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真实的交易:提高生活质量的通俗经济学》
书名:真实的交易:提高生活质量的通俗经济学
作者:綦彦臣
书号:978-7-111-29905 – 9
定价:32.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以经济学原理为依托,以日常生活为分析对象,向读者揭示:其一,经济学本身就是普罗大众的消费品;其二,交易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人的一切行为皆可用“交易”一词来解释;其三,信息质量决定着交易质量,也决定着每个人的生活质量。
在现实分析方面,力图向读者说明自我交易、与他人交易、与国家交易等一系列问题的真实性,让读者重新审视生活本身。通过重新审视,提高自己把握信息的能力,从而增殖财富、改善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本书在通俗叙述中,借助中国民间俗语来诠释经济学原理,并精选经典历史案例与文学故事,来衬托主题叙述,大大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本书还有两大特点:其一,大量个案源于作者实地调查,真实可靠;其二,内文图片均系作者原创,生活气息浓厚。
【作者简介】
綦彦臣, 曾于1997年3月至1999年3月任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2007年初,入选《2006年百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名单》。著有制度经济学通俗读物《资本主义的另一条腿》(天津社科出版社,2004)、励志小册子《弱者的智慧》(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同名博客 http://blog.sina.com.cn/cheemyee
【推荐语】
綦彦臣可能是国内第一位提金融反危机警告的人,他对金融安全、资本市场与监管、危机处理、国外经验教训、IMF功能都具有比较研究优势。
—— 著名经济学家 畅销书《生活中的经济学》作者 茅于轼
经济学是学术象牙塔的明珠,也是百姓日常用的东西。作为后者,其实比前者更稀缺。从来学问深入浅出,要比深入深出更难。这是一本百姓生活里的经济学著作,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 张鸣
序 我为什么愿意推荐这本书
茅于轼
我认识本书的作者差不多有十五年的历史。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涉及的领域很广,但多半跟经济学有关。在这本书中他自称为半个经济学家。大家也许会奇怪他另外半个是什么。我觉得他的另外半个可以称为杂家,既有政治,又有历史,还有各种新奇的想法——不好归类的想法。所以不得不称为杂家。他又是一位特别有创造性的作者,他的思想没有边界,但有追求真理的动机。为此他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所-爱华网-以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学者。在这本书中,他用最通俗的方法叙述经济学的基本道理,特别是关于交换的知识。
我认为现在主流经济学虽然成果累累,但是对于交换的讨论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交换的认识停留在很肤浅的程度,一般人不懂得交换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也不去想,一旦交换停下来会有什么样的灾难。比如说,灾荒大批饿死人并不是缺粮,而是缺市场,是因为没有了交换。相反地,近二百年来全世界的财富如此迅速地积累,科学如此地发展,归根结底是交换的功劳。换句话讲,如果没有市场,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綦彦臣在本书中就交换作了进一步的讨论,他用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交换。这个角度是过去被忽视了的。他的这本书是一本独立创作的书,跟现在市面上许多抄袭的作品完全不同。阅读这本书能给人以新的知识。读者看了它不会感觉上当。我想补充的一点是,交换背后的社会学意义。交换是两个人之间的事(书中所说个人和国家做交换,其实国家的背后还是人)。它没有区分这两个人有什么不同。所以他们是完全对等的,是完全平等的。如果交换使某甲赚了一笔钱,那么某乙也能从中赚一笔钱。