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继续教育中心主办的“2009年经济形势预测及企业应急管理”高峰论坛上,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赵伟、浙江省省委政策研究室应雄博士等专家分析了对浙江经济形势的看法。
浙江人不妨做做“牛尾”
去年七月,国务院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司一位司长来浙江调研。他问,为什么浙江比其他地方提早半年感知到经济危机?因为,“春江水暖鸭先知”,浙江的企业家们思维灵敏、勤奋肯干,居安思危。应雄说,前不久,一个投资公司的朋友告诉他,想去投资一个县级项目,但当地政府和相关企业没什么积极性,配套资金也拿不出来。“往年年末,我有很多永康、义乌的朋友常来杭州聚会,今年明显少了。为什么?大家忙着在‘救火’。我认为浙江经济要继续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让企业家信心指数尽快回升。浙江人历来具有强烈的创业精神,只要浙江企业家的信心恢复了,经济形势的改变是可以预见的。”
应雄说,政府也在努力“保增长”。明年地方财政收入目标定为增长6%,这是政府在“放水养鱼”,减税、让利于民。据有关部门对全省1161家小型企业的专项调查,发现存在部门歧视和不公平现象,生存发展条件相对较差。显然,在政府与中小企业的关系中,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新的政企关系有待建立。
应雄认为,企业家们除了要恢复信心,还要仔细审视这个市场,它与30年前的情形已经大大不同了。“我去国外考察,发现福特汽车公司约有4万家中小企业与之配套,西门子和通用电气公司各约有3万家中小企业与之协作,通用汽车公司约有6万家中小企业为之提供零部件,而日本松下、日立、东芝等大公司,约有70%的零部件由中小企业提供。”相比之下,不少浙江人“宁为鸡首,不为牛尾”,这样的经营观念曾误导了不少小企业。“我们的问题在于,大的还不够大,小的又不肯专,不肯参与日益以大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分工。”应雄认为,浙江大中型企业的发展与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市相比,不仅发展速度较慢,而且规模偏小,为大型企业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比重仅为14%。大多数小企业在竞争中有如散兵游勇,各自为战,越来越不适应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买方市场环境。
浙江企业还要勇敢“走出去”
虽然世界经济衰退,赵伟认为,浙江经济把“内功”修炼好,仍然可以趋利避害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过去30年,浙江的产业布局主要还是集中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践证明,这对浙江企业“走出去”是一大阻滞因素。比如说,在国外要找到比我们国家性价比更高的劳动力很难。浙江企业到越南、柬埔寨投资成功的不多,他们普遍反映当地劳动力虽然便宜,但素质不如国内。对于那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其实是不适合“走出去”的。“我们希望在国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国外。事与愿违的是,我们想推出去的那些产业,却并不一定适宜‘走出去’。这种错位,可能会影响浙江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赵伟说,不过,随着万向、华立、奥康、吉利等知名企业迈出跨国并购的步伐,一些实力迅速增强的中小民营企业正在尝试新的“走出去”的方式。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丝绸城等在省外开设市场获得成功后,又在国外办市场,人员进场设摊,从国内组织货源出口,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另外,如海宁皮革市场在莫斯科扩东商贸中心建“海宁皮革市场”,以温州企业为主在巴西开设“中国商城”,以义乌华丰、泰华公司为主在南非、尼日利亚设立“中国小商品市场”等等,他们通过向国内外输出名牌专业市场创建连锁专业市场,从而推动专业市场的升级,无疑会扩大中小企业的空间,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这种方式值得好好总结研究和推广。”赵伟说。