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鞋企可谓“历经磨难”:原材料价格和劳动用工成本上涨等因素使制鞋成本一路上扬,据粗略统计,制鞋成本上涨了20%左右;另外,外部环境对我国制鞋业出口亦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纵观风云莫测的国际市场,我们没有理由抱怨;面对困难,我们只有想办法去克服它。当前重要的是要反思,为什么制鞋企业或者说传统制造业会遭遇如此大的困难?原因在哪里?只有找到自身缺失,强身健体,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才能抵御国际市场更大的风浪。
作为鞋业巨头,中国皮革协会副理事长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对中国鞋业走出去等问题有着诸多独到见解。本版为此特开设《中国鞋业如何走出去》专栏,从本期开始连续发表王振滔的有关观点。
其实,对中国制鞋企业的国际化道路来说,这次俄罗斯打击“灰色清关”和反倾销事件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随着中国鞋企海外市场的拓展,反倾销等各种贸易壁垒迟早是要来的,即使没有今天的俄罗斯、欧盟,也会有未来的美国。
各种贸易壁垒现在来了,虽然来得很没有道理,也给中国鞋企造成了诸多困扰,但中国制鞋企业恰恰可以借此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升产业机构、提高产品品质和科技含量,加强品牌建设。
有压力,才有动力,才有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或许打击“灰色清关”和反倾销,对我们反而是好事。
没有一个品牌强到不可竞争,优势的背后往往隐藏劣势,极度优势的另一面就是致命的劣势。这是前不久我对奥康集团高层管理人员说的一句话。
我告诉他们,要时刻有危机感、紧迫感。因为身处国际市场,就犹如走进神秘的原始森林,周围有众多猎食者的眼睛在盯着你;所以,你要时刻保持清醒,不断强大自己。
那么,如何提高产品附加值呢?
我认为,在研发上要增加一些皮鞋的功能性。比如,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减震鞋和透气鞋,它们在市场上销售的价格比没有功能的鞋要高200-500元/双;特别是一些国外品牌,每双鞋的售价甚至高出上千元。这就是科技的价值,而这样的鞋在出口的过程中也更加受到外商的欢迎。
之前,我们联合浙江大学等单位研制成功了量脚定鞋机。这个机器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还可以让奥康实现“零库存”管理,提升其信息化水平、产品创新设计能力及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把钱花在研发上是必要的。如今,中国制造的鞋不比意大利等国家的差,甚至比他们的还要好。在国际鞋业大会上,美国的零售主席说,现在在全世界消费者的心目中,并没有感觉到中国鞋子比较差。这说明,过去那种认为中国鞋是低劣品的观念早已经转变了。
我认为,奥康和中国有影响的品牌、企业可以走出去,现在已经是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