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来说,今年春节总算过得安稳:全市经济数据全面回升,让他萦心多年的结构调整,也获得了实质性突破——2009年,绍兴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5.5%,新产品产值上升14.5%;而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8%左右,二氧化碳削减4%以上……绍兴已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有关目标。
望闻问切
调结构促转型
去年,也是春节后不久,采访张金如,这个绍兴的当家人眉头挽成了疙瘩:“绍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作为浙江经济外向度较高的地区,绍兴“先下海者先呛水”:几家大型企业先后停产,相互担保的资金链断裂,危机一触即发,首次出现工业生产、效益和出口等多项指标负增长,经济指标全面下滑。
困难面前,绍兴市委、市政府没有退缩:“危机对我们来说,是一场‘大考’。通过‘大考’去发现问题,补齐‘短板’,绍兴经济就能产生新飞跃。”张金如打了个比方:“冲击没来时,绍兴的企业就像呆在舒服的暖房里。外界风云已起,不少人浑然不觉。政府号召转型升级,可企业并不积极。冲击寒流一来,大家都被迫下水冬泳。虽然经历了刺骨的寒冷,但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下水冬泳,首先要摸清水性。绍兴从上到下开始认真反思——
外贸依存度高、产业层次低、企业求大不求精、结构性矛盾突出、行业过度集聚、产品结构重复、管理粗放……深层次原因被一一挖出。
经过仔细的“望闻问切”,调结构、促转型被绍兴作为主攻方向。
转型升级,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必不可少。市政府出台《意见》,规定“新办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电子商务企业,给予项目设备投资额10%以内的资助”、“新建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纳入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景区项目,按实际投资额的1.5%给予贴息补助。”
在这项政策中,财政扶持或鼓励项目多达44小项,涉及发展服务业、自主创新、工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引进创新人才七大领域。
转型升级,理念先行。市委、市政府组织干部“打起背包”深入企业一线帮助老板们梳理转型升级的思路。市委书记、市长率先垂范,既是战斗员又是宣传员。同时,绍兴还通过媒体宣传、座谈会、研讨会、讲座等多种形式,让转型升级的理念深入绍兴企业的各个角落。
作为中国最大的纺织基地,绍兴长期以来存在“一流设备、二流技术、三流价格”的短腿。“冲击发生以前,绍兴县纺织利润率只有3%,跟银行的存款利息差不多。这样的效益,被冲垮也就在所难免。”中国轻纺城创意产业服务中心主任吕瑜洁感慨。
转型升级离不开企业的自觉行动。外界的“寒流”,政府的呼唤,原本在价格泥潭里混战的纺织企业彻底苏醒了。以往只重制造的绍兴纺织开始走上新生之路:除了技术上继续攻关创新,更向设计、营销这条“微笑曲线”的两端进军。
绍兴还通过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使调结构、促转型有所依托。嵊州市建起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构筑集交易、仓储、展示、科研等为一体的现代化专业市场群,并投资1200万元组建电子商务平台。绍兴县设立“零起点创意工作室”,对纺织、服装学院毕业生和其他专业人才在该县创意产业基地注册并实质性运行的,给予一年内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和办公设施的优惠。
从过去一代代都靠替换机器完成产业升级到现在用设计和营销去升级,从追求“量变”到追求“质变”,绍兴人的经营理念和经济质量均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补齐短板
且看红枫出绿坡
走进绍兴县创意产业大厦,一块崭新的牌子已经挂上:中国纺织创意产业服务中心。这里已经悄悄集聚了数十家设计工作室,不少轻纺城的商家已经闻讯前来。2009年的纺博会上,绍兴县一连举办了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中国职业时装设计师创意设计大赛两项国内顶级的创意设计大赛。绍兴纺织“变洋了”。
冲击过去,原本只做领带的嵊州,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很多相关产品:家纺,丝巾,服装……终端产品大量出现;而经营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只在嵊州埋头生产等经销商上门取货,变成主动出击,“巴贝”等最早开始创牌的企业,已经到全国各地进商场、设专柜、开品牌店,扩大营销网络。
“虚胖”到“瘦身”,冲击让绍兴经济改变方向,迈向更健康的发展之路。
不但不虚不胖,还要不喘不咳。冲击给了企业最深刻的教训和启迪。一味做大、盲目扩张、粗放管理的老观念受到了一次彻底涤荡。
最为艰难的日子里,一些纺织企业仍在拒绝订单。“七色彩虹”在金融危机后,销量锐减。但面对低端订单,这家对美出口最大的中国针织面料供应商咬牙说“不”。现在,公司自主研发的“大豆纤维”等面料,卖到了60多元一米,而普通面料售价每米仅为10元左右。
“粗放等于下放,质量等于增量。”现在,更多的绍兴企业目光铮亮地盯着企业的运行质量,“精细化管理”成为最时髦的企业规则。“我们今年生产150万台液晶屏,每台能从生产过程中省下10块钱,就是1500万利润!危机中我们看到,倒闭的企业不是不务正业,就是管理松散。这都是警示!”浙江贝力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光荣说。
“莽莽白雾终归去,且看红枫出绿坡。”绍兴市长钱建民保持着惯有的豪迈与清醒。他说:“目前,尽管发展质量明显好转——规模以上企业比重增加了,一些低档的产品消失了,营销、设计、技术、设备,都有很大进步,但绍兴还有很多的地方值得反思,绍兴转型升级的路还很长。”
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体更健
这种清醒,是绍兴领导层的共识。
“如果仅仅只是补齐‘短板’,那么这次我们交的学费,就太昂贵了。我们要从冲击中切实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未雨绸缪,将绍兴未来发展的基础夯得更实。我们不但要彻底摆脱危机,还要让危机不再重演。”张金如的目光透着坚毅。
“在具体途径上,一是培育战略性新产业,创建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建设大集群,引导绍兴原本的优势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发展。这是对传统产业提升的关键。”张金如又打了个比方:“这就像脱掉原本穿在身上的旧棉袄,换上更轻更好的新棉袄。”
确实,“换棉袄”正成为眼下绍兴企业的一致行动。曾被很多企业看做发展“紧箍咒”的节能减排指标,2009年终于超额完成:绍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8%左右,化学需氧量削减3%,二氧化硫削减4%以上……
冲击,让绍兴对“做大”有了更深的了解:只有有质量的“大”,才是真正的大!
“一味追求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在绍兴已没有市场。企业已经自觉行动,把更优质作为未来发展的首要条件,过去那种一味求大的经营,是一去不复返了。”市长钱建民翻着手头的一摞报表告诉记者。
对未来产业走向,绍兴市规划出了现代纺织、现代机械电子、现代医药化工、现代节能环保和现代食品饮料五大主导产业。冠以“现代”两字,“绍兴制造”便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做大,需要大的平台。一幅更大手笔的环杭州湾的滨海新城蓝图,已经开始描绘——
从平原走向大海,绍兴滨海新城,被看成绍兴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总规划近500平方公里的新城,环绕杭州湾,整合原有的绍兴县滨海工业园区、袍江工业区、上虞杭州湾新区,共造一个新的发展大平台。未来的嘉绍跨江大桥,直接延伸绍兴制造的运输半径;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为主的产业布局,更先进的配套设施,更先进的建设理念,未来新城,不仅是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也将是一个充满江南美景的现代化生态新城……
府山、塔山、蕺山,三山围绕的绍兴城,在春日阳光下,生机勃勃。冲击的洗礼没有使它蒙上阴影,经受风雨后重新出发的绍兴,更加自信,步伐更加轻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