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电器全线亏损中,中国企业或许可以从本土市场需求、生产线整合、差异化竞争以及业务模式调整等方面获得启示。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日本电子消费类企业遭受重创,日本9大电子企业中的7家企业(日立、松下、索尼、东芝、富士通、NEC和夏普)在截至2009年3月的财政年度中都将出现亏损,合计税后净亏损预计将达223亿美元。
分析其亏损的原因,有两类因素构成:由“次贷”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经济构成的宏观环境,企业在业务结构与生产布局上的失利构成的微观环境。(见图一)
从日本电器企业的亏损事例中,以下几点启示值得我们国内企业思考和借鉴。
回归中国市场,发挥本土优势
寒流当前,各日系电子公司都将基本面良好的中国市场视作发展良机。虽然外部形势和内部策略正在发生变化和调整,但中国依然是索尼集团最大的潜力增长市场;面对巨额预亏和经济不景气,索尼只有加大在新兴市场的投入,才能获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长。同样遭遇巨亏的松下也将继续努力加大对中国的市场开发。连这些日企都日益重视中国市场,国内企业更要重视本国市场。道理很简单,中国市场整体来看是比较健康的,规模也足够大,政府庞大的经济刺激和内需拉动计划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本国企业在中国又拥有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
目前,已经有敏锐察觉市场变化的企业在开始回归中国市场。在销售下滑及PC行业动荡的情况下,联想集团的管理层做出重大调整,威廉·阿梅里奥离职,联想创始人柳传志重新出山,担任公司董事局主席,而杨元庆则重新担任CEO。在管理层变动的同时,联想的发展战略也做出重大调整,国内市场将成为重点,联想把国内市场视为重新崛起的最大希望。
加速重组,整合生产线
加速重组,通过并购等方式来改变经营状况。同时,调整生产线,以最大可能地降低成本,压缩开支,实现更为合理的产能布局,以应对持续的消费低迷。在过去经济增长迅猛的时候,国内企业大都采取“产地销”模式,在各地重复建设工厂。一旦经济低迷,这种模式带来的弊病马上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工厂布局过散,导致综合利用效率低下,相当一部分工厂开工不足。
整合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企业内一部分工厂的裁撤关闭,实现“生产集中化,仓储本地化”的内部整合。比如,2月6日英特尔宣布关闭上海工厂,将把浦东的封装测试业务合并到成都工厂中。
第二种是企业并购带来的双方制造工厂的合并裁减,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的外部整合。比如,被松下并购后的三洋,原有的白电、半导体等业务可能被完全整合。在工厂整合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技术互补与渠道共享,以提升整体盈利能力。
另外,中国企业还应该突破中国制造的思维限制,积极向综合制造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和其他国家转移,以获取更具竞争力的成本优势。
走差异化道路,避免同质化竞争
技术领先,走“黑箱”模式,确保持续优势;避免在经济下滑的阶段,面临残酷的同质化竞争。作为GP3计划的一部分,“制造导向”的松下,提出要加强“黑箱”技术以确保产品竞争力。“黑箱”技术就是那些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技术,包括知识产权,用难以被对手复制的复杂材料、工艺和技术知识制造的产品。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汽车销售低迷,比亚迪汽车旗帜鲜明地开发推广新能源汽车,丝毫没有感觉到冬天的寒意。
调整业务结构,寻找新的高增长、高利润业务
打开日本电器企业的成长记录,人们会很轻松地浏览到过去日企所走过的由技术相关产业开始疯狂“圈地”扩张的历史。但日本电器企业日益走低的业绩,说明了日系电器已经没有强势的业务主导板块作支撑,或者说原有主导业务正在被稀释。
经济周期自有其规律,繁荣与衰退都不可避免。执着于单一业务或固守传统业务,都不是对抗经济危机的最佳策略。从这个角度讲,企业要时常运用“波士顿矩阵”(用来分析企业产品组合的方法)或“通用矩阵”(把企业内外部因素结合分析的方法)等管理工具检核自身业务,找到一个动态的可持续的业务组合,以实现更为稳健与良性的经营业绩。
松下于2008年年底宣布并购三洋,与其说是两个企业的合并,不如说是松下对新兴业务的扩张。对于松下电器来说,目前在电子元器件、等离子屏、压缩机等领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但是松下在电池、液晶面板等领域尚需取得突破,而三洋在锂电池、太阳能电池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和巨大产能,恰好弥补了松下这一短板。新兴业务的发展,能够提高企业整体盈利能力。
(作者为资深管理咨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