所以市场经济是以人与人平等为前提的。这里-爱华网-不存在人剥削人,或者人被剥削的可能性。剥削只可能发生在人与人地位不平等的时候。市场安排使人与人的关系成为双赢。这也解释了何以交换制度一直到19世纪,随着人权的被确认而逐渐确立起来。在此以前人与人不平等,特权横行,市场得不到发展。这个分析也说明了中国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在哪里。我愿意以一个经济学家的身份向大家推荐这本书。2010年1月10日,写于北京,南沙沟一位小资手头有点儿闲钱,存在银行里,利息收入太低,他想买点儿基金与股票,这样可以多赚一些钱。但是,从银行取出钱来买基金和股票,也很有可能赔钱。钱,是存银行还是买基金和股票?这位小资心里一直在掂量。过了不短的一段时间,他才下定决心买基金和股票,并投入大量的时间从电脑上看行情。外人看来,这个抉择很容易,但对小资本人来讲,却是个并不简单的抉择。最后的抉择是自我交易的结果。一个人想做什么事儿,首先得说服自己。这个说服过程,就是自我交易的过程。假定基金和股票的行情不太好,小资想把它们卖出去换回现金,他就得与别人做交易。可见,自我交易与互相交易是存在间接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很容易理解,因为不仅买卖基金和股票如此,就连去商场、坐公交、打出租、买青菜,乃至交电费、订报纸,无一不是。理解自我交易就相对困难一些,然而自我交易又是所有交易的起点。国家鼓励人们之间的交易,人也要与国家做交易。人与国家之间的交易,充分体现了国家作为文化共同体,为生活在其中的人提供利益的特点。中国古代的贤哲们对这一点非常清楚,比如《周易》的《系辞传下》有云:“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汉语里的“交易”一词,就出自这句话。其中“市”是国家为交易者提供的一个场所。汉语里的“市场”一词,也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同时,国家不仅为交易者提供场所,而且还会从中收取一些费用,以便更好地维持秩序。于是,人与国家之间的交易就产生了。在此多说两句:《周易》最初不是纯粹算卦的书,而是一本政治原理指南。它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所谓“经”,是基本原则的简单列示,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易经”,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传”的功能是对“经”作出解释,相当于一部法律的实施细则。回到我们开头说的小资买基金和股票的问题上来,无论自我交易还是与他人交易,总能与国家产生联系。比如,买卖过程中要纳税,是人与国家之间的交易。再比如,股民们赔了钱,心理承受不住,在网上发帖要求国家救市,国家会作出某种反应(如调低印花税),也是人与国家之间做交易的例子。国家在交易中,虽然也获取了大量利益,如财政收入,但是它的本质仍不以赚取利润为主要目的,而是向社会提供效用。它“生产”一系列的制度与道德规范,为生存在其中的人们提供便利,这叫国家追求效用最大化。国家追求效用最大化,来自于家庭内部交易的启示。家庭内部交易主要谋求长期利益,如父母省吃俭用供儿女完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学习过程。经济学称其为人力资本形成的过程。在中国文化环境中,“交易”一词贬义化色彩较重,好像一说“交易”就是见不得人的事情,至少是不正当的。比如,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关于“交易”一词的引申解释是贬义的,其例句为“不能拿原则做交易”。再往前追溯,1980年版的《汉英词典》对于“交易”一词的解释也有“不能拿原则做交易”这一例句。众所周知,以否定形式出现的句子,是带有戒律性质的。可喜的是,中国进入市场经济阶段后(尽管还不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交易”一词出现了往中性化发展的趋势。如果我们站在中性化的立场上来看“交易”,就不难发现:交易,无所不在;交易,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当然,交易也有质量高低之分。高质量的交易能够提高交易者的生活质量。高质量的交易不仅为交易者提供了良好的收益,还提升了交易者的个体品位。又是什么决定了交易质量呢?是信息质量。信息质量又不仅仅指交易者得到的信息的可利用程度如何,更指交易者把握信息的能力。比如,上面所说的《周易》与《易经》和《易传》的关系,是一个既定的信息,自古以来就有,不存在本身的质量问题。