了父亲的韧性,父亲当时解释:“我这不叫亏损,我叫技术投入!”

也正是在这样的经历中成长起来,鲁永对于科技创新有了更多的理解。在露笑集团已经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鲁永常常引用父亲的话说:“我鼓励你们成功,宽容你们失败,但绝不允许你们放弃!”

2006年底,露笑集团终于拿到了中国船级社颁发的国内首张民营企业船用涡轮增压器的“出生证”。在这4年之中,露笑集团经历了上千次失败的实验,“光其中一个部件,就失败了8次,花了20多万元。”

因为这一技术,露笑集团2007年就从跨国公司嘴里“虎口夺食”,销售额达到近亿元人民币,抢走了这一市场约10%的份额。而在2008年,这一份额更是扩大到20%左右。

截至目前,国家专利局已受理露笑集团19项专利,通过了“露笑”船用涡轮增压器的发明专利2项。此后,国防科工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纳了露笑集团提出的“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建议。目前,露笑集团船用涡轮增压器开始少量试验性进入军工行业,并正在紧锣密鼓地为生产“军工产品”而忙碌。。

创新有术

“不是每一个企业都需要创新。比如你是一个窈窕淑女,天生丽质,追求者众,又何必在自己的脸上涂脂抹粉呢?”鲁小均虽然只上过3年学,但其比喻却很传神。鲁永听到这话,常常会有新的思考:“需要厘清的是,创新必须是在自己专业的范围内进行,你今天搞制造业,明天搞房地产业,后天搞服务业,那不叫创新,那叫折腾。”

露笑集团认为,企业有三种:一类是产品供不应求的企业,只需用数量满足市场即可;一类是其产品在市场上已经接近饱和时,要用质量和服务来巩固市场;最后一类是服务、质量都做好了的企业,就需要谋划创新。

就技术创新的手段来说,主要是看整合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的能力。“比如我们要研发涡轮增压器,那么好,在这个领域内最顶尖的专家是谁?一定要把他们请过来。”事实上,无论是各种超微细漆包线的开发,还是涡轮增压器的研发,露笑集团都大量借用外部的科研力量为其所用。在露笑集团的合作名单中,有着上海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一长串名单。这种借用外部智慧的合作,露笑集团内部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叫“拿来主义”:“企业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快速发展的,我们必须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和顶级专家的力量。”当然,在别人已经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消化、吸收,进行二次创新,“杂交优化”,并小心地绕开别人的专利壁垒,也是露笑“拿来主义”的重要部分。

不仅如此,露笑集团还大力发动一线员工进行群众性的创新,为此颁布了《员工创新成果奖励条例》,设立了一百万创新奖。吴金保是机修班的一位老师傅,每天忙于各种机器设备的安装、检修和保养,工作量和劳动强度都非常大。但是,当他看着拉丝班的工人每天捣鼓着三、四百公斤重的线盘,在拉丝机上面翻上翻下,既不安全,又费时费力时,决心对这项工艺进行改进。经过数十个白天和黑夜的努力,他与其他工人师傅们共同完成了对翻盘设备的图纸设计和工具制造。当一名拉丝班的工人试着使用这种从未见过的翻盘机时,发现它既简便又安全,禁不住冲大伙高兴地喊:“就叫它‘吴金保翻盘机’!”于是,“吴金保翻盘机”便在露笑集团诞生了。

其实,在露笑,像这一类来自工人师傅的发明创造还有很多,有时是一个零部件,有时是对整机的改进。

“连续8年的快速增长,其主要推动力就是我们日益增长的自主创新能力。从2005年以来,公司每年新增产值的60%以上,都是由新产品贡献的。”不仅如此,其产品的研发也是“应用一代,储备一代”的。在一种新产品推向市场时,另一种更能代表未来技术的产品也已经成熟。这种技术创新的“超前性”,使得露笑集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掌握了市场先机。

今天,在分析露笑集团的成长秘诀时,鲁永首先想到的就是创新。他说,由于自主创新的产品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很快就能顺利占领市场,并稳居行业前列,“我想我是遗传了父亲这种大胆创新的基因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99371.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张鲁新:一辈子为了一条路上

原文地址:张鲁新:一辈子为了一条路(上)作者: 易水不寒修建青藏铁路,难!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和生态脆弱,这三大世界性难题摆在了世人面前,而青藏高原上长达546公里的多年冻土又是难中之难。作为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咨询组组长,张鲁新在他

童增:最后一道防线——中国人基因流失忧思录

童增:最后一道防线——中国人基因流失忧思录作者:童增 来源:新浪文化读书 > 纪实文学 > 最后一道防线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38450.html《最后一道防线》提出:非典可能是针对中国的

声明:《鲁永:传承“露笑”成长基因》为网友真旳没所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