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新昌曾举办过一期“SYB创业培训班”,来自该县的25名有创业意向或者已经在创业的年轻人参加了培训班。
“参加培训可以将之前自己已经在实践的一些经验系统化,这样的提炼对我们来说很有用,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更加自信。”曾参加培训的翁恩乐表示。
如今,培训结束已有近半年时间了,这群年轻人的事业干得怎么样了呢?我们不妨去听听他们的故事。
刘亚东:从农村走向城市
刘亚东,30岁,老家在新昌县巧英乡,他把自己的店开在新昌县大市聚镇,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和很多选择创业的大学生一样,大学毕业后,刘亚东并没有急着创业,而是决定先去公司锻炼锻炼,一边工作一边物色好的项目。“如果项目不错,我就辞职,自己干。”
2004年,刘亚东看中了一个“开情侣装品牌店”的创业项目,并将项目引进新昌,在新昌商场开出了一家分店。但让小刘想不通的是,在杭州火得一塌糊涂的情侣装,在新昌几乎没什么市场。“后来我发现,杭州和新昌两地的市场特点不一样,在杭州卖得好的东西在新昌未必有人买,这也算是我花钱买教训。”小刘说。
2006年,小刘无意中看到有关“营养师”的介绍。“在发达国家,营养师很吃香,在日本,每300个人就要配备一个营养师。”正是看中了这一行的市场前景,他开始一边工作,一边腾出时间考取“营养师”证书。2007年,刘亚东参加高级营养师职业资格培训,之后顺利拿到了资格证书。
有了专业知识,但怎么把这方面的优势转化为商业优势呢?
“其实很多人对营养师还很陌生,首先要让他们知道有这么一个行业。”刘亚东开始找新昌的幼儿园,给他们当营养咨询顾问,不时给老师还有学生家长讲讲营养搭配均衡的有关知识。
觉得大家已经慢慢接受自己的一些理论之后,2008年8月,刘亚东辞掉原来的工作,着手开店事宜。不久后,刘亚东的小店开张,店名叫做“贝仑斯”,是英文“balance”(平衡)的直译,有营养均衡的意思。
小店的业务不多,除了提供健康咨询、膳食指导外,也会卖一些日用品。
一开始,刘亚东将店开在了县城,但生意并不好。
今年年初,得知新昌县劳动局在举办创业培训,刘亚东就报名参加了。来给大家上课的都是一些专家,刘亚东觉得这样的机会很难得,听得格外认真。
“回来后,我发现其实我可以调整一下自己的策略,可以先从小的地方入手。”后来,刘亚东了解了一下,发现农村的鲜奶市场其实潜力不小。“从营养角度来说,我们都知道喝鲜奶比较好,但是我发现在农村市场没有鲜奶供应,但是农村却有这个消费需求。”看到这个空白点后,刘亚东决定先将自己的小店搬到大市聚镇,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关于以后的路,刘亚东也已经计划好了,先从在农村普及鲜奶做起,然后再做营养均衡。
“生意还不错,来了之后才发现其实农村市场的潜力也不小。”几天前,记者在大市聚镇见到刘亚东时,他正在忙着给客人写预订单。他说开学前开学后这几天是他最忙的日子,因为上门订奶的人不少。而他正打算忙完这一阵后,去新昌其他乡镇开设自己的分店,也是先从普及鲜奶开始。
翁恩乐:到网络上卖工艺品
翁恩乐,33岁,目前是浙江绍兴丸十工艺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同时他也拥有自己的店。
与其他自主创业的年轻人不同,翁恩乐所做的是将自己的家族产业做大做强。而在这个过程中,翁恩乐不时会和父亲的理念产生冲突,而他做的就是让父亲接受自己的理念。
1994年,翁恩乐的父亲和日方合资在新昌开了家工艺品加工厂,日方负责提供订单,他们负责加工,生意的好坏几乎完全取决于日方。
“做外销有个不稳定因素,就是依赖性太强,去年金融危机来临时,外来的订单只有减少没有增加。而且做外销时,我们基本上只是代加工,基本上别人需要什么我们才生产什么,这方面的自主性也不强。”意识到这一点后,公司开始注重自主设计产品。据翁恩乐介绍,现在公司近400多种产品中大部分都是他们公司自行设计生产的,现在基本上是客户上门来挑产品。
“公司的生意不错,但依然会有一些尾货积压在仓库里。”1997年,翁恩乐刚好在杭州读书,极有生意头脑的他决定说服父亲让他拿尾货去杭州市场上销售。当时,翁恩乐在杭州的国际旅游品市场租了个铺位,摆上自家生产的产品,开始一边读书一边做生意。
