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5年,温岭团市委、温岭青年企业家协会对下属各镇(街道)的部分民营企业做了专门调研走访,发现在1000多家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中,60%~70%的企业家将在10年内步入交班期。“富二代”面临重重褒贬争议之外,他们与浙江40余万家民营企业命运的结合却愈发步入敏感的关口。
5年过去了,10年的期限只剩5年了。一批刚走出大学校门的80后一代,当他们开始接收由父辈苦心创立的企业时,身份开始转变成企业的掌门人,也有人称他们为“民企二代”。
但是,他们愿意“接班”吗?
未来企业家:接班时无奈,接手后努力
“我回来接手企业,其实有些无奈。”今年28岁的苏彬2008年1月份从美国念完大学回到温岭,现在的身份是温岭大溪镇日德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目前,这家公司共有80多名员工。回国之前,他在美国一家家具公司从事销售工作,待遇还算可观。
苏彬说,在接手企业之前,父亲没有跟他商量,只是一个电话“命令”他回家。“接到父亲电话时,我就愣了,因为之前压根就没有想过要回家接过掌管企业的大旗,说实话,我很彷徨。”苏彬回国后的第二天,就开始跟在父亲的身后,了解和熟悉各个部门的工作,半年以后,正式升任公司掌门人。
作为家里的长子,苏彬从没有想过自己未来要回温岭,接手家族企业。高中就在美国读书的他,在当时就琢磨将来自己要开辟另一片天地,他觉得自己在国外经受锻炼才是最开心的事情。而接班家族企业,对他来说则是对自己创业意志的磨灭。
但最终他还是回到了家族企业,原因就一个:心疼父亲。父亲年过五十,太辛苦,去年的金融危机影响甚深,这让他最终选择回到温岭。苏彬的弟弟还在校念书,作为长子,他必须负起责任。
同样在大溪镇的三星水泵厂总经理陈坚已经接手家族企业10年了。10年前,刚从大学毕业的陈坚也不太愿意从父亲手中接班管理企业,尽管当时只是一个仅有3个员工的家庭小作坊。“当时年轻气盛,总觉得读了大学以后就应该有一番自己的事业。”陈坚说。
10年过去了,陈坚的企业从3个员工到目前的100多人,可以说陈坚随着企业一起成长,因此他对于接班问题的看法也在这10年中有了较大的转变。
“尽管在接班的时候,有一定顾虑,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我也渐渐融入到这个环境中,总是希望企业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陈坚说,目前公司有这样的规模,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种表现。
二代接班人,逐渐进入政府视野
应该说,年轻人脚下的道路和前途,本来都属个人选择。但在温岭,二代接班人的群体状况,随着2005年底的一份调研报告,逐渐进入了政府视野。
而在过去的5年中,“民企二代”在社会公众的眼中可谓良莠不齐。作为工业强镇的泽国镇,两家在上世纪80年代同时起步的公司,就因为企业接班人的素质差异,5年里的发展方向截然不同:一家有位能干的“少总”,任总经理后致力提升产品质量并推动出口,产值连年翻番;另一家企业的接班人则沉溺于赌博,甚至以公司名义到处坑骗,企业多年止步不前……
“接班问题必须正视,这样的情况多了,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温岭团市委书记王剑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
但是来自多方面的原因,民企二代对于接班似乎并不“感冒”。很多“民企二代”个性鲜明,不愿接受家族企业,宁愿自己去创业;也有企业家父亲不愿儿女过得像自己一样辛苦,主动收缩战线;而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重大关口,因子女见识、能力有限导致无法接班的也不少见。同时,由于种种原因,由职业经理人全面打理企业的做法,在温岭当地并不现实,职业经理人的信用并未建立,把企业完全交出,老板不放心。
2009年8月,温岭成立了由73名富二代组成的“未来企业家创业俱乐部”,俱乐部由温岭青年企业家协会牵头组织,会员资格有两项要求:其一是32周岁以下的温岭青年(包括外地在温创业青年及在外创业的温岭青年);第二是子(女)承父业的温岭企业接班人或者是创业两年以上的温岭青年。
“其中有初创型企业的创业青年有8位,余下的都是企业家接班人,或已接手或正准备接手,基本都是‘80后’,最小的才22岁,最大的也不过32岁。”温岭市青年服务中心主任、俱乐部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丁世前告诉记者。
丁世前表示,创业俱乐部主要是富二代企业家之间相互促进的一个平台,“他们可以借此实现信息交流,可以一起去拜访一些成熟企业,还可以一同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与协商,总的目的还是希望稳定和促进温岭本地的民营经济。”
如何成为合格企业家
以“未来企业家”命名的俱乐部,主要还是想唤起这些年轻人的身份意识。
“他们都在企业里担任副总或老总,社会对他们有要求也有约束,强化‘企业接班人’这个身份的认知感,对他们有积极影响。”丁世前说,在很多人眼中,“民企二代”还是个贬义词,他们似乎整天都在花天酒地,事实上,勤奋工作的人才是主流。
俱乐部有意识地组织交流,讨论社会责任,不少会员还提出去做慈善事业、建学校,尽力为社会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很欣慰,俱乐部基本起到了预期的作用。”苏彬说,很多个人很难解决的问题,通过俱乐部会员之间的相互探讨,问题就会变得简单。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家?如何与其他的管理层搞好关系?面对成长之路的种种困惑,会员们更加发奋学习。
不管是已经掌管企业10年之久的陈坚,还是初出茅庐的苏彬,他们都感慨:“管理企业,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曾经,看着父母每天从早忙到晚,他们都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等回来“上岗”后才发现,老总原来不好当,原来以为只要制定一套制度就能管好企业,现实中完全不行。“我现在最头疼的就是自己怎么做,才能有总经理的样子。”苏彬说,在面对有丰富经验的公司中高层管理成员,总怕别人说自己太嫩。
而俱乐部,正成为他们学习成长的助推器。“在俱乐部里,会员不是被动参加组织活动。我们每个月都安排他们到青企协会成员企业参观,与企业家交流;或者组织他们去温州看企业的文化建设,听老总讲课。他们想法活跃,求知欲强,常常提出很多新要求和新课题。”丁世前说,年轻一代的企业家在掌权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之前无法预料的问题和困难,俱乐部会安排丰富的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公司。
“既然已经接班,我总是想为公司的未来谋划自己的打算。在外人看来,我很风光,其实累不累只有自己知道。我现在感觉,要做好企业,必须要让所有的员工把工作当成事业,而对我来说,事业其实就是社会责任感。”苏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