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你讲个笑话。”在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会议室里,董事长沈金荣向前挪了挪身子,饶有兴致地对记者说。
“这几天,我们向国内一家机械公司订了一套最新设备,对方居然主动表态:你们先用着,用得好再给钱。”沈金荣哈哈大笑。
这个不太好笑的笑话在金融危机前是不可能的事。现在国内的橡胶制品厂自己都吃不饱,更不用说引进先进的设备了,连带着机械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而满负荷运转的中策橡胶公司正准备“弯道超车”。
“欧洲生产的国际领先的设备,以前都优先卖给本国,连看都不让我们看,更别说卖给我们了。现在都肯卖了。”沈金荣打算趁这个时间加紧设备的升级。
在国内的橡胶制品厂里,中策橡胶被称为“领涨大盘”。今年1-4月成绩斐然:企业完成销售收入48.47亿元,实物销售量已经增长15%;工业增加值完成12.8亿元,同比增长57.3%;利税达到4.16亿元,同比增长82.7%。
对于这种逆势上扬,沈金荣总结了两句话:“要适应市场的变化,而这种适应要有强大的科技支撑。”
董事长坐着汽车去考察轮胎
走进位于秋涛路的中策橡胶公司,厂房虽然陈旧,但是隆隆的机器声、来往的运货卡车,都彰显着这家老厂在金融危机中焕发出来的活力。
“中策橡胶”始建于1958年,是国内最早的轮胎生产企业之一,也是中国橡胶制品行业第一品牌。早在去年五六月份,国内轮胎市场一片繁荣,轮胎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时,公司已经从欧美市场察觉到了潜伏的危机,沈金荣果断地决定:全面调整和规划原材料采购、原材料库存、产品结构、销售策略和销售网络布局。
去年十月开始,金融危机波及到了橡胶行业,原材料价格一个月跌了一半,中策橡胶表现出了很强的抗风险能力,最艰难的时候开工率也达到70%。
掌管着这个两万多人的大厂,沈金荣必须寻觅出应对金融危机的出路,他开始向市场要出路。
去年下半年,沈金荣两次亲自坐着汽车去考察市场:“以前我们都是坐飞机去考察的,改坐汽车倒不是为了省钱。坐飞机只能考察一个点,坐汽车想停就停,可以做一个面上的调查。”
沈金荣说,“中策橡胶”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有一种职业病,一到停车场、服务区,就蹲在地上一辆一辆看汽车轮胎。研究一下轮胎的花纹,轮胎的装载条件变化和磨损情况,再和司机聊聊天。上海、石桥等停车场,都是中策橡胶定点考察的场所。
公司规定,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每个季度都要上交一份翔实的市场调查报告。去年,公司的市场调查强度尤其大,汇总的市场调查报告有厚厚的一沓。
轮胎“穿”上防弹衣防“黑心钉”
这样细致考察的结果就是开发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新产品,而且推陈出新源源不断。
杭州很多骑车人都吃过黑心钉的苦头,中策橡胶就研究出了防黑心钉的“无敌威”。
在沈金荣看来,只有不断地细分市场,适应市场,同时工业企业也要创造市场需求,引领市场需求。
“中策橡胶”紧紧跟随市场的需求和轮胎发展的潮流,引导产品向无内胎和扁、平、宽发展。比如,无内胎轮胎在中国的普及率很低,原因是现在市场上销售的钢圈不符合要求。无内胎轮胎不仅可以降低轮胎的使用成本,而且还节油,是货运汽车轮胎发展的一个方向。“中策橡胶”全力推广这种轮胎,公司专门成立了钢圈事业部,研制出全钢无内胎轮胎,钢圈和轮胎一起卖,在市场上受到好评。
这样的市场细分在不断的深化,一辆汽车有四个轮子,是不是每一个轮子都需要一样的轮胎呢?“中策橡胶”研究发现,同一辆车上每个轮子的功能、受力不同,正确匹配轮胎才能充分发挥各轮胎的潜能,如给导向轮配备线条流畅、操控性好的条形花纹;驱动轮选配以横向花纹占主导的轮胎,以保证它的牵引力;拖轮选用胎体结构强,抗扭力强、载重性能好的轮胎。
平均两天出一个规格的新产品
“我们现在卖得最好的就是新产品,传统的产品销售比较低迷。”沈金荣说。
不断推出新产品,需要有强大的科技支撑。“中策橡胶”目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上千人。每年,公司都要投入大笔资金用于科研,去年仅新模具就花了一亿多元,技改投资约8.5亿元,其中实施国家鼓励发展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的技术改造备案项目共13个。完成新产品开发并投产达到了180个规格,几乎是每两天一个。公司目前拥有发明、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共23项。今年前4个月,企业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58亿元。
公司还在不断调整产品的结构,“中策橡胶”的新安江分厂,年产值20多亿元,两年前全部都是传统的轮胎产品,如今新产品占到了6成。
今年,中策橡胶将搬迁到下沙占地20万平方米的新厂房,同时在富阳购置了几百亩的土地,用作技术改造和研发。
“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峰有谷,这次金融危机也是正常的表现。我觉得对于起落并不需要特别在意,企业需要关注的是每次曲线的振幅大小。我们很警觉,随时在防范第二波金融危机的来袭。”沈金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