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稻香闯荡江湖 温州人闯荡天下 义利江湖



2008年温州的人均GDP只有4544

过去的三十年里,“有知识”的温州人凭着硬实力赢得了先机;

未来三十年或更久,“没文化”的温州人想在倚重软实力的时代游刃有余,就要把接班人培养成市场经济中的“正规军”

“温州人管理企业真的不怎么样,但他们很会合作,很会赚钱。温州人很讲契约,很讲诚信,但他们不会把这些写到法律上去。”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洪振宁如此解构“温州模式”的文化内涵。他将“温州模式”文化内涵中的矛盾归结为“新文化和老文化的冲突”。换句话说,被公认为中国最具现代市场经济意识的温州人,其实很江湖。

然而在温州人近三十年的发迹史中,他们的市场思维和江湖行为似乎从来都是并行不悖的,这大概就是费孝通先生认为温州经济模式“富有东方色彩”的理由,但这注定是温州人总要比其他人面对更多褒贬的原因。

市场导向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前,温州的全部历史几乎都在记录贫瘠。南宋年间,一位温州太守曾经说过,温州人一年的收成只相当于湖州人一年上缴的赋税,而温州人一年上缴的赋税,只够湖州人吃一顿稀饭。

耕地资源稀缺和频发的自然灾害是温州穷困的主要原因,长期的穷困则为温州人造就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和重利事功观念。早在南宋时期,以温州本土哲学家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便提出了“不以义抑利”的观点,而这样的观点,与其说是哲人的独立思辨,倒不如说是对永嘉民意的概括总结。

当代温州人几乎集体承袭了永嘉遗风,所以在今日温州人的履历中,“经商”是一个出现几率很高的关键词,而为了赚钱,温州人个个肯于吃苦、敢于冒险且甘于小利。

改革开放之初,十万温州人拎着各式小商品在全国跑市场的故事,如今已被理论界视为温州经济模式的成功经验之一。有专家说,那些推销员是促成温州经济崛起的第一批能人。

事实上,温州人也是中国市场经济中最早的一批冒险家。一个温州人这样对《小康》讲述他的“发家史”:他曾经穷得一文不名,但是现在已经靠倒房赚得身家千万。他的办法是,用借来的5万元向房主交上定金,并承诺一月内全额付款,随后每平方米加价1000元立即向外出售。在付款期限到来之前,他已经成功地将房卖出并获得了十几万元的差价,继而便是投机与财富积累的循环。

温州人经商从来不嫌利小。一位经营打火机配件企业的温州商人说,他的工厂只生产打火机中的弹簧和滑轮,产品的利润薄到“一毛钱卖给你好几个”。但就凭着如此微利的产品,他已经赚得了几亿元。“能卖钱的东西我就做,不管赚多赚少”,温州人如此积累财富,温州因此中小企业遍布。

温州人并没有因“利”舍“义”,在市场观念的引导下,他们很乐意为将“利”、“义”间的关系调和至效能最大化而努力。一位自90年代初开始创业,如今已在全国行业内稳坐第一把交椅的温州老板总结说,“我们留住客户的经验就是义利合一。在做生意的同时,一定要和对方建立感情。客户来到温州,我们一定会不计成本地接待好,把他完全当作朋友来看待。但所有这些都建立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如果明知一个客户没有发展潜力却仍然这样做,那就会把自己搞死。”

说白了,义更像手段,利才是目的,“我觉得这是温州人的风格。”这位老板如此概括。

江湖色彩的方法论

 梦回稻香闯荡江湖 温州人闯荡天下 义利江湖

对于温州人群体,外界普遍持有的一个积极评价是“抱团”。“温州人强调的是集体主义”,洪振宁说,“现在全国170多个地市级以上的城市都有温州商会,200多万在外温州人就是靠这些商会和亲戚朋友实现的全国化。北京人、上海人出国前要先学好外语,而在国外的温州人,有些连普通话都讲不好,他们能够在世界各国立足,靠的就是亲帮亲,朋友带朋友。”

