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会是中国企业继续“走出去”的一个好时机。而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来说,这更是寻求与国有大企业、外资企业同台竞技的好时机。
2月25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带队的中国贸易投资促进团,沿着温家宝总理一个月前欧洲行相同的道路,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商贸洽谈采购为主要内容的“承诺之旅”。采购份额如下:德国100亿美元,瑞士3亿美元,西班牙3.2亿美元,英国20亿美元。2月28日,正身处欧洲的陈德铭甚至“突发奇想”,给商务部传回指令:迅速组建一支中国企业“投资团”,二赴欧洲四国。
另一个有戏剧性的表现是,就在出发的前五天,陈德铭在《华尔街日报》撰文表示,任何针对他国的贸易保护举措,不仅会损害对方,最终也会伤及自身;大规模的贸易保护措施,将使金融危机下本已严峻的经济形势更加困难。
“这篇文章,能够看出来它批评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这种不正确的潮流,表明中国政府的态度,并为我们的出口大声疾呼。”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张汉东这样解读。
在全球化深入每个人生活的角角落落之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却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悄悄抬头,美国经济刺激方案中“Buy American”(购买美国货)的条款尽管最终在提法上略微软化,增加了“不违背美国对国际协定承诺”的前提,但它仍有自己的市场。因为自由竞争的作用并非立竿见影,而贸易保护带来的短期利益却是能够很好地计算出来的。
正如WTO总干事拉米评论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具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但不抵触美国在世界贸易中承担的义务。”并没有确凿的事实表明,美国人要开始重蹈覆辙:上世纪30年代,美国以邻为壑,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外国商品进口关税,从而引起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报复。
但当今世界确实有些国家滥用了世贸组织所允许的“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贸易救济措施,把它演变成了一种贸易保护。“对于‘两反一保’,我们企业应该积极应诉,摆事实、讲道理,把真实的情况和理由与对方沟通。政府也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贸易预警’。”张汉东说,“但遇到真正国家行为的贸易保护,就需要政府出面进行交涉,甚至到世贸组织打官司。”
一些专家也表示,其实现在中国企业更需要关注的是产品的技术质量标准,积极提高产品质量、重视技术研发,正面看待世界各国消费者关注环保、生命、健康的诉求,不要动辄挥舞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给别人贴上搞贸易壁垒的标签。
实际上,这10多年来,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热点已经从“追求贸易顺差”逐渐转向了“走出去”。仅浙江一省,2006年的对外投资为3亿美元,第二年就飙升至6.06亿美元;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达到了8.6亿美元。企业并购、资源开发、设立研发中心、设立贸易窗口、设立生产基地,“走出去”全面开花。
一种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金融危机会是中国企业继续“走出去”的一个好时机。此时,国际资产价格缩水、部分领域政府审查放松。而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来说,这是寻求与国有大企业、外资企业同台竞技的好时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民营企业在国有资本以及外来资本的角逐中,常常处于被动位置,特别是在资源配置和优惠政策的供给上,落后于后两者。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宣扬同台竞技的自由市场经济。
中国高举“自由贸易”的大旗,与世界各国一道联手应对经济危机,这会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