翁恩乐自己也没想到,之后,小店的生意好得出奇。“有一件事情让我印象特别深,就是卖毛巾托,当时杭州很多家店都在卖这一产品,但三个月后,我几乎就垄断了整个市场,很多人都是等在我的店门口,货一到,他们就一大箱一大箱地拉走。”正是这件事,让当时还在上学的翁恩乐意识到自己的产品其实完全可以打开内销市场。
而翁恩乐的这次尝试确实给公司的发展打开了另一条路:重视国内市场。目前,公司在杭州不但设有门市部,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分厂,专门负责接内销业务。“经过调整后,内销业务几乎占了公司销售额的一半。”翁恩乐说。
在开辟内销市场时,翁恩乐还积极开展了网络业务,和阿里巴巴、淘宝网都有业务往来。“对很多年轻人来说,网购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我不敢说将来网购会成为主流的购物方式,但这方面的市场潜力肯定很大。”翁恩乐告诉记者,虽然目前通过网络销售的产品只占很小的份额,但增长却很快,每年都是几倍几倍地增长。
今年年初,翁恩乐参加了创业培训,之后,他在新昌开了一间小店,店的名字叫“古木坊”,招牌上除了名字之外,还有一个显眼的“NO·1”。翁恩乐说,这个数字的意义是,将来他想将这个店发展为全国连锁,而这是他开的第一家店,以后再开,就可以依次编号。
从批发到开门店,翁恩乐说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直接接触消费者,知道消费者心中的想法,而这对公司的生产有利。
吕钟:做到真正的“量身定做”
吕钟,今年26岁,目前是新昌新金三角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培训班上,老师讲得很细,从前期市场调研到企业管理再到成本控制,并且讲到了很多细节,我觉得这样的培训班对创业的人很有用。”在说到年初参加的培训班时,吕钟这样评价。虽然管理家族事业已经有好几年了,但他表示听这样的课还是很有用。
相对于其他创业者来说,吕钟是幸运的,因为父亲给他打下了不错的底子,三家皮鞋店,店里有七八个员工,每年的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其实一开始也很难,我要做的就是将事业做大。”
2002年,吕钟开始进入店里工作,头一个月,负责的是“开门”、“关门”,之后才慢慢接触皮鞋,从选皮到剪皮再到做鞋,这个过程很长,一年后,吕钟终于亲手做成第一双皮鞋。从这之后,吕钟开始慢慢接触店里的管理工作。
“店里的模式很简单,前面卖鞋后面做鞋,连家庭作坊也谈不上,也谈不上什么管理了。”但吕钟的心思却动得很快,首先将已经小有名气的店名“金三角”注册成为商标,然后再在新昌4个乡镇开出了4家店,在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后保证售后服务。吕钟将这个阶段称之为“制造品牌效应”。
几年后,在吕钟的带领下,公司名下拥有8家门店,50多名员工,年销售额在500万元左右。吕钟自己也成了新昌县政协委员。
不过,吕钟并不满足。目前,他正在积极谋划将企业做大、做强。“除了金三角之外,我们还注册了另外一个叫做‘康宇’的商标,我们打算把它做成高端品牌。”吕钟介绍,在他的规划中,“康宇”将实现真正的“量身定制”:客人要做鞋,他们将会先扫描客人的脚,做出脚模,然后再根据脚模做鞋,鞋的款式当然可以挑。吕钟说,传统意义的定做皮鞋无非是鞋的款式,并不是依照客人的脚型定制,他的目标就是实现“全定制”。“欧美的一些高端品牌有时候就为明星提供这项服务,我的目标是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享受这种待遇。”吕钟说,他非常看好这个市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吕钟特地在澄潭镇购买了土地,准备开新的工厂。目前,工厂的基础建设已经开始,吕钟说,目前他最大的愿望是这个项目能尽快上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