据一位熟悉海外温州人生活的温州企业家介绍,在美国的温州人社区里,一个新来的温州人凭一口温州话和一张温州身份证就能创业。他说,刚到美国的温州人如果没有钱生活,那么他可以投奔当地的温州商会,温州同乡会为他凑钱盘下个餐馆或便利店。赚钱之后,他只需每年连本带息还清一个同乡的债务即可。整个过程不涉及任何法律程序,通常没有人催账,更没有人赖账。温州人“抱团”凭的是信任,而信任这一重要的社会资本,无疑又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省去了难以计量的经济成本。

“在融资方面,温州是全国最好的城市”,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在接受《小康》采访时说。他所指的融资不是来自银行,而是民间资本。“任何企业都离不开融资,我们在周转不开的时候也会借个一两千万元。只要有熟人介绍,借钱一般是很容易的,留个身份证复印件,担保人再签个字,就这么简单。有时候和朋友借,连利息都不要,纯属帮忙。”

并非所有温州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都能达到“义气”的程度,但几乎所有温州人都坚守温州生意圈里的社会规则,在一些人眼里,这种江湖道义甚至比法律更为重要。一位温州市民告诉《小康》记者,他的一个朋友欠了银行50万元贷款,银行多次向他讨要都未能收回。“银行的人说你就是借钱也应该把欠银行的钱还上。我这位朋友说,欠了朋友的钱还不上,我就没有信用了。”宁愿失信于银行,也不能失信于朋友,对于友人此举,这位温州市民用“很有道理”作评。温州人的江湖气质如是。

温州人惯用的体制外手段常有歪门邪道之嫌,但却常收体制不及之功,比如80年代初温州“能人”们教会全国商人的“回扣”策略。“有人认为温州人搞回扣是行贿,但这确实是很有效的一个办法。温州人就是通过回扣策略打破了计划经济的堡垒,使温州的商品打入了国营商场。”温州市政府的一位官员说。

尽管市场经济中的草莽路上另有风景,但是当温州人把逐利的目光投向外部世界时,他们还是清楚地意识到,接受一套通用的企业经营机制和市场游戏规则是必须要做的事。

浙江圣邦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姜纬,在向《小康》介绍他的企业时,特别说明了他在上海建立分厂的目的。“上海那边的工资、保险、福利等等标准会高一些,但我们还是决定在上海建厂。以后中国的企业会像国外一样越来越正规,法律会越来越健全。企业应该有前瞻性,我们就是要提早走正规化的道路,在上海建厂就是要感受一下正规化的氛围。”

财富中毒病

温州的地方文化多少带点媚富斥穷的狂傲。

温州的狂傲是有“资本”的。在这个城市狭窄的街道上,奔驰、路虎、保时捷列队行驶是常有的事。温州市有出租车3300多辆,据说,当地的宝马车与这个数字大致相当。

每一年,在外经商的200余万温州人会源源不断地将赚到的钱汇入温州。据温州市委的一位官员介绍,温州市委相关部门在2006年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年春节前一个月内,全国各地通过银行系统汇入温州的资金高达330亿元。

“这些流入温州的钱,实际上更多地体现在消费方面,所以肯定会对温州的商品成本产生影响。”这位官员分析:“比如温州的房价比一线城市还要高,为什么?就是因为温州有强大的现实购买力支持。”

在距温州滨海园区不远的一片工地上,四座住宅楼正在建设中。温州市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小区的房子设计得“很烂”,所以每平方米只卖2万多元。马路对面的一个小区相对好些,那里的房子每平方米的售价是4万多元。

在众多有钱人和强大购买力支持下的温州物价,无可避免地成了这座城市“媚富”的象征,而它所具有的另一个现实意义是对穷人和外人带来的心理打击。

“在温州生活,成本很高,而且压抑感很强,因为到处都是千万富翁,一般人会觉得自己是个小不点,心理压力太大。这是温州独特的城市文化。”圣邦公司董事长姜纬认为。

“温州人很爱显摆,在买房、买车、结婚这些事上喜欢攀比。”一位温州市民坦言,“不过攀比也是挣钱的动力。”