是否能够高质量地利用它,则在于交易者的把握能力。自称“易经大师”的人,甚至连古文都读不通,也搞不清《易经》与《易传》的关系,但愿意听他指导命运的人则稀里糊涂给了“易经大师”卦钱。因为他们根本就没能力检验所谓的“易经大师”是否懂古文、是否能把《易经》与《易传》的关系简要地讲出来。这种情况叫做信息不对称。在交易中,总是拥有相对充分、把握信息质量高一些的一方容易获利。“易经大师”虽然不懂古文,也不知道《易经》和《易传》的关系,但总比普通求卦象者对《周易》了解得多,甚至时不时会冒出几句文言文来。交易双方的信息越对称,交易越可维持双赢的局面,这就是交易需要加大诚信因素的原因所在。特殊的情况也有,如赌博,越是信息不对称就越刺激,信息量少、质量低的一方越愿意投入,好像自愿往信息量大、质量高的一方白送钱似的。这是因为赌博的本质是效用超过利润的活动,人们愿在其中体现自己的决断力、胆量,即它与赚取利润一样,是一种个体价值的实现方式。效用最大化是交易过程中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效用的本质是愿意放弃短期利益来谋求长远利益。“交易”中性化后,它逐渐成为更清晰地进行观察这个世界的窗口。本书附赘作者写的两篇书评,其一是2004年5月为茅于轼先生《经济学的智慧》一书做的序言,名曰《他不会拉上窗帘说话》,年青一代经济学家给老前辈的书写序,本身就是段学界佳话;其二是2009年8月为陈志武先生《24堂财富课》写的书评,名曰《富兰克林之后的第二个例外》,此文应其出版策划人之请撰写,但因为我素来对陈教授的文章是能见必读,因此自觉此文不算应付之作。附于本书,算是给读者提供点消费者剩余吧!綦彦臣2009年9月30日定稿于绵逸书房
|!---page split---|
序 我为什么愿意推荐这本书茅于轼
前言 给“交易”一个中性身份
第1章买房投资买车炫耀——人为什么要和自己做交易
1.1股市赔钱的细账
1.2二者必居其一的抉择
1.3救市背后的经济学道理
1.4把我卖了吧
1.5请客是件不容易的事
1.6“70后”的炫耀有意思
第2章选择快乐享受危机——现在交易未来的原因何在
2.1爱打包的就节俭吗
2.2去球馆还是去医院,这是个问题
2.3旅游一定花一堆钱吗
2.4富和尚取不到经,股市上赚不到钱
2.5咋回事:给工人涨工资,还是老板主动的
2.6都是危机送来的福分
第3章世事如棋人情非纸——人为什么要同他人做交易
3.1令人不爽的一串谚语
3.2圈子总是有成本的
3.3为什么会出现“勉强聚会”现象
3.4理外法外,不乱才怪
3.5滥用信任,必然双输
3.6人寿保单何以“不保险”
第4章改变模式心态创富——商业成本何以优于人情成本
4.1小业主宁愿借高利贷
4.2人情也有不同价位
4.3不该被遗忘的“筋筋”
4.4“心态学”是什么东西
4.5学会道歉很重要
4.6改变圈子等于创造财富
第5章国乃市场民沾其益——人为什么要和国家做交易
5.1国家就是一个大市场
5.2国家主要生产制度与道德
5.3卖官起初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
5.4三流市场管理者的尴尬
5.5摩的,存在的理由很充分
第6章汇率有趣危机无底——国际贸易怎样影响百姓生活
6.1贸易能让国家和人民上瘾
6.2“解放思想”让人活得更好
6.3货币碗里的饭粒
6.4黄金,黄金,还是黄金
6.5小资阶层:巧妙利用心理账户
第7章教育投资须算细账——为什么家庭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
7.1爱,也是一种交易
7.2“全民高考”发生的原因
7.3心肝宝贝变成家庭赌注
7.4上大学,究竟值不值
7.5涨学费不如取消差学校
7.6新家教——勇敢者的冒险
第8章家庭学问既深又浅——通俗经济学为何大有效用
8.1家庭治理真的不简单
8.2反危机的中国家庭经济学
8.3会治家比“会说话”更重要
8.4夫妻之间的“炒饭合约”
8.5富了,离了,这是怎么了
8.6代沟,绝不能是鸿沟
第9章 个人事业团队分红——为什么效用和忠诚可以进行折算
9.1荣誉是可以换钱的
9.2杀进汴梁,夺了王位
9.3评价机制的“大块吃肉”原理
9.4商业团队里别耍心眼儿
9.5“小脚老太悖论”与员工收益
9.6信仰,是一种交易体系
第10章包装权力安全定价——商家是如何利用信息优势赚钱的
10.1羊毛出在“牛”身上
10.2“上帝”给的财富在垃圾里
10.3危机扩散出更强烈的市场信号
10.4口红和烟斗的关系
10.5鹰吃鸡,人吃鸡,谁能吃到最便宜的鸡
第11章众说纷纭总有一真——如何打破经济学家制造的信息壁垒
11.1教授为什么该领着学生吃麻辣烫
11.2粮换房:并非乌托邦
11.3比干的心,乔卡南的头
11.4这是一个需要互相搀扶的世界
附录
后记一定要做到神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