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危机中,广大纯代工型企业的困境,与浙江义乌一家饰品公司艰难突围的例子形成有趣对照。事实表明,中国企业对产品价值链下游的关键环节(比如市场需求)的掌控能力,才是决定其能否抵御出口风险的核心因素。
很多出口企业会说,国际市场这么复杂,掌握市场需求听起来当然很好,可真的做起来却很难,需要的成本太高,怎么付得起这个代价?义乌的新光饰品公司用行动说明出口企业实现价值链升级的成效。在价值链理论中,靠近消费者的段落,比如市场营销、渠道推广、品牌服务,称之为下游环节,而靠近产品设计的部分,比如研发、测试等称为上游环节。主动掌握国际市场需求并实现出口风险管理,并非想像中那样遥不可及。
新光艰难突围
在著名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新光的主营业务是小饰品、拉链、吸管等,属于典型的低技术含量的一般消费品行业。中国做该类产品的企业,单义乌就有几千家。而新光的年销售额可达到30亿,并且从2000年开始进入外贸市场,出口额巨大。去年,在经历了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金融危机爆发等一系列打击后,该行业的企业三分之一应声倒闭,新光却仍然实现15%左右的增长,在该行业中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小。
新光的老板周晓光本人一年要跑22个国家做考察,并在金融风暴爆发前半年曾亲自去美国做市场调研,准确预见到了美国市场可能要大幅滑坡,并及时开始了相应的调整。更为难得的是,新光甚至在国外建立自己的直销网络,单在阿联酋的迪拜一个市,新光就有七个店。对于市场需求不惜代价的控制,使得新光公司的出口结构,不像该行业的很多企业那样专注于欧美市场做代工。
值得一提的是,在做出口的初期,新光也做代工,但随着自主国际销售渠道的建立,很快就转入了直销为主的模式,摆脱了单一依赖欧美外商订单的常规,使得其出口中非欧美新兴市场的份额居然达到了80%。概括而言,这两条”法宝”,即出口市场分散化,以及建立直销渠道,使得新光对市场的需求及风险”嗅觉”十分灵敏,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危机来临时像很多同行那样,面对外商的撤单甚至毁约毫无准备,束手待毙。
价值链升级
这次的金融危机,让不少出口企业忽然惊醒,原来诱人的欧美市场,居然还有这么大的风险。原本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出口比内销风险小,因为国内销售回款难,赖账多,而出口面对的是外商,长期合同多,拖欠货款的少,然而这次危机令很多出口企业濒临绝境的,恰恰是外商突然不再续约,或者拖欠货款,甚至借倒闭逃债。
在危机冲击下什么样的出口企业受到的影响小,抗风险能力强,又是什么企业遭受重创,被轻易击垮? 对此问题,我们一般有两种似是而非的解读。
一种回答是,企业规模论,即企业越大,受的损失越小。但广东有不少玩具代工厂、鞋厂,雇工千人以上,规模不可谓不大,不也在金融危机下忽然倒闭?
另一种回答是产业层次论,即层次低、技术落后的产业,如劳动密集型产业,抵御危机的能力弱,应被逐步淘汰,而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层次高、技术先进,应给予政策扶持与鼓励。这其实也是种误解。看看日本的主力出口行业,如汽车和电子,哪个不是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这次却损失惨重,危机以来出口跌幅达到创纪录的40% 以上。可见,企业的绝对规模,或其所在行业的”先进”与”落后”与否,都未必是企业抗出口风险的必要条件。
众所周知,我国的代工型企业,往往扩产容易,常发生产能过剩,恶性竞争,这导致产销值大,但附加值与毛利率低。但一个鲜为人知的问题,就是该类企业面临的出口风险也高,与其赚取的低利润并不对称。乍一看,这岂不违背风险与收益一般成正比的经济学原理?
究其原因,在于外商与中国企业对最终产品的市场状况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掌握品牌与市场销售渠道的外商,自然对市场需求的波动最为了解,但是,由于其与中国企业的博弈关系,又使得其缺乏必要的动机,将此类关键的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中国的代工企业。因此,当市场需求由于难以预料的因素产生大的波动时,中国企业往往对此反应迟钝,依然按历史的市场信息制定产能。一旦市场环境大幅度恶化,已经扩大的产能难以逆转,投入甚大的产品被外商拒收,从而导致突然的巨额亏损而立陷困境。此次危机中,这类现象在长三角与珠三角两大出口大省中屡见不鲜。
企业要规避出口风险,就一定要摆脱在出口上对外商的过度依赖,学习新光,实现价值链上移,建立自身对市场需求的掌控能力。虽然这需要付出代价,但现在不做,今后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相应的,地方政府与中央相关部委的工作重点,除了短期的刺激政策比如退税率调整以外,更应建立相应的机构与基金,帮助出口企业进行价值链升级,实现我国出口总体上的结构优化。如果通过企业与政府的双重努力,中国能出现千千万万个新光,那么我国的出口行业这只大船,就能真正在全球化的惊涛骇浪中,安然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