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危机寒潮中,逆流而上。
据统计,2008年萧山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销售产值309.5亿元,增长27.3%,高于工业平均水平14.2个百分点,占全区工业比重达18.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交出了一份抢眼的“成绩单”。区长盛阅春说,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萧山应对金融危机和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为什么萧山的科技型企业在猝不及防的危机中“风景独好”?
在最近萧山区科技局对科技型企业与非科技型企业在危机中生产经营分化现象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科技型企业能够在金融危机中稳住阵脚、从容应对、可持续发展得益于长期注重科技创新的“厚积薄发”。其中,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是危机中克敌制胜的“撒手锏”。
创新平台的建设
创新平台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增强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抗击金融风暴的重要法宝。近年来,萧山积极走开产学研合作路子,采取政府主办、企业兴办、校企联办模式,创建了市级以上研发中心79家,技术中心240家(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5家),及一批人才密集、设备先进的实验室、研究院、中试基地等。目前,已有80%以上的区级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技术研发机构,使得萧山企业的创新水平显著提高、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先后建立了省级技术中心,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船用齿轮箱和粉未冶金2个国内该行业归口研究所及7个专业研究室,每年开发新产品40余项,并主持和参与起草了国家、行业标准22个。目前,该集团正在整合科技资源组建杭州前进齿轮箱研究院,更大程度拓展研发领域,提高产品竞争力。由于前齿集团拥有强大的研发力量,使其在金融风暴面前依然保持坚挺。2008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8%,出口创汇同比增长76%,净利润同比增长20.46%,其船用齿轮箱年产量达到3.8万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为55%,在国外东南亚占有率为70%,成为在国际市场上惟一与欧美著名船用齿轮箱制造企业同台竞争的国内产品。
重研发
全球金融危机是个“大考场”,所有企业无可避免地接受了这次考核。产品的优劣是这次考核中的必答题。谁拥有先进实用的高新产品,就会有一定的市场响应,就可以凝炼强有力的危机突破能力,跨进优先录用的“绿色通道”。
近年来,萧山根据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自身需要,围绕知识产权、专利战略,大力实施“百亿研发、百亿技改”工程和“四大科技行动”,集结力量破解共性关键性技术“瓶颈”,形成了一批国际国内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这些新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不但为企业拓展新市场、赢得新优势提供了先进武器,也为“实战”金融危机储备了“弹药”。
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汽车制动系统的专业企业,当金融危机对汽车行业产生负效应时,订单也出现一度下降的尴尬,但亚太机电凭着多年的技术积淀和自主研发的ABS(汽车防抱制动系统,曾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独有品牌,使其订单迅速回暖,甚至出现骤增态势。
引进培养人才
人才是主导科技创新的决定性力量。在金融危机发生前有些“日子好过”的企业并没有显现人才培养储备的紧迫感。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在困境中清醒。人才成了 “香饽饽”。萧山一直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大力开展人才集聚工程,采取优化人才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搭建科技研发平台、拓展人才招聘市场、完善网络聚才功能、组织企业经营管理者333培训、开设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等一系列“筑巢”引贤才的举措,吸引了一大批领军型、“三高”人才先后来萧创业创新,并在各个领域发挥了经营、管理、技术骨干的中流砥柱作用。
浙江国泰密封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长期从事各类密封件的人才、技术双密集型企业,始终坚持“聚人才者为兴”的理念,从建厂第二年就实施“借脑袋发展”工程,每年以6%的速度引进高层次、复合型和紧缺急需人才,多项技术填补世界空白,已拥有九大系列上万个不同规格、型号的密封件产品,连续7年在全国同行同类产品的出口质量、产量、销量均居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龙头老大”。在金融风暴中国泰密封以显著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保持了产销两旺。
加大科技资金投入
高新技术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产业,只有敢于投入、敢冒风险,才能给予研发人员足够的创新信心突破“黎明前的黑暗”。
近年来,萧山区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优惠政策,每年递增财政科技投入支持企业创新活动。2008年区财政科技投入增至1.73亿元。对新一轮认定的70家高新技术企业,及时兑现税收优惠1.33亿。专门设立了1个亿的创业引导基金,采取跟进投资、阶段参股形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实行风险共担。同时,准备筹划实施大学生创业引导基金、“天使基金”,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担保公司等,帮助企业融资创新。政府大胆投入的“有形之手”有力地牵动了市场“无形之手”的积极参与,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近年来,全区金融、基金、企业等投入科技创新的资金逐年递增。2008年高新技术企业比上年多投入近10个亿达22.22亿。特别是万向、传化、恒逸集团等自主创新能力强的“行业巨人”,每年都将投入几千万元用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有效抵御金融危机风险积蓄了足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