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总投资115亿元的华峰集团尼龙66项目与温州市政府签订框架协议,落户大门临港产业基地。该项目一期投资40亿元,年产25万吨尼龙66产品。
逆势而上捕捉机遇,温企用大手笔的投资拨开阴霾,成为金融危机下“温州力量”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报告样本
逆势投资,我们敢上
逆势投资,会不会是一大“冒险”?
两年前,华峰集团就瞄上了尼龙66的发展前景。然而随着去年金融危机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当年初巨额投资的尼龙66项目摆上董事局会议的议程时,众人无不担忧。彼时,金融危机带来的外围振荡正在加剧,原材料价格暴跌,市场迅速回落,企业要维持盈利已属不易,谁还敢上马新项目。
但董事局主席尤小平力排众议:“大家不敢上的时候,我们敢上,就有机会。”
尤小平把“在低谷中培养新产品”视作最好的时机。不仅如此,在尼龙66项目拉开“前奏”之后,一批新项目紧随而至,合奏出投资交响曲。
15万吨聚氨酯革用树脂技改项目即将试桩,意味着华峰进一步做强做专做深聚氨酯主业;与德国普恩公司合作投资聚氨酯保温材料项目,聚氨漆、高端胶水、TPU等项目部分已投产;今年年底,华峰普恩聚氨酯有限公司、上海华峰铝业股份公司两个注册公司将完成基建,总投入10亿余元……
尤小平的大胆,绝非一时之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时,华峰反其道而行之,连续上马聚氨酯革用树脂和氨纶项目,最终成就当下在国内市场上独占鳌头的生产规模,并一举颠覆国外氨纶的“贵族”价格,成为目前国内最大、世界第三大的氨纶生产企业。
“多年在市场风云跌宕累积下来的财富和经验,让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危机。”尤小平说,逆势下他们思考的,不单是如何应付短期风险,更多的是如何借势寻求产业优化升级、结构整合调整的途径。
因此,危机并没有阻挡华峰加大投资的步伐,反倒促成华峰放手一搏,争得柳暗花明的先机。今年前三季度,华峰集团销售额同比增长7.8%,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06%。
报告分析
温州力量,强势推进
逆势中,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以华峰集团为代表的一批温企,正以逆势下的坚定投资,演绎率先突围的信心和底气。
这一信心,源于政企联动、克难攻坚的“合力”。
年初伊始,市委、市政府就把2009年定为“企业服务年”,并确定16条“拓市场、保增长”的扶持政策惠及企业;为解企业融资的燃眉之急,政府启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企业面临市场压力,政府出手纾困,以专项资金扶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这一底气,源于创新强工、转型升级的“实力”。
今年以来,我市已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和技术中心33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1家。不仅如此,温州传统产业早已开始迈上转型升级的征途,一大批光伏、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已在温企的积极筹措中落地,集聚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合力”与“实力”,构筑成逆势中强劲的“温州力量”。
这股力量,率先在沿海产业带上迸发。前三季度,沿海产业带已累计完成重大项目建设投资85.9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78.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7.7%,新增建设用地6809亩。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至9月底,沿海产业带共推出“招拍挂”产业用地2887亩,引进产业项目70多个。
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2个重点工业项目已落地;在乐清,中欧船业10万吨级船舶制造项目,一期工程7.28亿元投资已基本完成,风电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前期工作已着手进行,华安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年产3200辆应急汽车项目正开展可研和环保报告编制;在洞头,杨文三期物流基地正在进行堤坝施工和地块回填;在瑞安,江南物流园区作为全省唯一的省市共建物流项目,一期已完成立项和规划选址审批,现正开展环评等报告编制;在苍南,该县引进中国新城市公司共同开发建设的“台北小镇”,已签订基本协议。
报告启示
逆势而上寻先机
温企把金融危机看成“硬币的正反面”,硬是在逆势中集结出一股强大的“温州力量”。
金融危机,只是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殊节点;而转型升级,才是产业真正的发展命题。温企在逆势下敢于投资、善于投资,正是依托多年来历经市场风云积累下的宝贵财富与经验,凭借对政企联动、克难攻坚的信心,手握创新强工、科技研发的实力,让目光掠过危机,定位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图景。
所以,有温企说:“投资,还仅仅是一个开始。”更多的温企已转过身去,用埋头的姿态酝酿一场产业转型升级的蜕变,用沉着的蓄势等待飞身一跃的机会。
稳步回暖的工业项目投资,让我们欣喜地看到温企迎难而上的转身之旅——从追求短期利润向重视企业长远规划发展,从产能扩张向培养市场发展,从培养单项能力向重视产业链地位发展;逐步致力于产业链关键环节上的竞争优势;不盲目追求过快发展,而是有的放矢,重点把握,逐步建立起应变性强的经营模式……
“温州力量”蓄势以待,率先突围为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