在攀比动力的驱使下,温州人总是在想方设法地挣钱,而一些人挣来的钱又成为另一些人挣钱的动力。这个循环,如今已经成了温州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温州市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温州的有钱人好像都很忙,除了赚钱没有时间做别的,赚钱就是他们生活的目的。 ”

温州大多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大剧院等等,都集中于新城地区,有些虽然已经投入使用,利用率却相当低,因此始终崭新。

有知识,没文化

“有知识,没文化”是洪振宁总结温州人特点时得出的又一个结论。

“温州有大量的制鞋企业,这些企业中的很多人连小学都没读下来,他们的人文修养确实很差,但是说到做鞋,他们却能讲出很多东西。如果说知识等于信息加思考,那么这些每天研究鞋的人就是制鞋领域里的知识分子。”洪振宁更愿意从积极的角度去总结温州和温州人的成功经验。

“温州人办企业说不出什么理论,但是在实践中,他们知道应该把长板做得更长,并且借助别人的长板弥补自己短板的不足。温州人虽然没有文化,但很有商业智慧,总是把新的创意变成新的生意。”

洪振宁的话有温州人的成功和温州经济的繁荣为证。

然而,“温州人的素质普遍比较差”,这是身在温州的外乡人时常提起的一句话。“温州人家家都装修得非常豪华漂亮,但是很多人却在街上乱扔垃圾。”安徽籍的出租车司机小杜说,“可能是因为财大气粗,温州人的脾气都不太好,所以我们经常被他们骂。”

这种可能会排斥外部人才的人文环境,对于温州的发展来说,显然并不可取。

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小黄把这些问题归因于温州人教育背景的苍白。“最初创业的那一辈温州人学历方面都不是很好,小学毕业已经是不得了了。现在很多四五十岁的大老板,据说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

过去的三十年里,“有知识”的温州人凭着硬实力赢得了先机;未来三十年或更久,“没文化”的温州人能否在倚重软实力的时代游刃有余,没有人知道。不过如今,越来越多的温州人已将子女教育问题看得比赚钱更为重要。为了把接班人培养成市场经济中的“正规军”,出身“游击队”的一代温商开始纷纷将孩子送到大城市或国外读书。近年来,温州人对国家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抱怨日渐增多,这似乎也显示了温州人对“有文化”的期待。

“即使是就发展经济而言,人文素养的提高也是必要的。温州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请给温州人一点时间。”洪振宁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00308.html

更多阅读

北京稻香村月饼/苏州稻香村月饼/糕点 北京稻香村糕点图片

稻香村月饼起源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是历史悠久的著名老字号品牌。由于历史原因,如今国内市场上存在“北京稻香村月饼”和“苏州稻香村月饼”两个知名商标,一直争议不断。  清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苏州品食稻香村糕点后,赞

《稻香》歌词赏析 稻香歌词改编

对这个世界如果你有太多的抱怨跌倒了就不敢继续往前走为什麼人要这麼的脆弱 堕落请你打开电视看看多少人为生命在努力勇敢的走下去我们是不是该知足珍惜一切 就算没有拥有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 随著稻香河流继续奔跑微微笑 小时

现北京稻香村公司老板 毕国才

     北京稻香村,走过118年,跨越三个世纪,响当当的的金字招牌,地地道道的妇孺皆知、享誉海内外。从遍布江南的稻香村青盐店、到清末民初迁徙到北京的稻香村南货店、再到今天北京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连锁门店,北京稻香村已成为一个老

温州人做生意 温州人做生意是如何开拓市场的?

价格竞争大部分是商家之间的竞争,或者说是经销商的竞争,而且随时都有这种竞争。温州很多小商品是本地生产的,比方说一个乐清市,他会比较集中地生产低压电器,温州这种模式是可以使很小的商品凝聚成巨大的力量,从而带来很好的发展。下面的

声明:《梦回稻香闯荡江湖 温州人闯荡天下 义利江湖》为网友最后的最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