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经济学家魏杰】
近1/3的浙企进行科技转型
科技新浙商的崛起,为浙商的经济创新打开了一条思路。
对于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们来说,30多年的财富和经验的积累,骨子里的勤奋和大胆,让他们在科技创新上拥有天然的优势——
浙商有钱。新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浙商前期积累的财富这时候派上了用场。
浙商很敏感。他们以市场为主题,对于技术产业化的敏感性很高,能最快实现科技转化。
浙商懂市场。他们此前建立的巨大的销售网络,在企业转型之后,能最快时间让新科技产品进入市场、进入百姓生活中。
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之后,以浙江商人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失去了1998年之前的先发优势、和低廉劳动力带来的价格优势。这让浙商不得不痛定思痛,在科技创新领域,杀出一条新路。
所以,浙商,是被逼上技术创新之路的。
然而,通过科技创新转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我调研的结果来看,有近1/3的浙江企业,正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转型。他们中,只有20~30%的人可以活下来、笑到最后。
【国家科技部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
他们是开放的知识型人才
科技新浙商,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这样的转型,关乎企业的生与死,是一种自然过程,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举例来说,当依靠低廉的人力成本、环境污染、大量消耗资源获得利润的企业逐渐难以支付这些成本的提升时,就自然而然会寻找转型。
浙商的优势在于:他们对市场机会、需求的识别,是独特的,它能发现新的市场需求机会,并迅速进入。
我注意到,这次获奖的科技新浙商中,多数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不少曾出国留学过。他们成年后,正好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们接受的是开放的教育;他们的视野更开放,他们带着国际上最新的技术和思路来创业。
这是科技新浙商的一个特点:他们中,更多是知识型的人才。
新一代浙商、正在转型的浙商,有三个特点:他们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不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了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市场开拓模式的创新;他们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他们用知识和智慧来创造财富。
【浙大经济学家史晋川】
让沙丁鱼动起来的“鲶鱼”
我注意到,这次的科技新浙商们,或者本来就是高科技型人才创业,或者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直接接触、掌握了最新技术。他们是浙商群体的新生力量,是一种增量,是让沙丁鱼起来的“鲶鱼”。
这样的增量很重要。他们的成长、壮大,可能让传统浙商们的“存量”发生结构性的变化,非常值得庆贺。
然而,我更关注的,是传统浙商,他们是存量、是沙丁鱼,浙江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传统浙商是微观基础;他们在浙江企业中的比重很大,他们怎么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次评出的科技新浙商中,有几位传统行业中的科技新浙商,他们的经验,对当前的浙商群体更有借鉴意义。
目前来看,高科技企业在他们发展的初期,技术尚未成型、产品尚未标准化,所以对规模经济的要求不大,也难以发展规模经济;在这样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分工体系,传统浙商有时候不一定要自身从事科技研发,如果可以在这样的新分工体系中占一席之地、找到新的定位,也是一种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